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思、践”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2019-12-13胡建王玉鹏

湖湘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习反思初心

胡建 王玉鹏

摘要:“不忘初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始终践行的理想准则。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落实初心要从“学”“思”“践”出发,从学习理论-反思得失-投身实践三个层面循序开展。“学”——内化理论,从“学党史”“明党旗”“识党的蓝图”三方面将为民服务的思想内化为共产党人的内在修养,将爱民情怀厚植于共产党人心中;“思”——反思得失,将学识与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人、中国共产党党内环境、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进行反思,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明辨爱民方式,不断强化初心;“践”——投身实践,将学习和反思经验落实于更高的实践中去,保持中国共产党人清廉作风、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地践行初心使命。“学”“思”“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应始终遵循的思想准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初心;学习;反思;实践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6-0039-09

从“学、思、践”三方面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理。其一,聚焦历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叫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东西”,使中国共产党树立起“建立没有人剥削人的美好社会”的初心,在“学”中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是,党对“初心”的吸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反思,深刻吸取和总结走中国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贯彻“服务人民”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中坚守“为人民服务”宗旨。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并非“束之高阁”,而是深入推进中国具体实践,使人民实现温饱,并带领人民“即将进入全面小康,未来得到全面发展”,在“践”中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和壮大;其二,立足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学初心”摆在学习的首位。面对党内存在的“党员修养差”“两个危险”和“社会主义事业受挫”等影响学习、践行初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果断地进行反思,反思的结果以实践的形式呈现,即推进了“打虎拍蝇”“找差距”“推进民生改革”等实践的落实,使得党的初心实现了复位和弘扬,使中国共产党逐步壮大。党成长的历史和党壮大的现实,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学、思、践”三方面坚守初心是有理由的,并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坚守初心的方法。因而,聚焦近百年党史,着眼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现实两重维度,从“学、思、践”三重逻辑坚守初心,具有历史借鉴和现实支点,也为现阶段坚守初心的步骤与方法指明了方向。

一、以“深学”厚植为民思想

“学”是“思”和“践”的基础。首先从党的历史、党的旗帜以及党的发展规划蓝图中学习初心,才能明确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重心,才能奠定“反思”和“实践”的基础。因此,“深学”初心要明确初心在中国的历史出场,明确初心的原发点,从而厚植为民情怀。

(一)学“党的历史”明晓初心

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党的“初心”从党诞生之日就已经彰显。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共和等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寻求中国强盛,救国保种的尝试,”[1]4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中国先进的无产阶级伴随着十月革命的洗礼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将挽救中华民族,解放中国人民为己任,开展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创立了以实现人民解放,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党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军阀,平定内乱、打破旧有的封建专制制度”作为奋斗目标,以实现“三座大山”的瓦解。中国以此为起点,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3],在人民至上理念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中站稳脚、扎住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始终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国民经济的恢复被提上日程。1949—1952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准有较大的提升。收入增长的背后是国家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完成新解放区的土改及稳定物价等措施效力的彰显,是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初心的践行与落实仍在路上。党号召“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4]。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着手改革,建立农村第一批试点项目。农村试点的成功实践,实现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人民的富裕。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场人民走上富裕路的过程,在这一段路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在践行初心的立场上没有打半點折扣、不含半点马虎。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其奋斗的目标从实现人民解放到实现人民幸福再到追求人民富裕,党实现人民利益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事实证明,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党的努力方向始终是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的高质量生活。这是近百年党史为我们画出的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历史发展路线图。

(二)学“党的旗帜”探析初心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旗帜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党的旗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有力见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生来便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即带领贫苦的人民大众建立能够取代剥削和阶级对立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生来便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站在最广大贫苦人民的一端,并始终不忘初心,带领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展望共产主义未来。这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最为持久的体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正是解答“为了谁”的标准答案。俄国的斗争历程表明,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沧海一粟,革命的胜利和政权的建立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奋斗和牺牲,如果脱离群众,就陷入“失道寡助”的战斗困境。唯有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指南针,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平稳有序运行。

以党的五代领导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之“源”融入到中国本土,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之“流”,党保持初心的初衷从未改变。毛泽东思想高度凝练出“为人民服务”理念。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工作始终践行的标准,直接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带领人民打开国门、释放经济活力、实现人民脱贫致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这些理想信念和实践探索都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的时代新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通过实践的检验,彻底解决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达成了站定人民立场、坚定人民主体、实现人民利益的共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践行初心的最贴切表达。

