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LISA联合NAT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和输血残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2020-01-03陈红霞

广州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窗口期献血者阳性率

陈红霞

广东省惠州市中心血站(惠州 516003)

临床用血主要来源于献血,献血者的血液筛查对于保证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科学的血液筛查方法能够降低输血残余风险[1]。目前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主要采用两次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但是因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等感染存在一定窗口期或病毒变异、免疫静默等,易导致部分病毒感染者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造成病毒漏检、漏诊,影响临床输血安全,存在输血残余风险[2]。核酸检测技术(NAT)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中的一种病毒核酸筛查方法,能在人体感染HBV、HCV、HIV后短期内检测出血液标本中含量极少的病毒DNA[3],能在最大程度上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弥补ELISA检测方法的不足[4]。2015年我国《血站技术操作规程》[5]推荐将ELISA、NAT联合应用,为提升献血者血液筛查准确性奠定基础。作为医疗机构的血液供应单位,面临患者用血安全问题,更应支持两种方法的“双保险”检测。本次选取我中心血站2 51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采用ELISA、NAT技术检测,分析ELISA、NAT技术联合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8月惠州市中心血站2 514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305例,女1 209例;年龄18~57岁,平均(29.31±4.57)岁。所有献血者均经《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准GB 18467- 2011)[6]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初筛,符合献血标准后献血。

1.2 检测方法

平行采集每位献血者2管血液,各5 mL,1管以EDTA-K3真空抗凝管保存,作为ELISA检测标本,1管以EDTA-K2真空抗凝管保存,作为NAT技术检测标本,均在2 ℃~8 ℃环境中保存,并于3 h内做离心处理、24 h内完成检测。

1.2.1 ELISA法检测 以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检测方法及步骤严格遵循卫生部门相关规定。分别应用不同厂家的试剂盒重复检验2次,试剂盒来源(见表1)。检验前先做HBsAg胶体金快速筛查以减少血液报废,合格后再采血、留样。ELISA法检测前,使用全自动加样机加样、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确定标准质控品,并以一次性加样尖加样;使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检测进行后处理,所有试剂都应用扫描条形码方式。阳性判定标准:①两个商家的试剂盒检测均为阳性;②一个试剂盒检测为阳性,再次用此种试剂进行双孔复测试管仍然有≥1孔为阳性。其中HBsAg、抗-HCV 80%灰区为阳性,抗-HIV70%灰区为阳性。

表1 ELISA检测试剂盒

1.2.2 NAT技术检测 具体检测步骤如下:①以磁珠捕获技术制备样本,分离HBV DNA、HCV RNA、HIV RNA;②做逆转录处理,将RNA转化为互补DNA(cDNA);③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性荧光探针检测cDNA;④根据反应管中荧光信号达到预先设定域值时的循环阈值(Ct)判定结果,Ct<40为阳性,Ct≥55为阴性,Ct为40~50需要重新测量。

1.2.3 标本追踪 ELISA检测阴性,而NAT检测阳性者,再次采集血样检测HBsAg、抗-HCV、抗-HIV,并于第1 d、3 d、7 d、14 d、21 d、28 d进行采样追踪,检测HBsAg、抗-HCV、抗-HIV。

1.3 观察指标

分别统计ELISA检测、NAT技术检测结果,将ELISA检测结果与ELISA联合NAT技术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2 结 果

2.1 ELISA检测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27例阳性,阳性率1.07%,其中2例同时HBsAg阳性、抗-HCV阳性。HBsAg阳性率0.52%,抗-HCV阳性率0.36%,抗-HIV阳性0.28%。见表2。

表2 ELISA检测结果 n=2 514

2.2 NAT技术检测结果

NA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12例阳性,阳性率0.48%,其中1例同时HBV DNA阳性、HCV RNA阳性。HBV DNA阳性率0.28%,HCV RNA阳性率0.16%,HIV RNA阳性率0.08%。见表3。

表3 NAT技术检测结果 n=2 514

2.3 ELISA与NAT检测结果对比

27例ELISA检测阳性中,10例经NAT技术检测证实为阳性,17例为阴性;2 487例ELISA检测阴性中,2例NAT技术检测HBV DNA阳性,2 485例为阴性。见表4。

