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以生态学为视角

2019-12-30束晨晔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观察法研究者心理学

赵 源 束晨晔

(1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河海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南京 21110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跨学科的视域探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学科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启示,是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有效的学术途径[1]。

我国素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如何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发展,是值得当代学者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在研究心理状态的历史长河中,专家学者往往更加关注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的近端环境,比如任务环境、人际环境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多学科的融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更为宏观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建设,比如气候变化、政治改革、宗教文化等[2]。诸如双生子等研究,提示我们人的心理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更好地挖掘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更加生态化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来综合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着眼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辩证统一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探索[3]。它主张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将社会问题置于环境公平的优先地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符合环境伦理的要求[3]。这种和谐而质朴的观点提示心理学研究者,在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若能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将可能得到更加真实和朴素且符合社会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地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开展心理学的研究,是具有相当迫切的理论需要和现实针对性的[1]。本文旨在通过对符合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梳理和总结,寻找符合生态学观点的心理学研究方式,为得到更加真实的心理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生态心理学研究方法探析

在对心理问题的研究中,特别是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从上个世界70年代开始就越来越重视生态化的研究取向[4]。所谓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角度去研究心理学,就是提倡在真实的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从研究对象上看,这种观点提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环境”这个统一的系统,而不仅仅是从人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在研究方法上,它提倡要在真实的环境中去研究问题,不能仅仅在实验室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5][6]。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根据研究者的目标,通过主试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对象[7]。通常认为观察法就是客观观察法,但其实自我观察法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1. 客观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它是根据一定的目标,针对研究者所关心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被试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以探究、了解个体心理的一种方法[7]。通常用于研究特殊人群或某些特定事件,例如特殊儿童[8]、运动员[9]等。直接观察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也可在人工限定的情境中进行。相比之下,在人工限定情境中观察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方式,因为它能对观察程序作更多的标准化,更好的排除环境带来的无关变量[10]。

通过观察法来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有许多优势,例如可以同时得到目标行为和主要的背景变量两方面的信息,因此观察结果既可用于分析个体的行为,也可用于分析环境与行为的关系[10];由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得到的观察资料信度较高,而且不受等级评定中偏差因素的影响[10];将观察法与测量法等方式同时运用相互印证,可以提高统计检验力,更好地观察和评估行为[11]。当然,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由于被试的心理隐秘性或者过高的表现欲望,以及研究者强烈的观察动机,很难做到真正客观的观察,记录的数据可能存在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7];在对儿童进行研究时,不同种类的社会行为发生的频率差异很大,对发生频率很低的行为很难做出可靠的观察判断,特别是对年龄较大的儿童进行研究[10];此外,直接观察的花费通常较高,特别是对主试的培训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常常需要对同一现象进行反复观察,这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综合来看,客观观察法仍是在真实环境中挖掘个体心理和行为特点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生态学的观点。

2.自我观察法

如果从冯特把内省引入心理学研究并与实验相结合算起,自我观察法已经有近140年的历史了[7]。在第一届心理学大会上,潘菽就提出自我观察法是心理学必要的一种研究方法[12]。中国的先秦诸子,特别是儒家学派提出许多关于内省的思想流传至今,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之警示后人要勤于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和自我观察。自我观察法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适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原因在于每个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情感、行动、思想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进行自我观察的条件[12]。它是通过研究者本人对自身心态和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陈述,以达到研究和了解个体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7]。最经典的自我观察法的例子无疑是艾宾浩斯自己担任被试的关于遗忘的研究,他通过对自己记忆无意义音节的成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了遗忘发生在学习之后,且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的结论[13][14]。

自我观察法是否客观有效一直是中外学者争论的话题,一方面从“自知之明”的角度看,通过自己对自身的反思和观察确实可以得到他人无法观察到的细枝末节;另一方面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角度看,由被试自己陈述的结果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它不一定能反应被试实际的表现,存在较大的主试效应[7]。因此,在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最基本和客观的方法仍然是客观观察法,但是有效的运用自我观察法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和补充作用[12]。

(二)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不仅包括以观察、访谈和记录为主要方式的“田野调查”(field investigation),这些主要侧重于对客观世界的分析,而且还应包含调查研究者参与当地生活的全部认知活动和过程,这些则侧重于主观世界[15]。蔡家麒认为[15],主观世界中既涵盖了他们生活在田野这个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认知活动、行为、感受等,也包括作业者必要的角色转化及重塑,还包含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这些都与田野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田野研究通常从主位(emic)和客位(etic)两个视角去研究问题。其中主位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和观点去描述和解释问题;而客位是站在局外的立场,用研究者所持有的方式和观点去描述和解释看到和体悟到的现象。它通常被用于人类学的研究,甚至被誉为人类学的根基[16]。但这种贴近研究者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用于研究与心理学有关的问题,例如社会性别的研究[17]、少数民族儿童人格的研究[18]等等。

与观察法不同,田野研究往往需要与被研究者有更为深入的接触,甚至需要同吃同住。但正是因为有了同呼吸、共生活的经历,才能更加深入体会被研究者的生活,获得最为“原汁原味”的现场资料[19]。

三、对生态心理学的评价

首先,通常实验室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精细性和客观性,往往会把被试的心理行为片面地与真实生活状况分隔开,而事实上,如果把这些特异的情景(例如实验室)、特异的人物(例如实验的主试)、特异的行为(例如给被试特定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变化)与被研究者真实的生活情景相比,可以发现在熟悉的情景和熟悉的人的相互作用下,被试往往表现出与实验室中不同的行为[4]。例如Ceci和Bronfenbrenner关于儿童记忆的研究[20],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儿童在实验室中进行策略时间记忆测验时他们的得分要比在家中进行同样的测验所得到的分数要低。这表明,熟悉的情景促进了儿童策略时间记忆的表现,也就是说当个体处于真实的情景中时,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可能与实验室中有所差异。很显然,真实情景中的被试表现对探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更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化取向可以大大改变以往研究过分依赖于实验室研究的倾向,可以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研究结果[4]。

再者,生态化取向具有中庸的思想,因为他不像环境决定论主义者一样过分重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像先天决定主义者一样片面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生态心理学吸收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行为遗传学的范式,同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遗传的各个方面的影响[4],是一种更为全面并贴近现实的研究方法。

最后,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生态交互作用为特色,在研究设计中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又重视研究的严密性;既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又重视研究的差异性。这种方式不仅能保留主流科学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比如重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问卷调查的普适性、符合伦理原则等,同时又使为这种研究方式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特点,比如心理现象的情境观、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等[5]。这种方式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为教育的改革等提出更加贴合实际的优良建议。

当然,生态心理学也有其不足之处。这种研究方法过分注重“一切都视情况而定”,同时又很难有具体的方法把每一个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都找出来,从而不能找出所有的“情况”[4]。这就提升了对研究者的要求,首先研究者要有足够全面的视野以及辩证思考的能力,才能为更严谨的思考问题打下基础。其次,研究者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训练主试,才能保证主试更好地对实验进行操作,更有效地记录实验结果。即便如此,研究者分析问题时也很难考虑周全,因此很可能降低实验的客观性和针对性,这是生态心理学难以避免的弊端。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和人的心理[1]。无论是复杂认知活动还是不可思议的心理活动,都可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而绝不存在超越自然的心理活动,这是符合生态学的观点的。心理学的当代科学发展应该以“回到物质”“回归自然”为总目标[1],在自然环境中,在最真实的情境下得到最质朴和真实的结果,这将成为今后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观察法研究者心理学
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光通信接收端优化策略
如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挑战臭豆腐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洛伦兹力问题中运动半径的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