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禅思下的东坡

2019-12-23陈文娟

新一代 2019年24期
关键词:苏轼

陈文娟

摘 要:苏轼仕途不顺,一生充满忧患,却时时乐观旷达。在“如梦”的人生路途中,在禅佛思想的浸润下,在对人生忧患的反思中,形成了坦然面对现实苦难的人生哲学,即随遇而安、超然乐处。从而以清旷出世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以仕为隐的隐逸精神,旷达的谪居心态,超越性的参禅悟道,使其文学创作充满了哲性理趣。

关键词:苏轼;佛禅理趣;人生如梦;旷达心态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在儒、释、道的融合中,他有庄子虚无、任逍遥的洒脱,也有佛禅身心皆空,对权利、荣华富贵的淡泊,还有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执着。因而他总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成为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所以苏轼在创作中重视自我心灵的体认和内省。

然而苏轼在禅佛思想的浸润下,成为整个时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平淡旷达的典型代表。禅佛思想的空幻境界使其常常浩叹“人生如梦”,但能于纷繁复杂的人事中求得解脱,而进退自如、宠辱不惊、随缘放达。在他的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就能呈现其这种性情,因而他为后人所推崇。

苏轼正面有取于佛与禅,主要着眼于心性修养上。尤其在“乌台诗案”后,在遭贬谪的岁月里习禅,使得苏轼即使身处逆境仍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与超脱,他才能够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充分实现自己在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他的精神才能给天地众生以无尽的滋润。而且苏轼非常推崇心性论,并身体力行。苏轼在“佛僧”那里求得的是“一念清静”,“身心皆空”的境界。在实践中,他也经常表示要“修心”、“洗心”,从而达到“安心”“无心”的状态,他的诗中常写到这种境界:

如他在黄州作的《赤壁赋》中他展示给我们一种天与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无我境界。人生虽然短暂,如梦幻般虚无缥缈,但在其融入大自然的那一刻,却能够体会到生命意义的永恒。

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将其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在逆境中处变不惊、泰然处之、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他对禅宗超越、超然、超脱的理解。

还有他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真正的从容与旷达并不是什么事都没经历过的空空的飘逸,却是风雨过后弥足珍贵的成熟圆润,是磨难过后依然平和的心境。像苏轼,屡遭贬谪。同样的事情,有人“愁苦而终穷”,苏轼,还能这般从容淡定,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宁静淡远、宠辱不惊而随缘自适的心态写照。这与东坡潇洒超旷的心性气质相契合。从而进一步阐释了其人生哲学:将一切看得平淡。

在其追求精神自由、心性修养而求得随缘而适的旷达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则在其作品中多表现为对人生虚幻、飘渺、如梦、世事空无的慨叹。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新欢旧怨。”而在“乌台诗案”后,人生命运的突然变化使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不可捉摸。因而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天风海雨的雄浑气势下,英雄豪杰的叱咤风声中,历史的滚滚长河里,诗人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诗人豪放的情怀中参杂着人事已非、光阴易逝的凄凉之感,或许这也是最真实的人生:喜忧参半。

而这种对人生有限短暂、和命运虚幻易变,难以自我把握的感慨多次呈现在其词作中,如:《西江月.平山堂》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西江月》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鹧鸪天》“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至济南李公泽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中“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行香子.过七里滩》中“君臣一梦,今古虚名。”

所以在诗人超然自适的另一方面,蘇轼借助禅宗的慧眼,看透尘世的繁琐,以一句“人生如梦”来诠释纷扰的人间世道。如果说这一点是禅思想给予天才诗人的消极、灰暗的影响,那么这一人生如梦的态度却与他的随遇而安的豁达乐观相辅相成。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如梦的一面,反而更体会到人间的美好与温馨。他写这一题材,主要表现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他说“人生如梦”,是把真实的人生虚幻化了,赋予人生以幻灭、虚无、不可捉摸的性质,强调人生中没有永恒、绝对的价值,因而流露出不可解脱的悲伤、失意、惆怅之情;但他又力图在实际的人生中去发现、追求永恒的真理。因此又从反面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

总之,他对人生如梦的慨叹并没有阻碍他随缘而适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而是让他在这虚幻飘渺、如梦的人生路上,在宦海的沉浮、艰苦的贬谪生活中,蔑视那些虚名微利,淡泊于功名利禄,不为物累、不为情牵,尽情地展示他受到重大挫折之后即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如梦”是“般若十喻”之一,般若空观和禅思想使苏轼“人生如梦”的观念更富于理致,也更有思辨的深度。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摆脱世俗功名的苦海,获得精神的超脱于解放。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轼“以禅入诗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的店铺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苏轼的官场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