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舞蹈实践研究

2019-12-17李妍玉

黄河之声 2019年4期
关键词:北京舞蹈学院普及舞蹈

李妍玉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北京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发起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即“高参小”项目。北京舞蹈学院作为首个签约高校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高参小”项目,意在发挥舞蹈的美育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添砖加瓦,希冀以点带面,从立足于北京到辐射至全国,从而推动舞蹈教育真正走向春天。

一、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舞蹈普及课建设与实施

目前,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普及工作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丰台区共计11所小学的1-3年级中开展。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组创造性完成了项目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就项目负责人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书记张欣老师于“高参小”教育教学交流会发言中得知:为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运行,制定并实施了《财务管理制度》;为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招募力量制定《师资招募与培训制度》,将常规培训与特色培训相结合,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活力;制定《分区教研制度》以确保不同区域的定时教研活动,实现学术管理、人员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统筹兼顾;此外,相继出版:《小学舞蹈普及教材教师用书(1-3年级)》《小学生舞蹈文化常识》为“高参小”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实依据①。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舞蹈第一次以“第一课堂”形式进入到小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教育,舞蹈同过去被挂上“正科”头衔的语、数、英一样被排进课表,每个班级一周一次课,每节课40分钟,每学期约16次课左右,区别于为学校舞蹈特长生搭建的“第二课堂”——舞蹈社团。所谓“第一课堂”,郑慧慧教授于《舞蹈》发表的《高校舞蹈专业目录,少了一个它…》一文中提出“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的通识教育,一种基础教育。它的着眼点主要不是艺术技能的传授,而应该是艺术知觉的开发,即让学生通过基本艺术手段的掌握,获取相关的接受艺术的能力。”②

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出版的舞蹈普及课教材本着培养学生通识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理念,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依据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及目标。舞蹈普及课教材共分8个版块,即:快乐生活、奇趣动物、我爱诵读、巧用道具、植物乐园、趣味运动会、社交礼仪、时节韵味。每个版块又按1-3年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从时长、主题、形式、动作难易程度等多方面角度考虑,循序渐进设置舞目内容,舞目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如:以学生课本诗词为基础,用古典风格动作元素为载体的舞目《小池》《山行》等;以模仿动物形象,输入民族民间风格的舞目《小马》《小鸭子》等;以传统节日为题材,注入文化传承内涵的《赛龙舟》《冬至》等。舞目内容集趣味性、情感性、审美性、人文性、文化性于一体,意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养。舞蹈普及课的教学方式也区别于舞蹈社团或专业型舞蹈教育:或通过情境设置,或以游戏贯穿,或以即兴创造,亦或以他学科介入等等方式方法贯穿舞目内容,变“灌入”为“启发”,变“被动”为“主体”,变“模仿”为“创造”,变“技能”为“美育”,变“单一”为“多元”,旨在使得学生在趣味性的体验中,在创造性的想象中,在科学性的训练中,在综合性的整合中,身体能力得到开发,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加强,亦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推动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二、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舞蹈普及课接受与反馈

笔者自2015年9月起进入到该项目组,直至今日担负着西城区四所小学(进步小学、西城实验小学、红莲小学、顺城街第一小学)的舞蹈普及课教学工作,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思索与总结,收获颇多。

