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民歌的歌词特色与咬字方法探析

2019-12-17张晋中

黄河之声 2019年4期
关键词:衬词叠词咬字

张晋中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我国的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地域不同,民歌的风格也截然不同。山西被誉为我国民歌的摇篮,正是由山西独特的地域性与民族文化底蕴而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山西既发生了我国著名的人口迁徙事件——走西口,同时又是革命红色力量的重要发源地。这都为山西民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积淀。若论山西民歌的起源,则要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时期,当时《诗经》中的《绸缪》《十亩之间》等诗歌均是起源于山西民间,并且《魏风》与《唐风》等诗歌采风的地点也多在山西地区。所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山西民歌在语言与艺术形式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正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山西民歌在歌词组成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即便专业人士在演唱时也会出现一些咬字问题。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就山西民歌中歌词的特色与咬字方法进行相关探索。

一、山西民歌的歌词特色分析

(一)叠词的运用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运用,汉语中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以及象声词等,都可以进行一定规律的重叠变化,其形式多种多样。叠词的使用在我国非常普遍,全国各地的方言或口语中也有着不同的使用。叠词的运用是山西民歌歌词最大的特点之一,它在山西民歌中的广泛运用,是山西民歌口语化的最好体现。如我们熟知的山西民歌《绣荷包》中就有“带信信”“捎书书”等叠词的运用。从这些民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山西地区叠词使用习惯为单音叠词的重复使用,即“ABB”的形式。这种形式主要突出了动词后面的名词,语法中专业的解释为双重肯定表肯定的作用。《绣荷包》中的“捎书书”“带信信”正是强调了“书”与“信”的价值,从而道出了姑娘与情郎之间的情感寄托,细腻而含蓄地描绘出当时山西民间的爱情故事。再如《剪窗花》中“银剪剪”与“巧手手”,正是剪子与灵巧双手的配合,才创作出了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窗花。这也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情感。

当然,不论是爱情也好,生活也罢。这些叠词都生动地体现了山西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也正是这些奇妙的语言与音乐的融合,产生出美妙组合,让每一首民歌都像一幅生动的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二)演唱中的即兴性

即兴性是我国不同地域民歌的共同特点,而在山西民歌中,即兴性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选材方面,山西民歌多为山西人民在劳动时即兴创编而成。众所周知,山西是我国的棉、麻基地,而织布则成了每个家庭中女性打发时间的最佳手段。然而,当人们在劳作时,心理活动自然要向所从事的工作靠拢,民歌中的歌词也就由此而生。山西民歌中,很多歌词都是在劳动时根据自己的工作即兴创编的,随时随地便能张口道来,这也是“劳者歌其事”的最好体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山西民歌的歌词与音乐的风格并没有像劳动号子一类民歌那样有着宏大、波澜壮阔的场面,更多的则是儿女情长、真挚朴实的生活场景,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用浓郁的方言语音编唱成曲,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山西人民生活、工作的真实写照。

其次,山西民歌还具有用词即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衬词的运用中。如左权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中的“亲呀圪亲”的“圪”字,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但在山西却被广泛使用,起到了舒缓语气的衬词作用。再如一些即兴加入的衬词,如“云散(那个)天晴”“亲哥哥为啥(哎呀呀)还不回”等,都展现了山西人民向往美好事物,自由抒发情感的率真性格,这些衬词也随着民歌的演唱而代代传承,成为山西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

(三)丰富的情感性

熟悉山西民歌的人都很清楚,山西民歌的篇幅在众多民歌体裁中属于中小类型,而抒情性强则是山西民歌最大的特点。当然,要想展现歌曲中的情感,除了需要借助演唱者自身的领悟之外,还需要掌握扎实的发音功底予以衬托,这样才能词乐相合、情境交融,让听众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民歌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在山西民歌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土味儿十足的地方方言,也正是这些土味儿的方言才将山西民歌的情感烘托到了极致。如“手拿铲铲格丢格嘣刨山药”等,这些歌词中方言、土语明显,但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选用自己的方言来歌唱自己的生活,直接证明了山西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也正是这带有土味的方言表露出山西人民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二、山西民歌演唱中的咬字方法探析

(一)方言中特殊的咬字分析

方言是民歌演唱的最大障碍,如果按照标准的咬字方法便无法体现出民歌的地域性,演唱出来的民歌也会失去其原有滋味和艺术价值。笔者也查阅了诸多文献,并在山西多地进行了采风,将一些方言的读法进行了如下总结。首先,山西方言中前后鼻音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经常会看到山西人“xin”与“xing”不分的情况,如将“心”读成“星”;其次,在舌音上,山西方言平舌与翘舌也有分不清楚的情况,如“上”与“三”,“桑”与“上”这些小的细节也正是山西方言的一大特点,在演唱山西地方性民歌时,我们也需要予以注意,这样才能将山西民歌的味道完整的展现出来。

(二)叠词与衬词的咬字方法

针对山西民歌中的诸多叠词,我们经常会有一种误区,即两个字一样,我们会很自然的将第二个字归为虚词,在演唱时也会做轻声化的处理。虽然这种咬字方法在其他的歌曲或是其他地域民歌中咬字的方法并无任何错误,但有趣的是在山西的方言中,叠词中的两个字均为实词,这就要求我们在咬第二个字时要用直音的方法将其咬出,在气息的控制上,尽量的使用平稳的气息,使之与咬出第一个字时使用的气息量一致。当然,在叠词的咬字上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出现,即第二个字音做加重处理的情况,如《绣荷包》中“你依依,我靠靠”中的“依”字,在演唱第二个字的时候经常是选用向上滑音的方法将该字做加重的处理,当然这也是为了更加迎合音乐的走向(具体一些细节上的叠词咬字还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歌曲、不同的音乐区分对待)。在演唱山西民歌时,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歌曲、不同的音乐旋律而区别对待。

在衬词的咬字上,我们一般不会出现咬字不清或是咬字错误等原则性的问题,往往出现的是衬词运用不当的情况。如上文所说,衬词一般在民歌中起到了舒缓语气,衬托主歌部分的作用,是歌曲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人在演唱时却以为衬词都是即兴加入的,为了表现民歌的即兴性,在不该加衬词的地方;歌者偏偏自编自导的加入一些无用的词语,而在需要加衬词的地方却被忽略,这样的做法除了失去了民歌原有的特色外,也是对劳动人民以及文化的不尊重,也是我们不倡导的。虽然很多衬词并没有意义,但一经和正词配曲唱出,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不论叠词也好,衬词也罢,笔者建议对山西民歌感兴趣的、尤其是喜欢演唱山西民歌的专业人士,应当走进山西,走进山西民歌的故乡进行实地采风,熟悉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这样才能更加规范咬字,将山西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充分的展现给广大的听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实际出发,将自己的采风成果与相关地方文学进行结合,就山西民歌中歌词的特色与咬字方法进行了探析。可以看出,我国民歌的歌词以及咬字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我们也不能够一篇概全,需要认真的进入当地调查与总结,这样才能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展现出来。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也将继续对祖国多地的民歌进行探索,从而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复兴以及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衬词叠词咬字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妙用叠词我来说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
歌唱的咬字艺术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