APP下载

浅析人教版《窦娥冤》的节选问题

2020-01-03孙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窦娥冤全剧窦娥

孙函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窦娥冤》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独删去第四折。在教学中,常感到这种节选是有问题的,虽然全剧的高潮和教学重点历来都是第三折,但第四折同样重要,删去它会让学生片面而肤浅地理解全剧。

作为戏剧单元,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征,重点在于分析窦娥的性格及意义,悲剧产生的原因和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而第四折主要写窦娥鬼魂的诉冤,案件的审判,窦娥昭雪等故事,从全剧的教学目标看,第四折的存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理解全剧,还会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促进作用。

首先,从故事情节发展看,第四折不仅能解决前面剧作提出的悬念,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还能形成新的高潮,构建新的戏剧冲突。

第四折交代窦天章“一举及第,官拜参政知事”是对楔子中窦参加科考的回应,也是对观众渴望窦娥冤屈昭雪,坏人受惩,好人善报的表达,符合观众的心理诉求。第三折中窦娥的三桩誓愿结果如何?没有第四折,学生也不够了解,第四折的存在能对前面的情节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同时,第四折中将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与“东海孝妇”的故事紧密相连,“今日你楚州大旱,岂不正与此事相类?”就不仅暗示了誓愿背后的冤屈,也推动下文窦娥的平反昭雪,使得情节发展一脉相承。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戏剧中人与人和人内心矛盾关系的艺术形式。《窦娥冤》全剧有很多戏剧冲突,但被课文删去的第四折中的“人鬼同台”却是前三折没有的。通过“人鬼同台”的诉说、争辩、问诘,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还有着增强舞台效果和作品感染力的作用。这里的“人鬼同台”除去窦娥与父亲的论辩,更有窦娥对张驴儿的痛斥,通过这些激烈的戏剧冲突掀起了全剧新的高潮。

《窦娥冤》第三折,历来都认为是全剧的高潮,但那更多是个体面对死亡发出的控诉,而第四折则是人死后(哪怕是鬼魂)也要为不平进行执着的抗争,前者是心情的抒发,后者则是现实的表达!没有第四折,整个戏剧的冲突展现及内涵表达都是不完整的!

其次,第四折的加入有利于全面理解窦娥的人物形象。窦娥的形象特征主要是孝顺和反抗,前三折窦娥对蔡婆婆的孝顺体现了一位传统劳动妇女的善良:细心照料,毫无怨言,乃至到后来在太守的威胁下,宁愿牺牲性命也不愿婆婆受皮肉之苦。但这种晚辈对长辈的孝顺,在第四折与父亲的争辩中似乎看不见,“哎,你个窦天章直恁的威风大,且受你孩儿窦娥这一拜。”“父亲停嗔息怒,暂罢狼虎之威,听你孩儿慢慢的说一遍咱。”这里就没有了传统女性的低眉顺目,展现的却是为自己的权利进行执着的抗争,不论对方是自己的父亲,还是当朝的高官。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抗争理解为一位平民面对高官的反抗,作为一名弱女子,面对强势的男权社会没有丝毫的胆怯与自卑,窦娥展现了当代女性抗争的勇敢与鲜明的自我意识。

第三折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因“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有时被学生认为伤及无辜,是一位“野蛮的报复者”。而阅读第四折就会明白,窦天章在审案时提及“这楚州三年不雨,可真个是为你来?”并在下文将窦娥与东海孝妇相连,说“今日你楚州大旱,岂不正与此事相类?”就会让学生明白窦娥并不是想借誓愿伤及无辜,而是渴望形成强烈的“天人感应”,让上天知道自己的冤屈并有所表达,窦娥也绝不是“野蛮的报复者”。这些,也必须在阅读了第四折才能明白。

再次,第四折的加入有助于整劇主题的全面表达。《窦娥冤》的主题一般认为有揭露社会黑暗,反封建,歌颂底层民众英勇的抗争意识等,但第四折中窦天章为窦娥平反昭雪这一情节,可以使读者反思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

窦娥之所以能平反,虽然有自己执着的努力,更主要还是其父“官拜参政知事”,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可以审囚刷卷,其中象征权力的“金牌势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民的命运维系于权力的运作,这说明权力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窦娥平反后,仍对父亲提出这样的期望:“将贪官污吏都杀了,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窦娥的经历和这些言语,实际上是关汉卿对权力认可与依赖的反映。

元代社会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又废止科举,致使像关汉卿这样的仕子无法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加上元代读书人地位低下,“十儒九丐”。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关汉卿在创作《窦娥冤》时,在窦天章这一形象塑造中,无形地打上自我心灵渴望的“烙印”,即通过读书中举改变命运,借助权力惩恶扬善,实现人生的梦想等。

但问题是,第四折中窦天章并非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精明能干的清官形象。看到“一起犯人窦娥,将毒药致死公公”,没有经过调查,便主观地说“犯在十恶不赦”,且一再强调“同姓”,主观武断意味十足;“这是问结的文书,不看他罢”,体现了他审案的草率和责任心的缺乏;在窦娥鬼魂前来诉冤后,面对狡猾的张驴儿,作为案件的主审官又显得一筹莫展,竟说“我那屈死的儿,这一节是紧要公案,你不自来折辩,怎得一个明白?”又显得软弱无能。所以说,窦天章这个人物形象虽然某种程度上寄寓了关汉卿的内心渴望,是他人生梦想的“心灵镜像”,但绝非是理想中的标杆,心中贤相清官的偶像。我们不可以说窦天章昏庸、冷酷,但也并非作品指出的是“秉鉴持衡廉访使”的好官。

这样来看,第四折就形成了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有着对权力的信任与渴望,另一方面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这种冲突固然体现了作者思想的矛盾与困惑,但也深化了作品主题,启迪我们去思考现实究竟需要怎样的官员,怎样的权力,官员该怎样做,民与官的关系该怎样处理,百姓遇到不公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等等。第四折在作品主题上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大,该剧也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反封建、讴歌劳动妇女的反抗等。

最后,从艺术效果看,第四折的加入能让学生从“人鬼同台”认识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带来的艺术魅力;作品主题的内在冲突,作者思想的“缝隙”能带给作品无限解读的可能等。这些也可视为第四折的艺术价值所在。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本文的开头,课文的编者为什么会删掉第四折呢?或许认为前三折已经能表达揭示社会黑暗、反封建的主题,或许能完成窦娥形象的塑造,或许认为戏剧的最高潮已经展现,或许认为鬼魂的出现、诉冤有些迷信,或许认为窦天章为女儿的昭雪有些“大团圆”的意味,也或许限于课本选材篇幅的限制等。

我们如果再细读全剧的话,会发现整剧其实有些重复的内容,主要是窦娥的人生经历与被张驴儿陷害的过程。作为剧场表演,这些内容能让随时入场的观众了解前因后果,随到随看,即时理解。但作为提供给高中生学习的剧本,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重复的删掉一些,加入第四折呢?这样,呈现给学生的也是一个完整的《窦娥冤》,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把握作品。

当然,这只是本文的一孔之见。

[作者通联:安徽郎溪中学]

猜你喜欢

窦娥冤全剧窦娥
窦娥冤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看见校园霸凌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