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有文化热爱 才有民族情怀

2020-01-03颜丹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子情怀民族

颜丹凤

在新一轮高中课改中,修订后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科育人价值的角度,凝练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隐性的,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通过一定的表现性行为才能体现,这种体现又有一定的综合性。“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强调了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文化的素养是在不断的濡养中形成的,对文化的认同、传承、理解具化为行为的折射中,如果语文教育最终不强调到文化的核心点上,我们所培养的就只是具备了语文的能力的现代人,而不是一个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在这实现的过程中,只有从心底热爱根植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才能理解、传承文化,才能真正具有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

在新的时代发展过程中,我们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非常现实而长远的意义。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语文教学有了更明晰的方向,但思想的复杂性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教与学要面对的问题。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下,我们注重学生的视野开拓,强调与世界的接轨,可是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往往迷乱了学生的双眼。前有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代表受邀上台演讲,演讲中充满着对中国的不满与诋毁,对美国的追捧与谄媚,近有赴美留学生许可馨辱国事件。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除了震惊与愤怒之外,我们也在追问,是什么让这样的人享受了中国教育的红利,背过身后却是如此的行径。身处教育一线,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的教育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一直以尽可能的人文关怀来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尽可能地在机制还没办法迅速做出反应时,减少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可能存有的不公正。然而,作为“高考胜利者”对自己受过的教育,却对自己国家的培养做出这样的反应。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看到社会在学历上的不断重视,看到家长对孩子学业的高度紧张,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当我们在积极追求分数的提升,追求在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学生的心底没有对文化的理解、接受、热爱,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是否过于急功近利,现在的青年学子的家国的情怀难以那么单纯,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让青年学生有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育任重道远。

要有文化热爱,先要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如何才能让青年学子具有中华文化认同,语文教育承担了其中不可忽视的重任。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教师本身的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素养至关重要。作为教师个体,课堂中的语文老师内心有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才能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所谓的文化传承,是以多种方式同时进行的,来自于课堂的教育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我们都不能忽视。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学科素养的不断提高,是教育一线者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教育中一流学子,社会精英,国家栋梁的培养,不仅仅关乎成绩,关乎一个学校的水平,还深深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任何一个中国公民对于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出一个负责任的表态,一个公民在对自己的国家做出评论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场合做出这样的评论,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不难看出他对自己国家的感情。年轻学子留学期间对事情的看法、思想的认识,可能都会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要孕育一流的学子,培养支撑国家民族的精英与栋梁,事实上还是离不开文化教育,有了文化的教育才会有民族情怀。

文化教育,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是不负国家,不负民族的家国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拜伦说“凡是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爱”,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文人志士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作为源自对这个国家深刻的感情。我们的教育中不应缺失文化教育,高中的基礎教育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引导青年学子拥有这种视野和格局,引导他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关注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文化教育理念是具备选择能力与富有担当精神的责任理念。负责任的教育者和有责任意识的受教育者,都有应该有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意识。

民族情怀,不是指狭隘的民族观,是胸怀祖国,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民族情怀是一种大情怀,是欣赏我们的文化差异并追求我们的共同文化进步。一个当代中学生面对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在,还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国际社会发展中的中华民族。正确评价本民族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认识国家的未来,认识自己在国家民族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国际视野是建立在民族情怀的基础上。我们常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也体现在民族文化上。我认为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让中学生认识到,只有胸怀祖国,心具民族情怀的人才能以正确的姿态地站立在世界的舞台上。

然而,从教育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求学的动机趋于庸俗,过早地接触和筹划成人的生活模式,把个人的物质生活目标当成了人生目标,把金钱作为衡量是非好坏对错的标准,教育似乎在功利化和庸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但教育的功利化不只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社会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的折射,是社会价值取向潜移默化的结果。青年学子的文化引导,离不开教育者本身,更离不开教育环境的熏陶。因此,语文的教育就已经不是单纯语文老师的责任所在,语文教育的任重道远就体现在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机制的完善,国家层面的引导。读书是一种能力,爱也是一种能力。语文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公民履行公民责任、奉公守法的精神,更在于培养心怀民族情怀去关注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世界改变的胸怀;培养去追求、探索人类和宇宙的终极情怀的远大志向。语文教育是一种引导,真正文化教育的形成是多方合力的结果。高中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到底在哪里?在甚嚣尘上的教育讨论中,人们一直忽略了怎样的关键性问题?这样的教育氛围最终会把我们的教育引向何方?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高中教育重在立人,立国家民族发展需要之人,个人的命运与发展,终究是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

如何塑造社会发展进步所需要的人?人大附中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为“为了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公民”。让人真正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本质,也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必然规律。时代发展的弊端是,在虚伪、造假、炒作泛滥的语境下,情感和人性也成为消费主义的大餐,人们已经习惯用去价值化、泛营销主义的视角来看待身边的那些感动、温情、热泪盈眶和义愤填膺。但是,不能因为消费主义在泛滥,我们也随之沉沦。语文教育工作者还是应该坚守信念,坚守家国情怀,拥有进步视野,富有担当精神。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语文教育者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有民族情怀的教育者,才能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成为有文化认同与热爱,有民族情怀的人。教育环境有别于社会大环境,坚守自己的净土和底线,才能孕育出有民情怀的教育者和有情怀的青年学子。整个社会努力营造一种更为健全的机制与氛围,让教育更加地向善与良性,那么我们的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民族情怀才能真正根植于内心。

高中教育重在立人,立国家民族发展需要之人。个人的命运与发展,终究是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只有源自内心的文化热爱教育,方能孕育具有民族情怀的学子,国家和未来也才有希望。在当前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势,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的依据和出发点,使语文教育更科学、更合理,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青年学子服务。

[作者通联:福建晋江市季延中学]

猜你喜欢

学子情怀民族
北在哪?
MINORITY REPORT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少女情怀总是诗
民族万花筒
黑白情怀
初恋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