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集中国共产党奋斗经验于一身的思想硕果。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还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旗帜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但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未变。

(三)学“党的蓝图”把握初心

党的蓝图是党在一定时期内据此开展具体建设行动的总规划图,是服从于人民利益与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的时代体现。党的发展蓝图的具体内容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而变化,但是,党的蓝图始终是保持初心的体现。

党的蓝图规划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首先,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党的十三大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提出“三步走战略”[7];在填饱肚子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民群众实现生活富裕。从党的规划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从无法保证温饱问题到携手奔向小康社会,一跃达到人民富裕,是党中央规划的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图。这幅图充分体现了党切实为人民群众生活做规划,党的蓝图也切实将贴近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生活的思想准则履行在其行动中。

其次,小康社会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蓝图由“小康社会”的构想到“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达成被确定为切实可实现的目标。这是党满足人民发展需求的真实体现,是初心的最真实表现方式。这是对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肯定以及对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再次腾飞的期待,并且这种期待的达成指日可待。

再次,人民生活愿景实现了全方位的规划。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8];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指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党的十九大强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0]。“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转变,是党中央充分认识现实、表达初心的体现,是对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新需求的重视。党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除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还需要享有公平、正义、法治的政治权利,需要有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等等。党的蓝图规划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作为发展的指向,这种将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置于政党发展首要位置的规划,是党践行初心的根本体现。

从“党史”“党旗”和“党的蓝图”中学习初心,是“深学”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反思和实践的基础。“深学”初心为“慎思”初心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为实现从“感性求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提供了基石。

二、以“慎思”辨明爱民方法

“思”是“学”和“践”的关键。个人党性修养遭遇的危机、党内严峻现实的警示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保持初心亮出了警示牌。因此,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善于从自身修养、政党生态、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吸取经验、不断反思,方能明辨爱民方法,保卫初心,落实初心。

(一)思个人党性修养以省初心

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活的细胞,其思想和行为是党建氛围的风向标。要想与党组织的初心站在统一战线上,就要从自身做起,时常反思,保持初心。

首先,共产党员应反思是否树立“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信念。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一部分共产党员在长期工作中,在不重視自身党性修养、没有以端正的态度接受组织的教育和监督等三方管理缺失的情况下,党性色彩逐渐褪化。此外,极少数的党员存在入党动机不纯洁的问题。他们企图通过入党,从中获取某些利益,而非服务于人民大众。投机者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存在巨大的信仰鸿沟。投机者往往经不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在全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往往起到了负面作用。

其次,共产党员应反思是否牢固坚守“终生为人民服务”的坚实阵地。当前,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中,在日常工作中呈现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工作思路,工作路线远离群众、工作内容疏离人民,没有把人民群众的最根本的利益需求作为工作的中心。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上存在仅将“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停留在口号上的严重偏差,不顾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需求,只追求政绩,过分透支财政“寅吃卯粮”。如湖南汝城县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花4800万元修广场,花费285万栽植6株银杏树,花费120万购买8根图腾石柱。[11]夸张的“面子工程”与人民群众饮用“泥水”、点“煤油灯”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事件的发生值得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深入反思。

党员应通过反思是否存在上述两种现象来增强自身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唯有坚定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方能保证党风纯洁。共产党员只有从自身出发,善思善省、善听善改,方能实现党员初心的固守。

(二)思党内严峻现实以固初心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着“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这“两个命题”威胁,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所遇到的巨大挑战。因此,共产党员对党内面临的危险与考验进行反思,是党员牢固初心的重要环节。

“两个命题”始终是党内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党所面临的考验如不及时防范和抵制,就会转化为党内危险。党面临“执政的考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与此同时,一些消极思想趁机而入,一些党员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建成共产主义的斗志有所减弱,工作意志衰退,导致共产党员的奋斗精神大打折扣。党面临“改革开放考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缺乏在新时代攻坚克难的领导能力以及岗位所需求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理论储备。一部分党员干部缺乏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思想,因循守旧,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现实,在驾驭全局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导致党内领导力严重下降。党面临“市场经济考验”。一些党员干部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受到中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蛊惑,倡导个人主义、提倡享受为先,忽略人民利益。市场经济引发的党的内部问题如何避免,仍然是一大难题。党面临“外部环境考验”。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没有伴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告终,其“西化”“分化”中国共产党人内部战斗力的阴谋仍在继续,且手段更加多元化。不少党员、干部受到来自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内心的理想信念遭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产生动摇。

