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艺术

2019-12-25刘晓艳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班美术创作

刘晓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幼儿作品评价的重要性,但此环节的设计和组织却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教师以自己的主观意见影响幼儿对审美对象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知;评价标准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及画面创造性的表现;评价语言不专业,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我园教师对美术活动中的评价环节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总结出以下评价策略和方法。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幼儿自评。在评价中引导幼儿自信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别人能看懂作品,理解创作意图,这对于解读幼儿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评能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在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后,更能激励幼儿的创作欲望。如在大班美术活动“小蜗牛”中,一名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今天天气晴朗,小蜗牛在草地上正和妈妈玩滑梯呢!”原本有些看不懂的画面经幼儿的介绍后,让人瞬间觉得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独特而有创意。

2.同伴互评。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能让幼儿及时关注他人作品的优点,提高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进而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当幼儿听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时,也能逐步学会独立客观地看问题,克服自我中心。在幼儿互评时,教师要把握住评价的指向性,引导幼儿全面评价作品,要将评价结果和幼儿的创作过程结合起来,不能将评价流于形式。如在中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桃花”中,教师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一名幼儿指着一幅画说:“我喜欢这幅,因为它很漂亮!”教师追问:“你觉得它什么地方画得漂亮?”“它的桃花画得很多、很漂亮,有大有小,中间还点了黄色的花蕊。”这名幼儿关注到画面的构图很饱满,创作的桃花形状有大有小,还注意到了画面细节,桃花中间点缀了花蕊 ,让画面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在接下来的互评中,幼儿各抒己见,关注到更多美的作品,在热烈的互评氛围中促使幼儿自觉地向他人学习,从而促进了社会性发展。

此外,在评价中教师还要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到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中来。如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幼儿美术作品展等机会,引导家长参与评价。但由于家长的能力水平不一致,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家长多从纵向比较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幼儿,认真倾听幼儿的创作意图,读懂幼儿的作品,树立幼儿的自信。

二、评价立场的儿童化

美术活动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其过程伴随着明显的情绪体验。在美术创作中,我们要追随儿童,不仅要看到幼儿美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要沉下心来倾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描述,感受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情感。

如在中班活动“秋天的树”中,教师展示了孩子们的作品,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奇怪”。树干两边长出了许多的“足”,这棵另类的树在众多作品中特别醒目,大家都有些看不懂,于是我请幼儿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树。“我画的是蜘蛛树。”听了该作者的介绍,我再一看,真的像蜘蛛的足。“你为什么这样画呢?”“因为我昨天看了《蜘蛛侠》的电影,里面的蜘蛛侠很厉害,我画的这棵蜘蛛树也想像蜘蛛侠那样有超能力,能打败树林里的大怪兽,保护小动物。”在倾听了孩子的想法后,我被孩子的想象所震撼,原来在这幅作品里还蕴含了这么美好的愿望。我继续支持他的想法:“原来你这么有爱心,愿意主动去保护别人,你这么一说,老师就看懂了,你画的这棵蜘蛛树肯定会像蜘蛛侠一样厉害!”

三、评价标准的全面化

在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上,教师应该看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不用统一标准来评价幼儿的作品。教师可以从幼儿的构思、主动性、兴趣性、专注性、创造性、操作的熟练性以及常规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尽量不做横向比较,多从个人的成长发展来评价,尽可能找其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这种鼓励应该是具体的、确实存在的,而不是泛泛的、没有实质性的表扬。当然,在评价中,教师也不能一味追求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而忽视技能的要求,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时,对于幼儿的不足之处也要用诚恳的态度、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

如琪琪是一个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平时在美术活动中依赖性较强,自己很少有完整的作品。但在一次纸盘制作水母的活动中,他独立创作了一幅作品,虽然和其他孩子相比琪琪的作品显得有些粗糙,但是对他而言却是极大的进步。教师在评价中及时表扬了琪琪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针对他的作品教师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鼓励他今后不断提高美术技能。如:“琪琪,你今天制作的水母很好看,如果它身上的顏色再涂满一些,触手再长一些就更漂亮了。”“水母生活在大海里,现在它一个人有些孤单,如果你再给它找一些好朋友一起玩耍,它会更开心!”这样的建议是具体的,是便于幼儿理解和执行的,所以琪琪听了之后也非常认同。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 对比评价。在评价中,教师有意识地选择两幅有针对性的作品让幼儿进行感受和欣赏,发现其中的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学会了从绘画的基本要素,即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如中班蔬菜印画“花瓶里的花”,教师说:“这两幅画漂亮吗?哪幅画更漂亮呢?为什么?”有的幼儿认为:“左边的这幅更漂亮,因为它颜色丰富,右边的只有一种颜色。”有的幼儿认为:“左边的花比较多,右边的花少了,不好看。右边的花太乱了,都印到花瓶下面来了。”教师:“我们在装饰花瓶时可以多选择几种颜料来印花,而且花要大部分集中到花瓶的上方,不能太零散,这样装饰的花瓶才更好看。”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在以后类似的操作中,要注意到画面的色彩和构图,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

2. 问题评价。在美术活动评价中,我们经常提问的是幼儿喜欢哪幅画,觉得哪幅画最好看,关注更多的是绘画能力较强的孩子,绘画能力一般的孩子的作品很少有被点评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或是有个性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既能促进大多数幼儿的发展,也能兼顾到个别幼儿的发展,让那些绘画能力一般的幼儿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如中班“吹画梅花”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一幅作品,幼儿纷纷觉得它太脏了,不好看。教师说:“其实他的树枝吹得挺好,有的梅花点得也漂亮,但为什么大家觉得作品太脏了,不好看呢?”幼儿答道:“它中间有一大块黑色,而且梅花上也有黑色。”“他蘸的黑色颜料太多了,颜料没有干就点印梅花了。” “哦,原来他在操作时毛笔蘸的黑色颜料太多了,这样颜料就难干,颜料没有干透就点印梅花,梅花就变黑了,所以在操作时一定要细心,掌握要点才能画得好。”在进行问题评价时,教师应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他们就能规避同样的失误。当然,在评价中,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保护幼儿的自尊,多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避免消极的评价。

五、评价语言的情境化

以游戏化的方式开展美术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幼儿作品展示时教师可以结合游戏化的情景进行布置,这样能使評价更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时个别幼儿在进行创作时可能会没有听清教师的要求,导致作品出现“与众不同”。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评价时,教师要富有教育机智,及时运用情境化的语言化解幼儿的尴尬,保护幼儿的自尊,也要提醒幼儿今后认真听讲,养成专注倾听的好习惯。如中班活动“向上爬的小人”的目标之一是学画背面人,并将背面人制作成抽拉玩具。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幼儿的作品,教师创设了一片果园,幼儿拿着做好的背面人都到果园里去摘果子,唯有一名幼儿制作的不是背面人,而是正面人。在评价时,教师一眼就看到了这“独一无二”的小人,也关注到了这名幼儿的不自然,但教师为了保护幼儿的创作热情,便特意问他:“你的小人是不是爬上树摘到了大苹果特别高兴,现在是转过头和小伙伴们分享快乐吗?”幼儿听了,赶紧点头:“是的。”“但是要注意安全哦,头转过来时手一定要抓牢树干,千万不能从树上掉下来!”教师运用情景化的语言轻松化解了幼儿心里的尴尬,既保护了他的创作热情,也让他反省了自己不专注倾听的坏习惯。

猜你喜欢

中班美术创作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怎么升到中班的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