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0-01-03俞飞飞张其安董言香严从生王艳邬刚

长江蔬菜 2019年22期
关键词:芡实茭白荸荠

俞飞飞 张其安 董言香 严从生 王艳 邬刚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另外,还有全国典型的淮北、淮南煤矿塌陷湿地。据报道,安徽省水域、湿地面积约为1 100 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1],底部以淤泥为主,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水生蔬菜生长的天然沃土。自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徽省莲、茭白、芡实等水生蔬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随着产业的发展,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建议和思路,以期为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

1.1 栽培面积逐渐增加,产量稳步提高

21世纪初,水生蔬菜种植作为安徽省优势特色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加快发展阶段,由于消费需求旺、经济效益高,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从2006年的2.1万hm2[2]发展到目前的4.9万hm2以上,产量从51.3万t增加到115万t,其中面积增长较快的是藕莲、子莲、茭白和芡实,经初步统计,目前安徽省藕莲种植面积约2万hm2、子莲0.2万hm2以上、荸荠0.667万hm2、茭白0.6万 hm2、芡实0.667万hm2以上、芋头0.2万hm2、菱角 0.133万 hm2、水芹 0.167 万 hm2、慈姑0.067 万 hm2、 蒲菜 0.133 万 hm2、水蕹菜0.067万hm2,及少量莼菜。

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良品种的推广,水生蔬菜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如岳西高山茭白,667 m2产量从21世纪初的1 100 kg提高到目前的1 500 kg,最高可达2 000 kg;藕莲667 m2产量从 1 000~1 500 kg提高到2 000~2 500 kg。

1.2 种类呈现多样化趋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安徽省种植的水生蔬菜种类多,有莲(藕莲、子莲)、茭白、芡实、荸荠、水芹、芋头、慈姑、菱角、蒲菜、豆瓣菜、水蕹菜和莼菜等。藕莲从以地方品种为主,逐步过渡到引进品种与地方优良特色品种相结合,如鄂莲四号、鄂莲五号、鄂莲六号、花香藕以及雪湖贡藕、包公无丝藕等历史名品;子莲品种主要是太空莲36号、鄂子莲 1号、建选 17号等;高山茭白仍以安徽省地方优良品种六安茭为主栽品种,引进的浙茭2号、浙茭3号为辅,低海拔地区以浙茭系列和六安茭为主;芡实原先主要是地方野生品种,现在是引进的苏芡和地方野生刺芡品种并存;荸荠仍以地方优良品种为主,如无为大红袍、庐江杨柳荸荠、舒城荸荠,近年来,部分产区引进桂蹄3号开展试种;水芹以地方优良品种为主,如舒城水芹、铜陵水芹、桐城水芹、庐江芹芽等,少量为引进的扬州长白芹等;莼菜是近年来从皖南开始发展的,以引进的西湖莼菜为主;其他种类,如芋头、慈姑、菱角、蒲菜和水蕹菜等,均以地方品种为主。

1.3 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栽培模式多样化

安徽省水生蔬菜过去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皖南和大别山区,随着煤矿塌陷湿地的增加及淮河治理,淮河以北泄洪低洼区以及煤矿塌陷区开始发展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并逐渐形成规模。目前,安徽省依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水生蔬菜集中产区。

①沿江沿淮沿巢湖水生蔬菜栽培产区 主产区集中在合肥市的庐江县、肥东县、肥西县,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霍邱县,芜湖市的芜湖县、无为县、南陵县,宣城市的宣州区、郎溪县,铜陵市的义安区,滁州市的天长市,淮南市的潘集区、寿县等地,是安徽省水生蔬菜传统产区,主要利用天然的池塘、湖面、水田和低洼地,种植莲藕、芡实、荸荠、茭白等水生蔬菜,栽培模式有莲藕(茭白)—鱼、莲藕—中华鳖立体种养模式,水稻—荸荠、水稻—芹芽轮作模式,子莲观花采摘模式等。目前,沿江沿淮沿巢湖水生蔬菜带已成为安徽省四大优势蔬菜产业带之一。

阜南莲藕基地

②大别山高山茭白栽培产区 主产区集中在岳西县和金寨县,21世纪初开始发展,利用茭白高温不孕茭特性,选择高海拔地区的冷浸田种植茭白,应用茭白+甲鱼、茭白+鸭生态种养模式,采用山泉水灌溉,产品7~9月集中上市,正好是低海拔地区茭白生产断档期,较好地填补了国内市场的伏缺和秋淡,销路好、效益高。

