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流行病学特征

2019-12-20韦家冬张晋元朱召银张东升俞兵兵冯冠成吕浩然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4期
关键词:股骨颈流行病学年龄段

韦家冬张晋元朱召银张东升俞兵兵冯冠成吕浩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骨科一区,广东 广州 510700)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1〕,与中老年相关疾病正逐步被医学工作者所关注。股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之一〔2〕,尤其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3〕。股骨近端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4〕。上述骨折可导致长期卧床,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原发疾病、较差的心肺代偿能力,使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更易发生〔5〕,同时也给中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6〕。了解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7〕,但目前国内的研究鲜有涉及该领域。骨折流行病学会受到地形、文化、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解广州市中老年股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基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通过采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X线片存档及患者病例信息资料,对2009年9月至2016年9月,年龄大于50岁的股骨近端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复核、筛选出确诊为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骨折包括伴有其他部位骨折的患者。排除标准:骨折复查、内固定周围骨折、病理性骨折。双侧股骨颈骨折的病例认定为2例。共收集股骨近端骨折病例1 212例,年龄50~102岁,平均年龄(79.62±9.37)岁,其中男434例,女778例。

1.2研究方法 按照骨折时间、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分组,并比较其构成比有无差异。其中,骨折时间为自病例开始收集的9月至次年8月,以此类推。将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段统计,即50~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90岁,共5组。按照病例资料的骨折类型将股骨近端骨折分为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转子下骨折。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行χ2检验。

2 结 果

2.1疾病构成比较 股骨颈骨折599例,男193例,女406例;粗隆间骨折613例,男241例,女372例。疾病构成比上,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时间构成比较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101例;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160例;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166例;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172例;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204例;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197例;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212例。按骨折时间分组,除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外股骨近端的骨折患者人数逐年上升(P<0.01)。

2.3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 除50~60岁外,性别构成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年龄段间男女构成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61~70、71~80、81~90三组间男女构成比无显著差异,余各组构成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表1 年龄及性别构成比较〔n(%)〕

与男性比较:1)P<0.01;与50~60岁比较:2)P<0.01;与>90岁比较:3)P<0.01;与61~70岁比较:4)P<0.01

3 讨 论

股骨近端骨折是当前创伤骨科学学科内最具有挑战性的骨折之一,在亚洲每10万人就有53例罹患股骨近端骨折〔4〕,占成人股骨骨折的54.27%〔8〕。鉴于流行病理学调查会受到文化、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9〕。鲜有文章针对老年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折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人口的流行病学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10〕。本研究数据基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方面岭南地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气候等相较于全国具有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其位于全国一线城市的中心地带,可以为城市化背景下的老年流行病学提供一手的资料。

Angulo等〔11〕按照年龄、性别调查了西班牙萨拉市1990~2010年的资料,股骨近端骨折增加了21.59%。Tarantino等〔12〕对2007~2014年意大利大于65岁老人髋部骨折进行了研究,发现总的骨折率是上升的,但按照时间分组,仅有大于85岁组发病率增加,其余年龄组均呈下降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不同,可能由于本研究采集自一家医院,影响因素较多有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所致,中国老龄化速度为6.55%〔6〕。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医院本身发展所致。但除去上述因素,预防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任重而道远。

股骨近端骨折分为三种骨折类型,而本研究并未收集到转子下骨折的病例,这可能与老年骨质疏松易发生于松质骨,骨折的发生多数为跌倒等低能量损伤有关〔13〕。对比股骨颈骨折及转子间骨折,二者在构成比上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Arakaki等〔14〕在一项针对日本冲绳地区髋部骨折的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结论。由此可见,二者可以作为一种骨折类型来讨论。

老年人股骨骨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15~17〕。但是相较于国外的研究(1∶3)〔17,18〕,本研究的女性占比偏低,这可能与欧洲等地的生活习惯、人种有关,也可能是研究所关注的年龄段存在差异。但本研究与国内乃至亚洲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梁玉柱等〔19〕研究了1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1∶1.7,平均年龄为(76.98±9.73)岁;赵海涛等〔9〕大于66岁男女比例为1:1.85;Yoon等〔4〕研究韩国股骨近端骨折男女比例为1∶1.83。

本研究将年龄段及性别,两个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再次分组分析,结果发现在50~60岁,男性患者占比高于女性。在这个年龄段,一些男性依然从事工作,暴露出现股骨近端骨折的风险较大〔20〕。女性在该年龄段,处于绝经末期,或者绝经不久,身体钙矿沉积尚可。进入60~90岁,在这个年龄段,是股骨近端骨折的高发年龄段,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下降在此阶段显现〔15〕。三个年龄段男女比例基本保持稳定。90岁以上患者,此阶段女性患者的人数进一步超过男性。国人的平均寿命期望值为76.5岁〔21〕,这意味该年龄段已经显著受到自然寿命的影响,高龄老人大多数为女性,男女基数的差距,必然会对股骨近端骨折的患病率造成影响,因此9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即存在骨密度降低,同时其寿命也长于男性患者,因此男女比例也逐渐拉大。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势必存在一定局限性。受限于病例采集的缺陷,未能将骨折的致伤原因、损伤情况、患者的职业因素、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资料纳入调查范围。这客观上限制了研究的意义,无法全面的分析股骨近端骨折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明。另外,本研究受医保政策、受伤及就诊地点等因素影响,数据可能存在偏倚,使结论欠全面,特别是实验数据均来自同一家医院,普遍代表性较差。但由于目前缺少针对老年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而本研究所在医院处于广州市城市中心地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镇居民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的近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综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更易罹患股骨近端骨折,特别是70~90岁的老年人。其中,女性患者约占总人数的2/3。应该加强针对该年龄段女性患者的骨折预防工作,积极开展健康宣教等预防骨质疏松。股骨近端骨折的患病人数依然逐年增加,骨质疏松预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股骨颈流行病学年龄段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