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闻韶台与济阳闻韶书院

2019-12-23武振伟

寻根 2019年6期
关键词:书院孔子

武振伟

济阳,因位于古济水以北而得名。周代,姜太公封齐建国后,济阳县境逐渐为齐国所占有。据地方志记载,这里曾发生过孔子闻韶的故事。后人因之而修建了闻韶台,又依闻韶台而修建了大成殿和闻韶书院,使此地成为济阳一县之文薮。

孔子在齐闻韶的故事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一段佳话。《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论语·述而》又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济阳闻韶台考

济阳县北曲堤镇有闻韶台,相传为孔子闻韶之处,台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证。据嘉靖《山东通志·古迹》记载:“闻韶台,在济阳县东北三十里。相传孔子在齐闻韶之处。元时建大成殿,有肃政廉访使王士熙记。”雍正《山东通志·学校》记载:“旧有闻韶台,高十丈,广方四十丈,相传夫子闻韶之地。明洪武中,教谕王省建大成殿于其上,奉先圣及颜、仲二侍像祀焉。”道光《济南府志·学校》也记载:“闻韶台庙,宋金时访使周点始作绘,金大定间,共孙始筑庙,毁于兵。元泰定间,诸生张友仁谋之彭温宣差哈喇歹教授杜林,购地重建,王士熙为记。”康熙《济阳县志》、乾隆《济阳县志》等志书有几乎相似的记载,不再赘录。对于闻韶台及台上大成殿修建时间,各志记载不一,有必要考证如下。

闻韶台修建可考证的时间始于宋金时,大成殿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据元代肃政廉访使王士熙《曲堤镇修建大成庙碑记》记载:“曲堤镇之左有废台一所,里人因而登眺游息。宋金时,周廉访点、洎王著作绘学称表周氏居第,有黄太史遗墨。因刻于石。金大定间,廉访诸孙始作文庙。贞之乱,荡无存者。”闻韶台至迟在宋金时已修建,台上是否有建筑已不可考证。至金大定年間,始在闻韶台建文庙,以祭祀孔子,但在金贞年间毁于兵乱。元泰定四年(1327年),济阳儒生张友仁等人重建文庙,“于故庙艮隅村附□故台购地广袤二亩,剪其芜秽,中起大成殿四楹,像事圣哲,以□礼经讲堂、斋舍、庖厨毕备,棂星门居外……泰定四年九月落成”。可见,当时虽然是新建文庙,以祭祀孔子及其弟子为主,但也兼有讲堂、斋舍等设施,每月定期进行讲学活动,已经初步具备了书院的功能。

金元时修建闻韶台及大成殿的历史也在明代曹天宪《重修闻韶台记》中得到确认:“台不知所,台下旧为大成殿,殿庑与黉宫同。金廉访周点、著作王绘所创。岁久而颓,里人张友仁者,葺而新之。王廉访士熙书碣识其事。”

从乾隆《济阳县志》、雍正《山东通志》等记载来看,元末,闻韶台大成殿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济阳县教谕王省重建大成殿于台上。

其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万历三年(1575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先后重修闻韶台。民国《济阳县志·古迹》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武德道副使尹应元重修,复建‘万世宗师坊,其联云:‘玉振金声三月独含千古味,凤仪兽舞两阶犹动四方风。”虽然记载是武德道副使尹应元重修,但据邑人高时《闻韶台记》记载:“(尹应元)移檄所司,募匠庀徒,分董其役”,“是役也,董其事者,邑侯蔡君新,侯黄君至方竣其事,典史姜禄咸有鸠工之任”。此次重修实是济阳县官员所为。

闻韶台得到了官员和士绅一致关注。据顺治《济阳县志·人物志》记载:“曲堤镇有先师闻韶台,盖千古遗迹也,日久崩坏,其湮没可虞,(郭梦)畴心怀存古,虑湮圣迹,复捐镇庄田十亩,命典守者承种,以供修葺祭奠之费。”闻韶台的修葺得到了明代绅士郭梦畴的捐献。

