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素养培育的审视与策略建构

2020-01-02张瑞青王心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伦理职业院校劳动

张瑞青,王心金,蒋 玲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州 3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围绕“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进行深刻阐述,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学生“不知劳动、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

《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解释是:“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劳动素养是指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分析、判断、创造和生产的能力,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等维度的价值判断、规范及行动指南[1]。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素养培育有众多优势。一是职业院校具有整合劳动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劳动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职业院校具有劳动教学组织优势,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突出技术技能培养,与劳动教育相契合,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教学组织保障;三是职业院校具有开展劳动教育的人才优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高,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既有知识又会技能,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四是职业院校具有劳动实践优势,拥有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空间保障。当然,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在审视问题之后积极寻求对策。

一、劳动知识教育的重构与深化

马克思指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劳动知识指的是正确认识劳动及职业的内涵、类型、历史、目的、发展前景等背景知识,同时掌握劳动工具结构功能、劳动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等职业技术知识,包括建构知识和运用内化知识的能力。劳动知识一般分为劳动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知识。劳动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默会性等特点,寓于劳动实践活动之中。强化劳动知识学习,是职业院校劳动素养教育的重要维度。劳动知识教育不仅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浅层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职业或专业知识教育了解劳动的价值取向,科学把握劳动新动向,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从而实现劳动素养的提升。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外界各种诱惑,学生对劳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爱学、不愿学、不想学、不会学”,表现为浮躁放纵、敷衍了事。此外,职业院校对劳动知识教育的认知偏差,导致劳动教育在实践中“无名分、无标准、无目标、无根基”。

针对上述问题,要转变职业院校和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职业教育不是技能和知识的分离,而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融合。承载劳动知识教育的理论课是劳动技能转换的“前理解”,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知识、经验、规则,更是知识理念、思维习惯。既要注重劳动知识教育的针对性,又要增加劳动知识教育的基础性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可转移可应用能力。职业院校要重构劳动知识教育,劳动知识教育不是劳动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对劳动知识的充分理解,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深化劳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不仅能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劳动手段。首先,了解掌握劳动或技能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劳动知识教育以技术知识为主。职业院校通过规范劳动课程体系,开展问题或项目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以完成劳动任务目标为载体,让学生掌握劳动的目的、特点、工作情景等,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其次,劳动与学习、工作、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劳动或工作体验中掌握知识,实现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的统一。最后,围绕“劳动关键技能”不断积累,进行知识建构,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嵌入工作任务,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获得知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认知和角色的转变。劳动知识教育是从实践和思考得来的,立足学生特点、学生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在重构和深化中获得新的提高[2]。

二、劳动技能教育的接纳与突破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劳动技能指的是职业院校学生从事劳动所必需的技术、技巧及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技巧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技能、生产劳动技能和服务型劳动技能[3]。新时代劳动技能不仅包括手工性的生产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包括综合运用信息智能因素进行技术活动的能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劳动形式已发生改变,劳动场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工厂、车间、办公室等固定场所,劳动范畴由生产领域拓展到生活领域,这种情况下,信息、知识、关系、交往或者情感反应都成为劳动形式。劳动形式改变的同时劳动技能也发生相应的衍变:一是生产服务型的混合物质性劳动;二是创造性和智能控制的非物质性劳动。情感性、智能性的劳动成为主场,分工合作、共同参与的社会性劳动在数字时代地位凸显。劳动技能教育也要适应数字劳动情景,数字智能劳动是复杂化劳动,是复合型智力劳动,如何接纳信息时代“创造性劳动”、专业劳动、“玩劳动”的数字劳动形式,成为当前劳动技能教育的新课题。

劳动教育范畴由窄变宽,劳动教育靶向“复杂、深入、精细”。职业院校要以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为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引领劳动技能文化,找准劳动和技能的结合点。劳动技能教育立足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能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指向劳动任务的完成,更要注重对劳动任务的检查、评价、反思。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既要接纳劳动形式的变革,同时要构建新的劳动技能教育体系,融入数字智能劳动元素。首先,职业院校要紧跟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审视劳动教育目标,明确劳动教育在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中扮演的角色。通过日常的劳动训练,规范劳动技巧和工艺流程等;根据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创设劳动情境,使学生熟悉与领悟劳动应用的环境与氛围。其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劳动课程定位,强化劳动技能特色,推进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协同,深化劳动技能教育内涵建设,通过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等的“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劳动的多维认识,提高解决劳动问题的本领。最后,着力构建劳动技能积累和优化机制,注重劳动技术技能的更新,引导学生在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中掌握劳动技术技能,同时提升其创新、管理、服务等能力[4]。