从学生接受层面上看。各校1-3年级学生对舞蹈普及课的兴趣浓厚,每学期可以完成3-4个舞目,平均每个舞目需要4课时,基本上能完成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以笔者教授的二年级舞目《跳跃的拳击手》为例:该舞目以袋鼠为题材,通过模仿袋鼠的形象、演绎袋鼠跳跃、搏击、觅食等动作,通过训练学生弹跳能力、协调能力、节奏感知能力以及想象创造力,进一步解放和开发学生身体,拓展想象与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生活的意识。第一课时为导入,通过谜语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出主题“袋鼠”,并学会用自己的身体在不同空间塑造袋鼠形象,继而引出“造型”“空间”两个概念,使学生打开思维,通过想象和创造最大限度的调动身体,打破学生认知身体的局限性;第二课时为动律练习,模仿袋鼠跳跃、拳击动作,配上音乐节奏,提升学生节奏韵律感知能力,并以比赛的游戏方式愉悦课堂氛围,提升学生舞蹈积极性;第三课时为创编练习,学生可单、双、多人为组表现与袋鼠有关的情境,教师根据学生编排情况择取素材,并引导学生继续发展;第四课时为整合串联,将教师引导和学生编创内容进行整合,加上音乐完成舞目的学习。整体而言,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完成教师预设的目标,甚至个别学生自己设计的舞蹈动作能超出教师预期。整个课程学习中,女生的注意力、协调性、柔韧性优于男生,而男生则在活跃度、表现力上优于女生。但就身体塑造的可能性及思维的创造力上还有待加强。

从教师的反馈层面看。“高参小”舞蹈教师团队由舞蹈学院在校研究生和社会聘用教师组成,每学期开学前教师需统一参加培训,并在学期间开展三次以上的教研活动,集中提出行课过程中的问题,并研讨解决对策。教师们需每学期开学前制定所在年级班级的学期教学计划,并根据各班学生特点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方案,于每月月末对本月行课予以总结。从教师实践与总结的反馈中,集中反映三类问题:1、普遍而言,教师的舞蹈专业性较强,但在教学经验上欠缺,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择取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以达到预设目标有待探讨;2、如何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做到明确性别属性,择取更符合其性别生理特点的舞蹈内容,使得女生柔美,男生阳刚,消除“舞蹈专利于女生”的狭隘观念,有待寻之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予以正确引导。3、在面对发育不健全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们往往手足无措,不能借助舞蹈很好地帮助这类群体,很大程度上源于儿童心理学和生理学理论的缺失。

三、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舞蹈普及课发展建言

其一,完善师资配备与知识结构匹配。教师要确保自身舞蹈教学能力的专业性。由于舞蹈普及课更侧重于教育,加之受教群体大部分没有舞蹈基础,所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舞蹈普及课氛围的好坏、学生受益程度的深浅都直接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关。如果教师只会跳而不会教,让学生“复制”着教师“搬用”过来的内容,这类现象的存在只能说明舞蹈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上薄弱,对“普及教育”这一属性的实质缺乏思考。

其二,强化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基于小学阶段是儿童生理、心理变化的特殊时期,在舞蹈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其生理、心理特点,遵守人体发展规律,以全面性、适量性、循序渐进性为舞蹈教学实施的原则,进行系统科学的教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保护意识,让学生做好热身活动及收整活动。与此同时,研读儿童心理学相关书籍,弥补自身知识空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知觉水平、思维水平的特点,以便在施教的过程中能达到教育者预期的效果,利于舞蹈普及课可持续发展。

其三,评价体系多元化。舞蹈普及教育其重点在于“普及”,区别于专业舞蹈教育的“专业”,是一种复合型人才、通识人才的培养。多元智力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多种智力,只是智力以不同方式、程度组合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因此,评价体系“多元化”取代“标准化”,肯定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以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只有生命的千姿百态,才有文化的万象纷呈。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从生理和心理角度而言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舞蹈美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从群体舞蹈中树立集体意识,从民间风格和古典风格舞蹈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从力量型舞蹈中获取勇敢豪迈的进取精神,从抒情性舞蹈中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在四年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被社会普遍认可,有效承担其提升素质教育的重任。本人将自身在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组舞蹈实践中所见所感,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概述,意在抛砖引玉,引起从事舞蹈普及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思考,并以己之见,提出些许建议,希冀,舞蹈普及教育发展越来越好,受益群体越来越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国策添色加彩。

注释:

① 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3年惠及6800名学生—中国教育在线网站

② 郑慧慧.高校舞蹈专业目录,少了一个它…[J].舞蹈,2018.

猜你喜欢

北京舞蹈学院普及舞蹈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学舞蹈的男孩子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舞蹈课
对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舞蹈课教学实践的研究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艺术院校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Sequence Analysis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