孔子闻韶遗迹除济阳闻韶台外,青州府临淄县也有孔子闻韶处,雍正《山东通志·古迹》对济阳和临淄两处闻韶遗迹均予记述。临淄县“孔子闻韶处,在县治南、学宫之西,有闻韶书舍。”济阳县“闻韶台,在县东北三十里曲堤镇,世传孔子在齐闻韶处。”民国《临淄县志·古迹》记载:“清嘉庆时,于城东枣院庄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以为适当闻韶处也。”宣统三年(1911年)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今碑刻仍存。康熙《临淄县志》对孔子在济阳闻韶一说不予认同:“以济阳有闻韶台也。孔子召公(鲁昭公)时在齐,岂有远都会而处下邑者?万舞洋洋,不张泽里,宣尼何得闻而赞其盛欤?”清代淄川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三对济阳闻韶台有过考辨,“闻韶台,在济阳,子在齐闻韶处。按《家语》,夫子见童子,视端行,直曰车驱之,车驱之,韶乐在齐矣。夫子知高氏肄韶乐,遂为高氏家臣,得以闻韶,则闻韶当在临淄,济阳去齐都二百余里,何以再次闻之,且台在旷野,四面陡立,不在高氏之家,而在此,无从考证。向有奉祀生二人。盖立庙其上也”。对济阳闻韶台是否孔子遗迹表示怀疑。

有意思的是,因济阳闻韶台而产生了其他孔子遗迹,如齐东县延安镇(今邹平县境内)圣井(圣惠泉),民国《齐东县志·地理志》记载:“圣惠泉,在今城西四十六里延安镇文宣王庙内。”近代齐东人李炳炎《东野轶闻·优入圣域》:“闻韶台在今济阳曲堤镇。相传孔子由齐都赴闻韶处,路经此镇,曾寄宿焉。故镇南有宣圣庙,有圣惠泉。”将齐东圣惠泉与济阳闻韶台联系在了一起。

据朱多锦在1997年左右的现场查访,济阳闻韶台早已消失。据当地老人回忆,1931年,曲堤东街公手刘龙湖扒掉闻韶书院,在曲堤东南门和东门外各修了一座桥。闻韶台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历经战火,损毁严重。1947年,为修复沿黄河堤坝,闻韶台大成殿上的砖,院中的碑石,都作为材料给拆下、砸了,筑进了河堤。闻韶台彻底毁于1970年。

闻韶书院创建考

一、闻韶台闻韶书院的创建

从元代王士熙《曲堤镇修建大成庙碑记》的记载看,当时修建闻韶台和大成殿,已经初步具备了书院的功能,一般也将闻韶书院的历史追溯至此。直至乾隆《济阳县志》纂修之时,仍将闻韶书院等同于闻韶台的历史。闻韶书院长期以来以奉祀孔子及其弟子为主要功能。

据曹天宪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撰《重修闻韶台记》:“台下庙遗址,建社塾数楹,岁时命镇民知书者主焉。”此时在闻韶台所建社塾,层次较低,当属蒙学之类,而非书院。

民国时期闻韶台的情景据当地老人回忆可知。闻韶台正南是闻韶书院,东南角是魁星楼。大成殿修在台顶,有三间,殿前四根明柱,殿门朝南高挑,孔子坐像在大殿中央用木板做的木楼子中间,木楼子上方悬“万世师表”四字横匾,木楼子两侧刻楹联,右为“万世为官祖”,左为“百代帝王师”,门楣是“子在闻韶”4个大字。木楼子里孔子坐像两侧塑有坐东朝西的颜回、曾子的坐像和坐西朝东的子思、孟子的坐像。坐像前有一长方形木制供桌,做祭奠之用。

二、城中闻韶书院的创建

清道光年间,济阳知县在城中西北隅新建书院,仍名曰“闻韶书院”。

据知县杨汝绶《济阳书院碑记》记载:“济邑旧有闻韶书院,颓废已久。黔南李公若琳来宰是邑,创建于城中西北隅,捐廉一千两,发各当生息,以息银为山长修缮、生童膏火之资。二十余年来,人文蔚起,科第蝉联,洵美事焉。”文中记载济阳虽然旧有闻韶书院,但是颓废已久,知县李若琳在城中西北隅建书院,并亲书“闻韶书院”匾额,悬挂其中。闻韶书院在济阳士子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使得济阳人文蔚起,科第蝉联。此碑记记载书院创建之事,但对于书院创建时间记载不详。

