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旅游盘活特色文化资源

2019-12-20周琼琼

好日子(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

周琼琼

【摘 要】国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后,打通了文化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壁垒,使文化和旅游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本文通过梳理文旅融合前、融合后之后的差异化和进步性,为各地文化资源特别是以非遗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资源迎来历史新机遇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文旅融合;特色文化资源;非遗;历史新机遇

十九大之后,国家把文化部和旅游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并以文化和旅游部为轴心引领各省、市(区)、县开展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工作,自此,文化和旅游相融合迈开了新征程。之所以说是新征程,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还是旅游产业,无论是出于取得更大发展的需要,还是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之下寻求突围的需要,文化和旅游尽管早已有合作,也只是浅尝辄止,不够深入,没法深化,但是,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之后,对文旅融合给出了官方的顶层设计,相当于给文旅融合颁发了“结婚证”,打通了两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壁垒,这对文化和旅游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是重大利好,特别是对地方文化来说,以旅游为线串联起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不但能促进旅游资源差异化开发,更能让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让特色文化资源更加广为人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双丰收,尤其是对非遗资源来说,能起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的效果。

一、文旅合并之前的文旅合作,由来已久

从广义上来说,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也可以算是文化资源的一部分。许多旅游景点,如名胜古迹,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遗存。再到近些年来,许多风景旅游区都在搞专题文艺演出,早的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浙江杭州“西湖·印象”,近的如江苏扬州的“春江花月夜”,都较好地展现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特色文化。这些文艺演出经常被导游推荐给游客,游客们也以看过这类文艺演出为荣,觉得不虚此行。这些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的文旅合作,可以算是文旅合作的初级阶段。层次再高一点的,比如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作,共同打造文化艺术节、文化旅游月。如泉州连续举行的三届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动已成功的成为对外宣传泉州的知名度、提升泉州美誉度的最大IP。古城徒步穿越每年一届的连续举行积攒了一大批忠实粉丝,4条路线6个打卡点以及趣味活动、沿途非遗快闪等场景氛围营造,以泉州古城文化为背景,结合泉州多元宗教文化特点,让参与者用双脚丈量古城透过每一条街巷,探寻古城脉搏,感知古城风味,领悟古城最原汁原味闽南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状态。

以专题性的大型系列文化活动来吸引游客,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名片,是文旅合作的高端版本。在这些文化艺术节中,虽然可能也会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明星,但明星是流动的,并非当地特有的,不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真正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当地的草根“民星”以及特有的文化资源。这些“民星”完全可以从非遗传承人中去发现,这也将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的出镜机会,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项目。

在文旅合并前,由于文化和旅游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部门之间的资源调配很不方便,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更习惯于单打独斗式,为数不多的合作也是临时性的,难以实现深层次、多维度、长期性的合作。在把文化和旅游合并成一个部门之后,特色文化资源借力于旅游,将有助于常态开展文化资源展示,将能更好地打造出更多的、更加精良的地方文化名片。

二、文旅融合要走特色道路,特色文化资源是魂

出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考虑,许多地区都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在刚开始流行历史文化街区时,游客们也曾趋之若鹜,可在逛了多个街区之后,游客们的热情普遍下降。因为这些街区的打造出现了同质化的状况。比如,这些街区大量的文创产品来自于义乌小商品市场,小吃也都是臭豆腐、羊肉串之类的,难以担负起“特色美食”的称号,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地域特色。实际上,顾名思义,地域特色应该是“人无我有”的产品,应该从当地的特色文化当中去寻找资源、开辟出路,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的戏台有川剧演出,扬州的东关街有扬州评话、清曲演出,泉州的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有南音、高甲戏、木偶戏演出,这些才是当地文化资源的特色。特别是非遗资源,它是历史文化精华的积淀,是“在自己的城市看腻了”的游客们最想看到的。虽然现在的传媒条件越来越先进,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手段远程体验外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远远比不上身临其境的亲自体验。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中,利用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资源,将能在环境营造上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格局。在泉州晋江市青阳街道的市中心有一个闽南传统建筑传统街区——五店市,由60多座的闽南传统建筑组成,有明清、民国时期的红砖大厝、华侨建筑,有石鼓庙、乡贤祠、蔡氏家庙、庄氏家庙等一批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着诸多传统牌匾、楹联和碑刻,并保留着“忠、孝、廉、节”的祖训家规。这些传承了闽南丰富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海内外500万晋江人的乡愁。在这个充满乡愁记忆的精神家园里,文旅融合走特色道路,不但能让旅游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对文化资源的盘活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不可或缺。正如上文提到的历史文化街区同质化打造现状,特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就在于它是独有的,扎根于特定的水土,不具有广泛性,因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中显得特别的脆弱,独具魅力却又独自娇媚,特别是那些非生产性的非遗资源,在外地的游客看来,这些从没见过、从未接触过的非遗资源才是最容易让人觉得新奇、有趣的。它们的存在能够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获得不可多得的文化体验。通过文旅融合,盘活特色文化資源,在展示、传播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护非遗项目。

三、互相成就式的文旅融合,让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如虎添翼

文旅融合不是暂时的各取所需的简单合作,而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对接和水乳交融,应是互相成就式的真融合。没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加持,旅游产业就成了看风景、看热闹,节假日旅游更是变成了“看人头”。许多游客在看了原生态的景观和名胜古迹之余依然感到美中不足。这时候如果能有一群能歌善舞的当地群众献上一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式的文艺演出,游客的获得感必然暴涨,对本次旅游的满意度也必然暴涨。正所谓,人是最美的风景,而人的美需要通过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来展示,从而让游客把此处区别于别处的风景,进而向亲朋好友推介,为当地带来更多的游客源。如来到泉州一定要到泉州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山路通政巷的老木偶剧团欣赏一下泉州的提线木偶表演,该团的表演是曾经在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而享誉全球。

文旅融合,从宏观上看,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产业振兴、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旅游产业因为特色文化资源(特别是非遗资源)的加持而更加充满活力,也让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为更多的外地人知晓,跳出地域限制。特色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现展示和交流,激发了活性,保持了“活”性,实现文化资源再开发、再利用,对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

四、借文旅融合的东风,让特色文化资源绽放新活力

文旅融合,看似是给旅游产业锦上添花,其实是要让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凤凰涅槃。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地人对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熟视无睹,外地人因为很少看见却视若珍宝,这让特色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之下,被重新发现,并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只有把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好了,文旅融合才是真正的全方位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旅游产业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俗话说,到了什么山就唱什么调。游客们的猎奇的心理给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播提供了市场和舞台,文旅融合让特色文化资源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孤芳自赏,也不再是陋巷中的敝帚自珍。文旅融合能继续满足当代人对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特别是对非遗资源来说,不再仅仅是让非遗因为濒危灭绝才被重视和保护,而是因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凡的魅力,得到进一步开发、运用和提升的机会,焕发新的活力,这是文旅融合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新任务,更是文旅融合后对特色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传承送出的一个“大礼包”。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非遗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