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语境下英语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2019-12-25刘亮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刘亮

【摘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文化导向下的思维及相关母语知识的积极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且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共存,这就会在英语教学中产生教学困境。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在母语思维下形成良性的母语策略,把握好母语文化特性的正确导向,从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母语文化;英语教学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发展出现在不同于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文化不同,第二语言的发展毫无疑问会受到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影响。同理,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体现,非本民族语言在其他地方自然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这也就是说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而且,伴随同时期的交际教学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和直接教学法 (The Direct Method)的出现,这些理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语言首先是一种交际体系,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是目的语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二语习得理论同时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起着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的作用。

相对于二语习得理论,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来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是一个整体,社会化和语言习得并不会从语言的交互环境中单独分离出来。社会文化理论因此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认为个人和社会融為一体,文化和语言知识的使用不可分离。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因此,在母语思维影响下,适时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是英语教学中备受关注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母语文化对二语习得及学习者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都会产生长时期的伴随影响。

1.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影响的理论依据。依据舒曼(Schumann) 的“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后者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距离。距离越近,第二语言就越容易获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舒曼所指出的“自己的文化”,当然就是母语文化,不论外语学习者的水平高低,都会很自然地依赖母语帮助思维和理解。文化合流理论力图说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第二文化的认同感对于语言习得的关键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著名语言学家金·丘明斯(Jin Cummin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某些英语专业的学生,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双语学生,在学业上的不良表现很可能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极力试图隐去或除去母语而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是在大脑中并存了两个语言系统而带来的混乱和干扰。因为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强制失去母语策略下,缺乏文化上的认同而产生了语言和智力发展滞后的现象。也因此,丘明斯提出了母语策略正迁移的论断,即“深层共有水平假说”(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认知能力是相互依存的,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认知能力在第二语言的发展中是作为认知基础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根据母语的读写能力情况可以预测学习者将来第二语言的认知能力的高低。母语在概念范畴基础方面越好,就越有可能获得与母语水平近似的第二语言的能力。”

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如果学习者对于第二文化有亲近感和认同感的话,就容易习得第二语言。对于第二文化的好感可能来自语言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价值观。语言的因素很难控制,只有通过提高文化适应程度才有可能提高语言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者的影响是深刻的。学习者适应目的语,即英语的群体文化的程度将制约学生获得英语习得的程度。根据舒曼的理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即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和完全恢复期。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或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能抛开已经拥有的母语知识和母语文化系统,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即使是在全英语的环境中,语言迁移现象也会存在。母语体系是随着人自身的成长逐渐完善的,这也因此而产生了在二语习得中的母语保护系统。

2.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在思维、语言学习、心里进程等方面的影响。母语保护系统与二语习得成反比内阻关系,也就是说,母语保护系统形成的越完善,则在学习第二外语的内在阻力就越大。德国著名语言教学法教授沃尔夫冈·布兹卡姆 (Wolfgang Butzkamm) 在谈到母语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时形容到“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而弃之门外。正好相反,不论母语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会随着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以它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认知处理过程往往依赖母语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的倾向,并同时存在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迁移是始终伴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迁移在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影响。

正、负迁移同时存在的情况就可以证明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多维的、深入的。母语的形成过程是和大脑及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文化熏陶、思维成长的过程共同发生发展的。因此,母语思维这个过程是和文化背景、文化认同同时进行的自省过程。一个人的母语学习和文化浸染是自幼开始的。而英语作为汉语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学习者后天通过语言学习,逐步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开始的。同母语一样,在实现目的语的功能时与文化及思维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我国语言学家桂诗春所说的:“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母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存在共同点的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英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而对于已经进入大学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