李若琳在民国《济阳县志》有传,“李若琳,字淇,贵州古黔举人,嘉庆二十三年任。按济邑旧无书院,侯捐廉二千余金,为阖邑倡,择城西北隅而创建之,颜曰:‘闻韶书院。按月课士,奖励不倦,士子益力于学,自此登贤书、成进士者踵相接,士林感德,为勒石纪绩,建祠于讲堂东偏,春秋致祭”。李若琳传中称“济邑旧无书院”,虽与“旧有闻韶书院”的记载不相符,但考虑到闻韶台闻韶书院荒废已久,产生的影响有限,长期以来以社学、义塾的形式存在,與书院实在相差太远,也就不足为怪了。据清末廪生张依泮《重修李公祠碑记》:“(李若琳)于嘉庆间造福我济土,善政累累,难更仆数,而尤以创闻韶书院培养士子为最著。书院建自道光某年,当时邑人不忍没公之善,爰于院之东偏为公建长生禄位。”碑记对书院创于何年,仍无准确记载。查道光《济南府志·学校》:“道光四年,知县李若琳建闻韶书院于城内西北隅。”可谓记载较为确切,也符合杨汝绶《济阳书院碑记》(撰记之时为道光二十九年)所称“二十余年来”的记载。民国《济阳县志·建置志·廨署》也记载:“闻韶书院,旧在曲堤镇,有闻韶台一座,见古迹。道光四年,县令李若琳改建于本城西北隅。”与道光《济南府志》记载相同,而且将城中闻韶书院与曲堤镇闻韶书院串联起来,为一脉相承的关系。

李若琳所建闻韶书院,位于城中西北隅,据乾隆《济阳县志·学校》记载:“书院,旧在县治西北,久废。”按,闻韶台位于县东北,此处所指书院当不是闻韶台闻韶书院,而是今已无考的书院。道光年间李若琳所建闻韶书院,或是继续使用了旧书院之地基而新建。

李若琳在城中新建闻韶书院后,位于闻韶台的闻韶书院旧址也得到了县人的关注。曲堤镇人曾倡议修复闻韶书院,刘金镛《修复曲堤镇闻韶书院募捐疏》中提到:“致移书院于县治西偏之由来,而古迹为一变矣……不应听其荒废如闻韶书院者哉?土著之人情殷修复,甚盛事也。”在曲堤镇人看来,闻韶台作为孔子之真遗迹,听任其荒废,实在是当地士人的罪过,倡议修复闻韶台之闻韶书院而募捐资金,其结果未载,不得而知。

在城中闻韶书院创建二十余年后的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闻韶书院召开了一次决定书院命运的会议。“绅士暨在院肄业诸生,会同管院工首会议,嗣后延请山长,必于远境访求品端学醇、足为师表者,以主讲席。定于每年八月二十日,诸生、工首齐至儒学议定,具禀邑令备关订请,不得徇情私荐,并将会议广课新规勒石,以昭画一,以垂永久。”(杨汝绶:《济阳书院碑记》)可见,因此次会议而使书院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延请山长、制定学规,都由绅士和诸生议定,避免了县署和胥吏的染指。

咸丰八年(1858年),知县徐顺昌在书院东西建设考棚,以应童子试。据《郭公曰仑捐地为闻韶书院考棚岁修费碑记》记载:“咸丰八年,邑侯徐公顺昌议建考棚,遂于讲堂东西分建大厦,应童子试者,胥于考棚扃试焉。然桌凳未备,岁修无资,计难长久。任前明鸿胪寺序班封兵马指挥郭公梦畴旧捐地十六亩于曲堤之弥勒寺,地无银粮,相延已久,殿宇倾圮,僧尼久无,其九世孙曰仑呈请将此地归捐考棚,以备岁修,并请书院首事管理。”考棚之建,还得到了绅士郭曰仑的捐地。

直至清末民初,闻韶书院仍然为济阳培养人才之重地,李若琳也为济阳人所铭记。1911年,时任县劝学员长的张依泮《重修李公祠碑记》说:“吾济百余年莘莘士子不烦谋画而自有师资、自有膏火、自有明窗净几,偿我稽古谈今之愿者,伊谁之力,均李公赐也。”

三、书院改制

清末,在书院改学堂的大潮中,济阳闻韶书院也改建为小学堂。民国《济阳县志·建置志·廨署》记载:闻韶书院,“光绪二十九年,改为县立小学”。民国《济阳县志·教育志》记载:“县立小学,位于本城西北隅宪民街西首路北,清光绪三十二年创办。原名济阳县高等学堂……该校为前闻韶书院旧址。”

据张依泮《重修李公祠碑记》:“(张依泮)承乏本县劝学员长,即将劝学公所附设祠中。”可知,宣统二年(1910年),劝学公所设立于闻韶书院旁李公祠内。

结  语

诚如民国《济阳县志》所言:闻韶书院,“虽时代变迁,学制不同,名称亦因之而异,然其为本县人才发源地者,前后固无不同也”。可以说,闻韶书院承载了济阳县厚重的人文历史,为济阳县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单位:山东齐文化研究院

猜你喜欢

书院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致知书院间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书院复兴的关键是继承与弘扬书院精神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