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转变与确立

劳动价值观指的是大学生对劳动的思想认识和根本看法,是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价值理念与理性判断的冲突,分化销蚀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功利化消解着劳动正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遭到质疑,正统的劳动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数字网络时代,企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运营模式发生变革,劳动形式也发生重大变化,时代呼唤具有劳动敬畏感和劳动操守的高素质人才。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学生“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思想膨胀,劳动价值观扭曲;劳动教育缺失,劳动供求不匹配,劳动价值观异化。因此,职业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刻不容缓。

职业院校要诠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让师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劳动教育的回归。首先,转变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转变急功近利的劳动观念,树立务实理性的劳动观。让学生明确必须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本领、养成劳动习惯。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劳动活动中劳动主体可以真切体验劳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5]。其次,磨炼学生的劳动意志。职业院校要把“课程劳育”和“专业劳育”相结合,以树立模范典型、打造特色活动、营造环境氛围为载体,结合专业技能特色开展活动,使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需求。在活动中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道德品质,为劳动价值内化创造条件。最后,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认知训练。职业院校通过劳动场景设置、劳动规范灌输、操作流程指导、目标调适反馈等训练模块,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思维力、应变力,实现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最终内化为一种价值理念和根本遵循。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要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对劳动有端正的态度、正确的认知、具体的行动,进而涵养高尚的劳动情怀[6]。

四、劳动伦理教育的回归与重塑

劳动伦理指的是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劳动关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责任意识和道德情操的反映,包括劳动责任意识、劳动主体意识、劳动风险防范意识、环保意识、劳动诚信意识等。劳动伦理教育不仅是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知、情、意训练的手段。职业教育不仅以劳动技能的学习为核心,更是以建构劳动认知、激发劳动情感、培育劳动品质为目标,体现了劳动教育的伦理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不仅是懂技能会操作的“工具人”“技术人”,更是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在学校层面出现强化脑力劳动、弱化体力劳动,强化劳动技能训练、弱化人文教育,强化工具理性、弱化价值判断等问题;在学生层面则出现劳动情怀缺失、劳动责任意识不强、劳动意志脆弱等问题[7]。所以,职业院校需要强调劳动伦理价值,帮助学生重塑正确的劳动观念和道德情操,提高其劳动意识。

基于上述问题,有必要对传统劳动伦理教育进行重塑,在内容和形式上要符合当前大学生的需求,使他们接受、认同、热爱劳动,使劳动伦理教育取得实效。新时代职业院校要教育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通过劳动伦理教育,引导学生不仅对劳动活动或劳动行为是否应该、是否具有合理性、多大程度上具有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伦理反思,而且对劳动结果所产生的或可能产生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反思。劳动伦理教育涉及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两种关系。劳动社会伦理的内容,涉及劳动主体意识、劳动诚信意识、劳动责任意识、劳动风险防范意识等。劳动自然伦理的内容,涉及环境保护、劳动理性等,协调着人、劳动、自然的关系,为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负责[8]。具体而言: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职业道德和劳动伦理教育嵌入教学实践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劳动伦理内容运用技术手段呈现,使学生对劳动伦理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在专业学习和实训过程中灌输诚信、敬业、合作等内容,针对劳动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获得解决对策和方法。第二,拓展劳动伦理教育实践平台,利用实验室、实训室、工厂等校内外实践基地,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劳动及未来职业的反思,提升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第三,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打造有关工匠、技能大师、专业能手的宣传平台,树立学先进、学技能的校园氛围。第四,建立劳动素养评价引导机制。强化体力劳动教育,注重手脑并用,注重劳动过程体验,从学生的劳动态度、习惯入手,建立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他们的认知、习惯、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市场和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不仅事关他们的成长成才,而且事关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素养教育不是对原有劳动教育的“回归”,而是立足时代、对接产业技术升级、适应学生需求,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四个维度入手,突出劳动过程、关注劳动情感、重视劳动能力、讲求劳动实效,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大学生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伦理职业院校劳动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