③沿淮淮北水生蔬菜栽培产区 主产区集中在阜阳市的阜南县、颍上县,是水生蔬菜新发展产区。过去沿淮农民习惯种植传统的麦稻作物,而沿淮低洼地区常受水灾为害,农民增收比较困难,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依托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水患为水利,种植芡实、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产区栽培模式主要有小麦—芡实轮作模式、莲藕—鱼种养模式等。

1.4 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力逐渐提升

“十五”规划以来,全省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产地和产品的申报、认定和品牌建设工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蔬菜质量检验检测体系,认定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如2005-2008年,岳西县0.27万hm2的高山茭白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8 hm2通过有机认证,创建2个国家级蔬菜(茭白)标准园,是“全国最大的高山无公害茭白基地县”,产品畅销武汉、南京、合肥、杭州等地;2016年,岳西茭白销至香港、台湾地区,甚至成功走出国门,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成为国内外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岳西县主簿镇是全国首批“一村一品”(茭白)示范镇,宣州区五星乡刘福村是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特色蔬菜水芹生产基地。郎溪县“湖珠芡实”、庐江“金坝芹芽”和“柳风荸荠”获绿色食品认证;“包公无私藕”商标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桐城水芹”“天长龙岗芡实”“雪湖贡藕”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岳西茭白”“杨柳荸荠”“庐江花香藕”“金坝芹芽”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坝芹芽”2001年获得国际农博会名牌农产品。天长县 “芙蓉岗”“湖珠”“千健”等品牌芡实畅销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

1.5 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带动效果明显

在安徽省水生蔬菜主产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茁壮发展,部分带动效果明显,如岳西县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造册建档管理,生产资料统一供应、病虫害统防统治、定时技术指导、优先解决用工,并以每1 kg比市场价高0.2元的价格回收茭白,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共带动5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天长市有10个以上规模较大的芡实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0.867万hm2,其中在天长市内种植0.2万hm2,市外承包种植 0.667万hm2以上,延伸产品有芡实果、芡实米、芡实茶、芡实茎泡菜;2017年天长市农民人均收入16 668元,种植芡实的农民收入23 547元,比普通农民多收入6 879元;天长市铜城龙岗芡实大市场年加工芡实嗑籽100万kg、产值1.27亿元,老芡实籽1 000万kg,产值1.81亿元,市场年交易额近5.2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芡实农产品交易市场。

天长芡实基地

1.6 三产融合,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天长、铜陵、阜南、合肥等水生蔬菜产区,建立了一批集生产、加工、观光采摘、饮食文化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每年举办荷花节、摄影绘画比赛等活动,带动了当地饮食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

2 安徽省水生蔬菜科研现状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和安徽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加大对水生蔬菜产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了“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生蔬菜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等研发平台,实施了一批重点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包括水生蔬菜在内的“特色产业+金融+科技”试点项目。科研人员开展了地方水生蔬菜资源收集[1]、新品种选育、再生体系建立[3~5]、标准化栽培技术[6,7]、高效种植模式[8,9]、生理生化[10~12]、蛋白质组学研究[13]、病虫草害绿色防控[14]、贮藏保鲜[15]、加工和秸秆综合利用[16]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选育了水芹新品种皖芹1号、莲藕新品种淮藕1号、菱角新品种淮菱1号、芡实新品种淮芡1号、滁芡1号和滁芡2号等;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岳西茭白》《莲藕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芡实生产技术规程》《大棚莲藕栽培技术规程》《金坝芹芽》等安徽省地方标准18项。“高山茭白专用型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水芹深水浮筐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鲜切莲藕等蔬菜保鲜加工及冷链贮运技术”等获省级成果鉴定。“一种芡实脱壳方法及芡实自动脱壳生产装置”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动下沉式水生蔬菜种植浮床”“一种脱毒红芽芋试管微球茎的种植方法”等10多项新型实用技术专利获得授权。先后在《园艺学报》《中国蔬菜》《长江蔬菜》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高山反季节茭白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 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不大,种性退化严重、种苗繁育技术滞后