对2例ELISA检测检测阴性、NAT技术检测阳性者重新采集血样再次检测HbsAg仍为阴性,进行随访追踪,其中1例追踪至第7d HbsAg阳性,另1例追踪至28 d HbsAg阳性,证实为窗口期HBV感染。以ELISA联合NAT技术为标准,2次ELISA检测的敏感度为83.33%(10/12),特异度为99.32%(2 485/2 502),检测总准确性为99.24%(2 495/2 514)。

表4 ELISA与NAT检测结果对比

3 讨 论

提升献血者血液筛查质量是提升用血安全、降低输血残余风险的基础。以往多采用ELISA进行血液筛查,2015年我国《血站技术操作规程》[5]推荐将ELISA、NAT联合应用,然而此种血液筛查方式并未得到推广应用。2次ELISA筛查仍然存在漏检、误检风险,存在输血残余风险,面对该问题[7],应该强化ELISA与NAT的联合应用研究,为提升献血者血液筛查准确性奠定基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LISA检测阳性率为1.07%,而NAT技术检测结阳性率为0.48%。在2次ELISA检测基础上进行NAT检测,发现ELISA检测存在漏诊、误诊,其中17例为误诊,2例为漏诊。由此判断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2次ELISA检测也存在漏诊、误诊风险,仍有输血残余风险,可能经输血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8]。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献血者血液筛查准确性、降低输血残余风险。ELISA检测以血液标本中的抗体和抗原为对象进行血液分析,无需对血液标本进行处理,以抗原-抗体反应识别判定结果。但是抗原、抗体形成时间较长,该时期被称为病毒窗口期,窗口期病毒不能通过抗原、抗体检测出[9]。因此ELISA检测存在明显不足,据统计窗口期病毒是导致ELISA检测当中HBV、HIV漏诊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2例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ELISA检测阴性,NAT技术检测阳性,最终经随访追踪检查证实HbsAg阳性,为窗口期HBV感染,也证实ELISA检测会漏诊窗口期病毒感染[10]。NAT技术[11]是将血液中的病原体核酸作为检测对象,能够缩短窗口期,可以在病毒侵入人体早期发现病毒,能够弥补ELISA法在窗口期病毒感染中筛查中的不足。而窗口期的病毒载量很高,具有极强的传染性,NAT技术准确检测出窗口期的病毒感染能够提升用血安全性、降低输血残余风险[12]。本次研究中在2次ELISA检测后进行NAT技术检测,发现17例为误诊、2例为漏诊,进一步提升了血液筛查质量,降低了输血残余风险,提升了用血安全性。但NAT技术也存在自身不足,其操作步骤繁琐,耗时长、容易造成污染,尽管近年来二氧化硅、玻璃粉、硅藻及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都极大的提升了核酸的提取速率,简化了检测步骤,但所需时间仍然较长[13]。

上述研究分析可知ELISA法、NAT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当中均具有自身优势和不足,两者具有互补性,应联合应用。其互补性具体体现如下:①病理生理过程互补:ELISA法检测具有较长的“窗口期”,容易发生漏诊,而NAT技术检测窗口期病毒的时间较短,且因为机体的保护性抗体还没有产生,病毒载量很高,具有高传染性,NAT技术检测能够通过减小窗口期提升用血安全性[14]。②受治疗药物影响不同:NAT技术检测对于治疗后转阴的献血者血液标本不敏感,如在应用拉米夫定、干扰素治疗后一些患者的NAT技术检测结果转阴,而ELISA法检测仍为阳性,尽管此种现象少见,但也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具有互补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中NAT技术仅检测出2例ELISA检查HBV漏诊者,但未发现HCV、HIV漏诊者,这可能与本次研究中HCV、HIV感染样本量少有关,不能说明HCV、HIV无窗口期,也不能说明ELISA检查对于HCV、HIV无漏诊。对此今后仍需针对HBV、HCV、HIV展开分别研究分析。

本次研究证实对献血者血液进行2次ELISA筛查仍然存在漏检风险,联合应用NAT技术能够提升献血者血液筛查准确性,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保证用血安全。但是NAT技术并不能完全消除HBV、HCV、HIV的输血感染风险,因此不能取代ELISA单独应用。临床当中应联合应用ELISA、NAT技术,建立科学的血液病毒筛查系统,最大限度降低输血残余风险,保证用血安全。

猜你喜欢

窗口期献血者阳性率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期”
把握窗口期乘势而为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邂逅“生成”的美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生成的窗口期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