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路遥
——传承弘扬路遥的文学遗产和精神遗产

2019-12-15李志瑾朱利民

唐都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路遥改革开放期刊

李志瑾, 朱利民

(1.西安文理学院 文学院,西安 710065;2.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 710054)

一、路遥研究概观

路遥及其作品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文学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存在。

目前,围绕路遥及其作品展开的研究,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梳理1991—2018年CSSCI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研究路遥及其作品的论文共1297篇,其中CSSCI期刊220篇,北大核心期刊290篇,一般期刊787篇。2015年为这一时期研究成果最多的年份,研究路遥及其作品的论文共199篇,其中CSSCI期刊45篇,北大核心期刊50篇。2000—2018年间,研究路遥及其作品的学术专著共有9部:宗元《魂断人生——路遥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李建军、邢小利《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路遥的文学实践及其文化意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刚《路遥纪事》,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年版;梁向阳《路遥传》,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王拥军《路遥新传》,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年版;张艳茜《路遥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段建军《路遥研究论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杨晓帆《路遥论》,作家出版社2018年版。

国内外长期从事路遥研究的专家学者有陈忠实、贾平凹、邢小利、梁向阳、赵学勇、李星、王愚、蔡葵、贺智利、段建军、李继凯、吴进、王鹏程、申朝晖、李劼、韩鲁华、江胜清、安本实(日本)、柯文(美国)、詹明信(美国)、冯肖华、汪德宁、徐刚、赵学勇、毕光明、郑万鹏、何西来、白烨、程光炜、王金城、李建军、房福贤、蔡翔、忽培元、张志忠、李国平、范咏戈等,衮衮诸公的理论文章和学术观点是重读路遥及其作品的基石,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重读路遥应从苦难读起

苦难者,灾难苦痛也。路遥历经苦难,咀嚼苦难,解析苦难;苦难孕育作品,苦难铸就人物精神,而人物精神则烘托时代主旋律。路遥作品的文本母题源于中华民族对苦难的抗争、贫困的消弭和对死亡的超越所折射出的民族信仰、国家信念和人民群众的奋斗信心;路遥作为写作主体,汲取了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经历的无数苦难;路遥的创作灵感发轫于对亲情的呵护、友情的坚守和对爱情的追求所呈现的道德自赎与文学初心。因此,学者施战军先生认为路遥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苦难的诗学。

成长于贫苦之家,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的路遥始终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关注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形态,始终关注边远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些观察和对其展开的思考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厚实起点,也是小说作品的要素构成;路遥对城市与乡村结合部的选择,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反思,对信仰信念信心系统思考等等构成了路遥小说的主题线索。学者张志忠先生认为,路遥《平凡的世界》所要解答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宏大命题。因此,路遥作品闪射出改革开放的洪荒伟力,迸发出至真、上善、大爱的文学魅力。

荷马说过,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路遥对苦难的跨越始于笔下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理想追求、奋斗不止的人物塑造。

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在苦难中树立崇高的信仰,在苦难中秉承坚韧的信念,在苦难中永葆初心,在苦难中信心不竭。由此观之,当人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生老病死相伴人生始终时,信仰、信念、信心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坚持信心,始终是指引和支撑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重读路遥需要弘扬理想主义和重新理解现实主义

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弘扬理想主义,提倡回归现实主义,就不能忘却路遥对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的顽强守望。真正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一定会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一定能够捕捉到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向。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塑造的人物孙少平、孙少安,前者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打工者!后者不仅是创业者,而且是改革者,更是创新者!学者范咏戈先生认为路遥是一个能够截断众流、转变风气的大家,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在路遥身上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且是一种文学精神。路遥的文学生涯虽不始于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的思想激变,使他获得了文学生命。

真理是朴素的,可以简约到常识。路遥的文学创作理论是常识,就像白居易把诗读给老人听,不断修改直到对方听懂为止。深刻理解这种常识是需要我们把对生活全部的爱,全身心地、义无反顾地投入,才能达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正如学者忽培元先生所言:路遥的作品就像陕北的山,黄土下面掩盖着岩石,表面上平凡和柔和,内在却如钢铁一般坚硬。路遥创作、叙述方法是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在文学创作理论上的独特绽放。评论家白烨先生认为,路遥及其作品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平凡的世界》的时代背景正是从“文革”后期向改革开放过渡、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双水村的变化无疑是中国城乡社会改革开放的缩影,书中人物孙少安、孙少平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高度,至今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路遥是按照人类文学所提供的书写经验和写作规矩进行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和数理思维的,所以路遥的文学作品不是市井喧嚣的拼凑,也非乡村老妪的流水账,更非是人欲兽欲、物欲贪婪无节制的商业写作。正如莫厄尔斯所说,爱和求爱这类事情,给小说家们渲染得和生活其他各方面的比例太不相称了。曾经一度,少许文学评论家认为路遥作品缺乏对人性欲望的书写,是经不起阐释解读;先锋文坛视路遥守望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为老套过时;国内刊行的几部影响颇大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只字未曾提及路遥及其作品等等。以上种种文学现象,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审美性和文学性,忽视实践性和现实性的反映。

雨果认为,伟大的心胸是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开始的不幸。路遥及其作品是跨海之桥、是渡江之舟、是过河之筏,救赎自己又度众生。学者李国平先生认为路遥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圣徒,他以近乎自残自虐的方法释缓着对文学创作的焦虑。无论是从生命延续层面管窥,还是从文学哲学层面蠡测,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归纳为一群具有简单的生存渴望、朴素的利他精神的奋斗者,一批具有杜鹃啼血般的改革者。

四、重读路遥需要传承其文学遗产和精神遗产

党和国家表彰路遥,既是作家个人的荣誉,也是文学界的荣耀。

《平凡的世界》《人生》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和《小说选刊》评选的“改革开放4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榜单,说明路遥作品无疑是人类文学遗产。

路遥作品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一个缩影。从《惊心动魄的一天》《人生》《平凡的世界》到《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通过书写人民群众的平凡世界,把民族信仰、国家信念与人民群众的奋斗信心镌刻于人物形象塑造中,把城乡结合部的巨变浓缩于故事情节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由此可知,路遥的创作道路与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实践水乳交融。

路遥作品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收获。路遥不仅是作家,而且是思想者。路遥的文学道路是对“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履行,其作品是改革开放催生的文学硕果。如果说柳青、赵树理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创业史,那么路遥的作品则是中国人民于穷困中奋起创建美好生活的史诗叙事。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平凡的叙事,无数平凡汇集、升华成为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

重读路遥,也许理解的深浅不同,然而尊重其追求信仰信念并为之献身的精神是必须的。重读路遥,既是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个重要途径,亦是重温路遥为追求信仰信念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呼唤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作为改革开放先锋人物,路遥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坚定信念,其作品中厚重壮阔的现实主义情怀及其对文学创作近乎“圣徒式”的虔诚,将鼓舞我们继续前行!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和作品如满天星斗,路遥无疑是其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星。综观路遥的文学道路,可以看出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极为准确地捕捉、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十多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履行了“文以载道”的中国优秀文学传统,而且在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亦对其进行探索创新。路遥的作品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学呈现与礼赞。重读路遥,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路遥改革开放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期刊审稿进度表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