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现

2020-01-02易香君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态度价值观

易香君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66)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还指出:“坚持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思想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2],其结构是由心理、思想、行为三大子系统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因此,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新课标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同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三维目标的首要地位。可见,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情感是指个体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以及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形成的态度体验,即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高兴、快乐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关情感的内容可概括为:有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对父母、他人、集体、国家和人民的爱,对生命、环境、劳动和社会主义的爱;有对获得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及养成自立自主、敢于竞争的个性品质的快乐体验。态度是指人们在自身的价值观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评价总和与内在反应倾向,它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态度主要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科学的求实态度及对生命的感恩和宽容的态度。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价值观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把握以及对社会规则、法律规范与个体自身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割裂的三部分,它表现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反应—内化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特征,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情感是三者的基础,是构建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和纽带。具体来说,态度表现为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情感、意向三方面要素。简而言之,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态度肯定包含着相应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指导行为的心理系统包含着情感和意志的特征,人们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评价一般蕴含着情感因素。综上可知,情感贯穿于态度和价值观之中,是三者的落脚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从年龄特征来看,大学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QQ、微信、微博等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传播了一些不良文化,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三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他们生理及心理健康发展。可见,只有在课程中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让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2.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正是因为缺失情感因素,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易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知—情—信—意—行这五个步骤来设计教学,而这个过程正是从知识目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再到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目标的中介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添加情感因素,大学生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功与快乐,从而在提高知识、能力水平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论基础

(一)德育审视:情感与道德的发展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专家们指出,德育要想真正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必须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因素去实现。具体来说,情感对道德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动力作用,是指情感对道德的形成具有增速和减速的功能。道德的形成是内化和外化的结果,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阶段,情感都起着推动作用;二是调节作用,情感因素具有极大的约束力,道德行为有可能受积极情感影响而巩固,也可能受消极情感影响而改变;三是评价作用,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往往是以情感为参照系,而且道德行为能否被接受,也必须通过情感共鸣才能达到;四是强化作用,是指情感对个体的道德行为具有巩固的作用,即正强化和负强化。综上可知,情感在个体的道德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目标,只有借助情感方式才能真正实现。

(二)哲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具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情感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一是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前所述,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较好发展。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个体开发创造力,激发进取精神,促使个体产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康发展。可见,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二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梯。学界普遍认为,情感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即“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模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内在性材料。”[3]不仅如此,一个人健康、良好的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品质也是通过情感表现出来,正是通过情感因素,促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愿意接受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可见,以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困境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身实现的困境

情感由于其自身的难量化性和复杂性,表现出不稳定性;态度通过人的各种行为、言论、表情等推断出来,虽然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内隐性也决定了它强化的困难;价值观是一种超知识性的价值判定,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换言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隐性目标。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体系包括四门具体课程,其复杂性也决定了在教学中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比较困难的。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过程的困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把三维目标看作是三个环节或是三个部分分别去实现。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之中,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目标的中介因素,即“知识和认知学习,如果不伴随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对人的生命价值、对社会的功效都是不能实现的”[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中,渗透在师生活动之中。但是,如何在每堂课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仍是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困境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的教学评价主要围绕着认知领域展开,对情意领域的评价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评价不仅能给学生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在不断进步中走向成功;而且它也是教学成功的指挥棒,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虽然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做了具体的阐述,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却没有提到。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情意领域,是抽象的、隐性的,不易评价,也没有具体的评价体系。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立足教材,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标倡导教师将以往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师所用而不被教材束缚。而且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区别,增强了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5],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一种隐性目标,更需要教师进行提炼。

1.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首先必须培养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去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学生阅读面广,思维活跃,他们有时会提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涉猎其他知识,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和调控课堂的能力。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还应该主动参加教学培训,进行再深造学习。

2.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

教材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因此,在提高自身情感素质的同时,教师还应充分把握教材,认真备课。一是研究教材,挖掘情感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该课程内容既有理性因素也有感性因素,教师对感性内容的处理比较容易,对理性内容的处理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挖掘。二是拓展教材内容,激发情感。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必须拓展课外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来丰富课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建构活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依靠学生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态度的形成主要分为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其中认同和内化阶段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活动;价值观也只有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内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应从活动建构,从知—情—信—意—行这个过程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里的活动是指实施活动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活动内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实施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活动应回归现实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大理念就是以大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课程建构的基础。新课标教材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质朴亲切,多了人情味,少了大道理。教材所涉及的教学活动也是从学生现实所遇到的情境来构建的,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必须回归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引起情感共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活动应让学生参与进来

新课标倡导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素养,落脚点是在学生身上,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才会得到深层次的内心体验。

3.活动应多样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四门课程,内容紧贴时事,但繁多复杂。因此,以活动来构建课程内容也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辩论式活动、表演与模拟式活动、情境探究式活动以及自主学习型活动等。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活动中感悟,才能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需要构建评价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1.对情感的评价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给情感评价增加了困难系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情感的难量化性、不可控性及复杂性等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是观察法。教师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中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水平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所观察的内容必须与情感目标相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二是问卷法。观察法难以对学生的整体情感做出准确评价;相反,问卷法能对学生整体的情感反应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从整体进行把握,更具有可信度。三是个别访谈法。这是一种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能够直接、有效、深层次了解学生的状况。

2.对态度的评价

态度是一种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某种持久看法,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方向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态度的不确定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是观察法。这里的观察法与情感的观察法是不同的,它是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去推测他的相关态度,这种观察需要持续不断进行。二是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一定范围的学生或团体的表现进行调查。三是态度量表法。态度量表法是指“以态度问卷中的一些事件陈述作为刺激,引起受测者的态度反应,然后据其回答,给予分数或等级评定,以确定其态度状况”[6]。通过量表可以更加准确地对学生的态度情况做出评价。

3.对价值观的评价

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是人们情感和态度的深层表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是谈话法。这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获取学生价值观信息的方法。教师通过谈话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生对某一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看法。二是量表验测法。这是根据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所制定的,有罗克齐的“价值观调查表”,也有上海师范大学岑国桢等人的“等级量表法”。三是自编问卷法。如前所述,问卷调查使用更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四是文献分析法。教师通过对收集到的价值观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对价值观的形成追根溯源。新时代所提倡的很多价值观念都源于传统文化,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它的时代背景。

4.综合评价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除了要将其细化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别进行评价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学中不能采用简单的讲授法,而需要创设活动,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日积月累,并最终内化,这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因此,对此目标的评价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来进行。所谓“成长记录袋”,是指通过收集、记录学生本文、教师、同伴和家长评价的有关材料,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在运用“成长记录袋”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考核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像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学期考核、学科考核都是重要的途径;二是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有机结合,在对材料的选择上,只要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可以善加利用。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态度价值观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