3.母语文化下的思维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影响的具体表现。在写作中用母语思维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更多地表现为母语负迁移。例如,在英语写作当中,并不是十分强调语序的语法功能,而是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例如,英语中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谓语是系表结构时,常将不定式后置,构成句型 “it + be + 表语(形容词/名词)+ 不定式”。如“It is not easy for a Chinese person to speak English as well as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把英语说得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好是不容易的。)”;再如,当谓语是require, feel,need, take,make,pay,cost等动词时,或者是与情绪有关的动词 irritate,annoy,delight,amuse,excite等时,习惯上常用 it 做形式主语,并将不定式后置。如“It feels good to learn English with teachers. (跟老师一起学习英语真是开心。)”。但是,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写作初期,往往使用汉语句式和语序来进行英语写作,这样就严重干扰了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其次,母语思维在阅读活动中却更多地表现为正迁移,往往起着积极作用。克恩(R. G. Kern)曾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母语思维在第二语言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的实验结果表明,母语在阅读理解上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习者更加容易地掌握语篇含义和语用意义,减少文化理解方面的障碍。在外语阅读中,学习者会对英语单词、短语或者句子用母语形式进行再处理,并由此克恩提出了“心智翻译”(mental translation)的概念。克恩的研究表明,读者经常性地使用心智翻译策略来理解阅读材料,这便利于他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产生和保留所阅读材料的意义。同时,学习者还经常使用心智翻译应对理解过程出现的特定困难,比如对不熟悉的词汇和结构等。母语思维不仅促进理解,而且让读者对理解英语语篇更有信心。

二、多元文化思维影响下母语策略的有效运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另外一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符号系统,语言的功能除了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还是交际方式和交流思想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从人与文化的关系看,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类保存、传递、领会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艺术成就的手段,“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即语言还具有记录文化的功能。所以,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效地运用母语策略,促进英语的正迁移学习。

1.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学习策略的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母语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尽量防止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这是适当利用母语策略的关键。首先,利用母语思维,使学习者开阔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力。在二語习得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母语文化更敏感,母语思维更清晰,这就要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以便学习者深刻理解目的语及其文化。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适当运用母语教学。例如,在讲解语法时,就会涉及相关的专业术语,而很多专业术语和名词都超出了学生的词汇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相关语法的理解。如果完全使用英语来讲解语法,不但教师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解释语法现象,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甚至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教师适当使用母语,在母语思维引导下进行有效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保证了教学效果。母语应作为讲解英语词语和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回避甚至是拒绝使用。再如,遇到英语独有的语言现象时,就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母语翻译和适当的对比说明则更能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英语现象,尤其是在文化冲突的语境下。其次,在教学中要通过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获得两种语言现象的异同点,例如,在依据相关的语言心理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并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切实地提供母语策略的科学依据。第三,充分利用母语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学生记忆力。前面已经提到,作为人类语言拥有的特性,既然母语与英语有相似的特征,那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已有的母语知识来认识和学习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包括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的相似点,学生就有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所以,可以根据母语文化下的思维特性,可以将英语学习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尽量避免使用母语,给学生提供地道的英语环境,善于引导学生模仿纯正的英语口语。第二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那么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母语,学生在写作中使用母语思维较为普遍,主要是用来构思文章内容和安排篇章结构,可以给出相关的写作信息或写作要点。第三是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那就必须使用母语来进行对比学习,就要求学生对这两种语言都能熟练地运用。此外,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教学对象来确定母语的使用程度。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决定母语的使用,如果发现学生较难理解课程或相关问题,就要及时求助于母语。

加拿大著名语言学家斯特恩 (H. H. Stern) 在他的代表作《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中就探讨了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关系问题和策略使用,“从早已热知的母语知识出发,从不可避免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出发,把这些迁移和干扰的存在看作是对外语学习的一种前提。毋庸置疑,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是把母语作为参照物的。在此基础上,跨文化的语言学习策略就首先承认了迁移的干扰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在母语和外语之间移动,比较两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异同,并逐渐有意识地完成从母语向目的语系统的转换,帮助学习者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二语习得系统。”人类语言既存在差异,也同时存在共性。从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范畴,包括社会范畴、认知范畴、语言心理范畴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不同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例如,语义的普遍现象存在于人类的一切语言之中,如“男”和“女”“人”和“动物”等;任何语言都有自己体系中的方式来表示时间、疑问或命令等概念;任何语言都使用有限的语音,含有若干的元音和辅音,它们相互结合构成有意义的单词或成分,在由这些单词和成分组合成无限的句子;所有语言都有类似的语法分类等等。语言的共性就决定了二语习得中正迁移的可能性,母语是作为已经获得稳定性的知识而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母语和作为目的语的英语就有相同之处。这就需要恰当的利用母语策略,运用母语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学习者在时间、地点和空间等概念方面有着母语思维表达的趋向,在进入大学进行系统的英语体系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英语更成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也正是优势所在,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母语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促进英语习得的正迁移,更好地理解英语世界文化并成为一个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和传播者。