综上所述,当前党面临着“四大考验”等政党生态建设的困境,要想抵御“两个命题”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的破坏与影响,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引以为戒,及时反思,以身作则,保卫初心。

(三)思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挫折遭遇以强初心

“如果我们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为什么奋斗,就不能正确地对待现实,也就没有未来”。因此,在借鉴、吸取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凸显初心的保持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

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欲极力探索、极力避免的。探究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不外乎背离人民、脱离初心。其一,苏共漠视人民群众冷暖安危问题。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限制了苏联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据相关资料显示,苏联人民“每年用于排队购买食品和牙膏、手纸等日用品的时间,相当于 1500 万个劳动者的全年工时”,而苏共官员“不需排隊就可以很容易地从特供商店获得美味佳肴和进口商品”[12]。以为人民服务自居的苏共党员,利用职务之便享受富足生活,其初心在享乐、享受生活中被完全抛弃,他们的革命斗志遭到了打磨和钝化。面对急需改变困顿生活的人民,苏共党员失去了改善人民生活现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而苏联人民也在生活条件极端困顿的状态下,对苏共的信任感丧失殆尽。其二,苏共割断了党与人民的血脉联系。苏共脱离群众的执政方式滋生了特权阶级。相关资料表明,“苏联时期联盟和地方两级的权贵阶层约75万人,若加上他们的亲属,则大约300万人,”[13]163-198特权制度随着权贵阶层的扩张盛行于社会,并随着党内个人独断风气的盛行膨胀成为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罪魁祸首,人民群众的权益愈发得不到保障,“人民的公仆”摇身一变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与苏共党员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其三,苏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偏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群众,当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缝,曾经根植于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中的初心也会发生动摇。曾三次为苏联国歌填词的米哈尔科夫宣称,他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而非共产党人。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别,“共产党员”指的是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而“共产党人”是指共产党员坚定奉行党章,服务人民、终生奋斗、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放眼苏共内部,列宁是典型的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的苏共第一代领导人物,斯大林虽惯用专制的铁血手段,但仍然是具有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赫鲁晓夫虽存在投机色彩,但面对西方领袖也毫不动摇社会主义立场。上述三人,可以称得上“共产党人”。但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他认为共产主义仅仅是哄骗老百姓的空话,并且成为当时共产党员的某种共识。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他借列宁新经济政策为由,大谈人类共同价值,已全然抛弃共产主义信仰。苏联共产党员不再是共产党人,苏共走向衰败便无可避免。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从个人党性修养、政党内部现实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三重角度反思初心是否纯良,是“慎思”的具体体现,是“深学”和“实干”的关键,是实现从“感性求知”到“理性认知”的具体路径。同时,这也为“理性认知”上升到“实践落实”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三、以“实干”增进民生福祉

“践”是“学”和“思”的目的和旨归。实践是集学习成果与反思结果于一身而又高于学习和反思的最高形式,是“深学”和“慎思”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人民的最终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前进道路需要保持党员清正廉洁的作风,保证初心不受玷污;需要找准差距、抓落实保持初心奋勇前进;需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历史使命。

(一)清正廉洁作表率,保卫“初心”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本色,是赢得保卫初心持久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也是实践维度中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因此,党员将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落实于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是保卫共产党初心的重要途径。

从党员自身来看,中国共产党员保持清正廉洁需谨慎用权,规范用权。在用权方面,党员、干部应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人民大众,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尊重群众财产权,在敏感问题上避免徇私谋利违法操作。在选人用人方面,“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14]所以要选取能力与德行双高,勇于并敢于扎根一线、入驻基层、善于倾听的党员干部。同时,党员干部也应多方采纳意见,鼓励群众出言献策反映实况,避免一言堂。在接受监督方面,一方面,党员干部应始终保持造福人民的服务宗旨,自觉接受监督,虚心接受批评,积极进行改正。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公开政务、办事透明、阳光用权,避免独揽权力、暗箱操作等违规、违法行为。党员干部手持权力“双刃剑”,用剑于私损党损民,用剑于公利国利民。因此,只有在把握初心的基础上,本着清正廉洁使用权力之意图服务群众,方能以实践造福人民。