一些水生蔬菜地方品种原生境受到破坏,其生物学特性明显变化,难以保持原有品质与抗性。同时由于水生蔬菜多为无性繁殖,一些水生蔬菜产区缺乏专业种苗繁育基地,并且存在长期单一连作现象,选种缺乏技术措施,不进行提纯复壮,导致种性退化,品质和产量下降。种苗种性和品质问题已成为影响水生蔬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

3.2 生产技术不规范、效益质量难以保障

大多数水生蔬菜生产还比较粗放,种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虽有生产技术标准,但落实不到位,施肥、病虫草害防控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种植者不太考虑肥料、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生产上不注重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农业、物理、生物防治在水生蔬菜生产上应用较少;还存在偏施化肥以及长期连作等现象,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改变、地力逐年下降,从而降低植株抗性、产量和品质。

3.3 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薄弱、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目前大多数水生蔬菜采收后,只是简单进行人工分级和包装后对外销售,由于缺少预冷设备,冷链运输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品质、货架期和销售价格。莲藕、芡实、荸荠虽有部分加工产品,如速冻藕片、清水藕片、莲藕汁、藕粉、芡实糕、荸荠粉、荸荠罐头等,但主要是初级加工品,加工工艺简单,附加值不高,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功能性产品开发欠缺,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3.4 轻简化栽培技术缺乏、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

目前,大多数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比较传统,简约化、省力化技术缺乏,部分地区采用高压水枪辅助采藕,虽然采挖效率大大提高,但挖藕师傅的作业环境仍很艰苦。由于缺乏适合的采收机械,一些传统的名优品种如菱角、荸荠等,因采收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种植面积正日益萎缩。

无为荸荠基地

3.5 产业化程度不高,组织化程度低

安徽省水生蔬菜总体上仍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主力军是广大的菜农,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分散,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水生蔬菜品牌开发速度慢,新品牌、新产品对市场的开拓和占领势头不强,造成流通渠道不畅。政府扶持力度小,融资渠道少,招商引资难度大,银行、信用社贷款困难,生产物资投入不足,经营效益不稳,以至于蔬菜产业链条短,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 安徽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水生蔬菜资源保护和利用

加强传统地方品种的原生境保护,同时收集转移至近似原生境种植保护,通过提纯复壮,恢复原有优良种性。结合第三次全国农作物资源普查,加强地方水生蔬菜资源的收集,建立地方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抗性等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同时集成应用杂交、诱变、分子标记等手段,创制具有特异或目标性状的新材料,选育出优质、多抗、适宜机械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不同用途的新品种。

4.2 加强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

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集成创新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模式,如轻简化、省力化生产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土壤连作障碍治理技术,集约化育苗技术,水生蔬菜—鱼(泥鳅)种养模式、水生蔬菜—稻麦(蔬菜)轮作模式等,通过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种植户的科技水平,确保产品品质和产量稳步提升,效益逐渐提高。

4.3 重视采后处理和深加工技术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水生蔬菜集中产区,引导并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配套预冷、贮运保鲜等设施设备,推广先进实用的贮运保鲜技术。生产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对加工工艺进行必要的改进提升,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营养保健产品、功能性产品供应市场,如利用芡实不同提取物对抗心肌缺血、降血糖、抗氧化及抑菌、保护胃黏膜、抗衰老等的疗效,开发抗衰老抗氧化胶囊、降血糖养胃早餐糊等。或借鉴湖北藕带产品的开发经验,生产出适合国人消费,特别是年轻人消费的,更方便、多口味、多样化的水生蔬菜加工产品,如美容粥、饮料、膨化食品、泡菜等。

岳西茭白基地

4.4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议政府出台相应补助、优惠政策,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上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 “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龙头企业+基地+种植户”等形式,引导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实现规模降本和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通过立项、资金扶持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加工及旅游等产业发展,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延伸种苗供应、栽培管理、冷链贮运、精深加工和品牌销售等一体化,形成健康的产业链,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4.5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影响力

鼓励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打造和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加大“生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生产优质农产品,打造高端农产品;通过举办莲藕(荷花、芡实等)文化节、论坛等,促进水生蔬菜种植、加工、旅游三产融合发展,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等。通过参与国内外展销活动、设立专卖店、专业配送、进超市和开网店等,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芡实茭白荸荠
太湖茭白
清脆甜美的荸荠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秋补食疗话芡实
欢迎邮购《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
秋深进补前芡实先蹚路
洗荸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