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困境·理路: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

2019-12-2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中华马克思主义

黄 春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立德树人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2]10“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3]“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4]“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5]“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6]34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融合路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融合的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文化日趋多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下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并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极力向中国渗透其所倡导的价值观,过分推崇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许多人的思想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影响,普通民众一般难以看出西方文化传播的真实意图,更谈不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恐怕在某些方面受到其糟粕的影响会更大些。西方的一些价值标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甚至有些人以其来作为衡量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生选择的标准。目前,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与差异性将会长期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除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之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也存在。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权威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广泛存在,再加上信息的网络化,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53“意识形态风险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可能遇到的重大风险之一。”[8]275

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仅仅被当作一个符号化的口号,被边缘化、空泛化与标签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与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在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更要使广大群众与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而且也可以拉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10,滋养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化为民族性格,人民群众亦高度认同。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高度认同,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筑牢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

(二)有助于促进两者共发展同繁荣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当然属于西方思想文化体系,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它可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实际上,这种融合发展自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它们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利于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也反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与发展,一方面是归功于其理论本身的科学性,符合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归功于其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合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人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伟大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就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也迫切需要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可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灵魂与重要凝聚力,但传统文化也有一些糟粕的部分,这就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其进行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否则可能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的道路,失去生机和活力。

(三)有助于促进文化育人,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主要组成要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33“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根源。尤其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志修身、处事治国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用马克思主义来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有利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育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时代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其作为灵魂;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精髓提炼出来,赋予新的内涵,经过凝练升华与创新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中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通过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融通,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从而建构中国人特有的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两者在理论本身上融合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教育的功利化日益严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从理论本身来看,两者融合难度较大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思想体系,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在价值目标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方面的教育教学,教育部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本科教学必须采用全国统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4本重点教材(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其中的2本)。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政治性较强。多年来,给人们一种固有的印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多是政治上的需要,并不是文化上的需求。尽管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都蕴含着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理想的构思,但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由此而建立的理想社会在本质上也会不同。儒家思想倡导的大同社会不仅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更多倾向于“大致相同、整体和谐”,侧重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宁静、夜不闭户等道德上的境界,本质上是追求一种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的和谐社会。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部分只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是精华的部分。只有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克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内容带来的消极影响。关于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一般都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要弄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绝非易事,目前还没有一种明确的标准来划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划分与鉴别,能不能用今天的好恶标准与实用标准来评判,这不仅是一个技术与方法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亟待探讨研究。

(二)从教育的整体趋向来看,功利化明显

市场经济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功利追求。教育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导致只关注专业知识的习得,轻视人文思想教育。市场经济一方面提高效率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与开放意识;另一方面,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导致人的物化、理想信念的缺失与生存意义的失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强烈愿望,尽可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物质利益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事物的标准。教育也不例外,深陷追逐功利的大潮中。教育与利益捆绑在一起,教育自身正在形成一种功利场,更多以培养出一批以“挣大钱”或“当大官”的学生为荣光。学生的价值指向亦趋于功利性,个人至上,受教育的功用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氛围下,导致人们功利性地评价教育教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等是“无用之学”。如不能对人们的价值观及时引导、培育,易致使人成为“单面人”。“人们只问如何以最有效的手段来达到可计算的目标,而不再顾及任何意义或价值问题。”[9]356如果教育更多趋于一种实际的功利态度,那么,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像哲学社会科学之类的教育都将陷入困境。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推广互联网+思政理论课建设,大量运用慕课、微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化手段固然很好,但不能本末倒置,不能盲目追求、过多依赖技术手段,否则将成为现代教育手段的奴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的课程是不太适合慕课、微课的授课形式。譬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课程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有一个完成的、系统的、环环相扣的理论体系,如果完全采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就会缺乏对理论体系本身的整体性把握,容易造成知识碎片化,导致学生断章取义。

(三)从教学实践来看,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手段较单一

近年来思政理论课的课程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不断充实和调整,但总体来说,高校思政理论课理论性强,容易造成课堂静态格式化。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一般都是或者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有的甚至是不同专业,文、理、工等混班教学。教师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往往采用较单一的、无差异化的讲授方式,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学实效性不强。有部分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政治意识,只强调宣传,不注重学生需求;只宣扬国家政策,不进行深入生动的解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穿与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和比例,如果在教学中,不能适当引用传统文化、现实事例等来进行科学例证,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这样就会影响思政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近年来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但是思政理论课在教学环节中地位不高,重专业、轻思政现象仍然存在。对于思政理论课本身来说,重政治、轻思想的倾向仍然突出,文化属性往往被淡化或弱化,人文精神的培育欠缺,人文关怀不够。在思政理论课建设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明显不足。全国统编的思政理论课教材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偏少,其课程内容编排仍然是重理论、较抽象,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统一的实施方案,尤其是分课程的融合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作为理论课教学本身来说,只是单纯从理论来叙事,以概念来说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实效性不强。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最直接最鲜活的教学资源,让大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资源中所涉及思想渊源、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方面的了解中,再结合思政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思考,这样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生动,可以使学生自愿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 理论课教学融合的基本理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提炼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一方面可以使传统文化在高校得以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在理论上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利用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来熏陶学生,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帮助其树立自信自强、平等团结、诚信友善以及健康向上的理念。

(一)做好教学设计,实现课程内容设置的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关键要靠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内容问题是教学改进的重中之重”[10]。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前做好设计,探索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程内容设置的有机融合。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本身方面的融合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教学设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甄别,使其转化为有用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找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的契合点,实现两者教学内容上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积淀与传承,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用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11]313。因此,我们应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挖掘和提炼,取其精华、扬弃继承、推陈出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我们要根据思政理论课的不同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计划分模块融入教案、讲稿与教学之中,去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形象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哲学的有关内容适当融入,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中国古代辩证法、中国传统“民本”观、中国传统“知与行”实践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上述中国这些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哲学观点,探讨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一定的契合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关联性。这就需要在毛泽东思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适当补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来阐释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教材已经融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观、“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梳理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成相应单元,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尤其要提炼一些地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中蕴涵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可以为“纲要”课教学注入鲜活的元素。

(二)优化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思政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指导性。思政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得到提升的过程,更是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与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还需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12]。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严守政治纪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也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与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融合来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教育部在2014年3月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可以多样化,一方面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阐释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来体现,弥补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偏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已有课堂教学时间内抽出一部分时间增加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尤其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学生研讨、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深刻体会、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厚滋养。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催人积极向上,它是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教学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融入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从而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与弘扬要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15]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整体性,并且要引导学生注重情感交流。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与爱国主义的教育都需要在情感上进行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实现实践教学的融合

实践教学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一环,又对于促进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的指导作用。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需要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内涵和载体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探索网络实践新模式。现代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够熟练地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已经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也是其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途径。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微博、微信、QQ、校园论坛网络载体进行平台搭建,利用平台开设传统经典阅读和作品欣赏等学习板块,进行学习信息的交互传播,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技术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实践教学评价环节,可以把网络统计数据作为评定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一项依据。

二是在课外社会教学实践中,积极创设体验实践。通过联合地方建立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这种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组织学生适当参加、感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的实践感受、认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其精神内核,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实践教学资源。要有效整合校园内实践教学资源,结合思政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在校内开展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演讲、诵读及舞台剧表演等实践活动。依托校园社团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自己去理解、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和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人文精神与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中华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