中国共产党党员要做到清正廉洁,需加强教育,规范廉政实践。以党的主题教育作为规范党员廉政实践中存在的病症的良方。通过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洗涤部分党员身上的污垢,启迪党的领导干部规范行为、廉洁自律,以教育理念拂蒙尘之心,杜绝奢靡腐败、贪图享受。以自律、端正的执政方式服务人民。始终秉持“打虎”“猎狐”“拍蝇”工作方法,以清廉、正直的形象带领人民群众走上小康之路,始终做到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以清廉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始终将保持初心作为新时代践行廉政的主旨,着力实现中国共产党党员廉洁奉公实践的正确导向。

中国共产党人从内部规避用权险境,从外部接受廉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以公正、廉洁的形象带领人民走向未来,为了贯彻服务人民的宗旨,为了不忘来路,不忘初心。

(二)找实问题做改进,保持“初心”

党执政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在重大事项上取得了突破式的进展,但在决策部署的落实、党章党规的践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反馈与实践以及先进典型人物的学习与反思力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保持初心,坚持奋进,找准问题,切实改进。

“找差距,就是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15]“四个对照”为中国共产党员提供了切实改进的方法和目标。第一,对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各项决策部署。检视共产党员在践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运用与落实,并找出与相关决策部署标准之间的差距,以加强践行初心的思想觉悟。“对照党章党规”,从共产党员自身出发将自己的入党动机、党性修养、理论素养与党章党规作对比,寻找自己的差距,切实加强党员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检验共产党员是否将人民群众新期待纳入到切实行动中去,将党员干部在聆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人民福祉方面的实现程度与人民新期待的实现程度作比较,做实现人民幸福的有用功,从差距中寻找切实增进人民幸福感的办法措施。“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寻找自己与攻坚克难、以身作则、先人后己的优秀党员干部之间的差距,通过找差距,实现个人工作作风的转变,将对人民的贡献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首要标准。

找差距就是要把自身与标准及标兵作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距,从而深挖差距根源,切实改进。从寻找差距到抓落实,这一实践的过程就是共产党人始终倡导的初心的践行过程。

(三)落实党员责任,发扬“初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实现人民利益的历史责任,历史责任的承担是初心的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头、置于行动,才能为实现人民幸福这一永恒目标提供持久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要投身于补足民生短板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责任,并始终将自身的责任感落实于实际行动中。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将人民利益的实现方法置放于“新發展理念”中,努力通过紧抓民生短板,落实党员责任,提升人民幸福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实干创业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在这样的宗旨领导下,党带领广大人民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建立了多个方位、深入渗透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全方位保障体系。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要始终将民生的保障工作作为提升人民幸福感的主要着力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获得感是新时代人民生活新要求。民生短板的补足与提升是增强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基本条件,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还需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将责任与使命落实、落地,践行深化改革政策。当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正当权益;打响蓝天保卫战,推进“两山”建设,保证人民始终享有优良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给党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员干部除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外,立足于实现高质量的群众生活的现实体现。补足民生短板、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新需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人民性的现实立场,也是党始终将责任落实到位,始终为人民谋福利的现实坚守。

中国共产党人从坚守“清廉形象”、抓问题做改进以及落实责任三个角度践行中国共产党初心,是“实干”的现实阐释,是“深学”和“慎思”的旨归,是从“理性认知”飞跃到“实践落实”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从“学、思、践”三重角度坚守中国共产党初心,是“不忘初心”的原发动力和目的旨归。学—思—践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是反思和实践的基础,反思是学习和实践的关键所在,实践是学习和反思的目的旨要,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习—反思—实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深学”到“慎思”是理论的第一次跃升,这一过程,理论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求实”的现实转变,是党根据现实情况内化、思考理论的结果;从“慎思”到“实干”是理论的第二次飞跃,这一过程,理论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落实”的现实转化,是党根据时代要求落实、践行理论的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遵从学—思—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现实转化顺序,是保卫初心、坚守初心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谢晓娟,李俊玲.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1921—1949) (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133.

[4] 邓小平年谱 ( 1975—1997)[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77.

[5]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7]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

[9]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11]湖南国家级贫困县4800万元修广场 仍有村民靠煤油灯照明[DB/OL].(2018-08-05)[2019-02-27]http://js.people.com.cn/n2/2018/0805/c359574-31897018.html.

[12] 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心中没有人民,必被人民抛弃[J].党的生活,2011(9):19-24.

[13] 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巨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63-198.

[14]王文成.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制度逻辑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7(10):47-52.

[15]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N].人民日报,2019-06-01(01).

责任编辑:谭桔华

猜你喜欢

学习反思初心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