2.基于母语策略下的多元文化认知的学习。母语的正迁移可以被用来促进外语学习的,大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有着很强的学习动机,并且在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方面也有着较好的表现,这就为母语策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深层动机,促进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母语正迁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母语策略的恰当地运用,可以更好地为学习者建立起母语与英语之间多元文化的学习系统。但是,相对的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母语负迁移对学习者在语音、语义、句型、语法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干扰,使学习者在母语的影响下难以掌握地道的英语。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语言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即一种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一旦在英语学习中出现“语言僵化现象”,则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各个方面就会停滞不前,很难再取得进步。所以,较为理想的英语学习是在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要灵活运用母语策略,建立起良好的多元文化认知系统,运用纯正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直至最后掌握这门语言。

一个方面,要为英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尽可能地提供相关的文化和语言信息。语言其实反映了民族或者国家的特征,它不但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还包含了民族的历史发展。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例如,在英语专业口语和听力课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应该创造真实的交际口语的氛围、角色和话题,把目的语的文化认知作为背景,让学生有亲身经历的感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体会纯正的英语环境。甚至可以在理想的范围内建立一个英语社区,包括学习和生活环境,都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指导,同时有效地抑制母语负迁移现象。

另外一个方面,要加强中英文化的对比教学。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因为语言的基础就是文化的体现,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是存在于语言的层面上,更深刻的表现是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例如在词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语言的搭配运用,也要教授它的文化内涵。例如“green”,除基本词义“绿色”外,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漢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如果仅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文化,在很多情况之下就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障碍。因此,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母语文化特性的正确导向

文化视角成为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社会文化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文化制品、活动和概念进行中介的过程,即人通过使用现成的文化制品去创造另外一些用于调节他们生理及行为活动的东西。而语言的使用、组织及结构则是这一中介过程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说,人类的成长是发生在一定的以自己母语文化为背景下的语言的、历史的情境当中的,包括家庭成员及同龄人群的交互,甚至还有像学校、团体及工作场景等机构中的交互。社会文化理论在承认人的神经生物的发展是高级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人的认知发展还主要是借助发生在社会、文化、物质的真实世界中的交互而得以实现的。

因此,母语及母语文化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假如我们能为学生多建几座桥梁,让他们从中选择的话,相信他们到达终点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而二语习得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视角就是这众多桥梁中的一座。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母语文化教学所占的比例是随着英语学习的推进而变化的。在英语学习初期,由于学生对于英语的知识和文化掌握有限,在借助实物、图片和肢体语言的同时,还要运用母语文化下的思维导示及母语解释。随着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文化学习方面的提高,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增强,英语教学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会自然会逐渐增多,母语策略的运用遵循了目的性原则,就是掌握好母语文化特征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Ohta, A. Applying sociocultural theory to an analysis of learner discourse: learner-learner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s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6):93–121.

[2]Schumann. J..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negatives and interrogatives by native Spain speakers [A]. In E. Hatc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Book of Reading [C]. Rowley. MA. : Newbury House. 1978:207.

[3]Cummins, J.. The Entry and Exit Fallacy in Bilingual Education [J].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1980(4).

[4]Butzkamm, Wolfgang. Psycholinguistic [M]. Tubinger Francke, 1993:160.

[5]桂詩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5.

[6]Kern, R. G.. 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ts Effects on Comprehension and Word Inference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4, 16(4), PP. 440-448.

[7]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9.

[8]Sapir, 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221.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将“课程思政”融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设计——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