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9-12-11卢斌

青年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高校

卢斌

摘 要:当前国际形势愈加复杂,“一带一路”为创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平台,也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挑战,为更好推动社会进步,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从多个方面构建了测度体系,并根据相关假设构建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概念模型,然后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得出提升环境国际化对学生主动性有正向促进作用;方式國际化对学生主动性有正向促进作用;学生主动性对人才国际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根据此结论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高校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形势愈加复杂,对国际化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才能更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国家之间的竞争有技术、产品等方方面面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足够多的优秀人才,各方面的竞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创新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性,这也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发挥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为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水平,高校要切实创新工作措施,有力推动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效。

“一带一路”为创建全球命运共同体搭建了平台。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之际,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硕果丰硕,造福人民,造福世界。国际化人才面临各种机遇,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在举世瞩目的平台上创造更多辉煌,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高校要进一步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进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国际化人才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从多层次、宽领域的角度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我国教育国家化水平,同时也明确界定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这为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理清了脉络。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顺应国家重大战略、破解高等教育困境等时代诉求,都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高校要结合国内外形势,把握政策方向,着力以问题导向为驱动,尽快构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优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文献综述

国际化人才培养在目前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学术界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吴亚男[1](2018)认为高校俄语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理念滞后、培养途径单一、培养方案不完善、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需要从培养标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交流平台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改进提升。孙航[2](2018)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环境、人才培养方式、人才交流合作等四个方面理清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二是高校国际化教育资源投入和供给不足,三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不够清晰,四是高校师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根据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构建了基于目标定位、培养方式、保障机制、评价体系等四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朱延宁[3](2018)分析了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探究了政府奖学金投入、任课教师国际化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术交流等多方面的实现路径。石龙、赵盘珍[4](2018)认识到卫生管理方面的国际化人才紧缺,限制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他们从师生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课堂教学、学生留学与海外实践机会、产教协同育人、高校卫生事业管理质量等角度,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对不足的原因,然后从增强师生国际化意识、深化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建立产教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加强卫生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认证等五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进而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

杨红英、林丽[5](2017)认为需要从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出发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心、国际观、竞争力三要素,并针对三要素分别研究了二级指标,然后从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变革、教学质量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培养措施。付晓[6](2017)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人才需求、资源配置、国际人才交流、教育实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然后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主要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师资队伍、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推进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和强化技能性教育和实践训练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李森、攀雯[7](2017)提到“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需要高校认真把握分析当前形势,采取有效策略应对,通过研究分析,可以从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理论的探索、创新课程设置、组建高素质的业务团队、提高业务实践能力等四个维度,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

金保华、刘晓洁[8](2016)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要从更新培养理念、优化培养教育途径等多方面入手,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夏玉荣、周桂生[9](2015)从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资源、培养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然后对主体、客体、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了限定,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几类因素紧密联系、和谐共存,共同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陈庆俊、叶泉鹏[10](2015)认为校企合作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综合分析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平台、生产一线的砺练可以改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国际化水平;文君、蒋先玲[11](2015)从系统思维的角度,构建了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六个方面密切联系的“人才进口—过程培育—成才出口”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提出了提升培养质量的思路。

学术界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多数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进行探讨,未从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用数据验证提出对策可行性,本研究将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探讨,从而提升对策建议的说服力和科学性,进而指导实践。

二、理论开发

(一)测度体系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前期文献分析,从本研究的角度,可以对国际化人才进行一定界定,国际化人才就是指那些具备国际化思维、语言水平、专业背景的人才。具备国际化思维,可以从宽泛的角度,甚至可以从全球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更加有助于这类人才对服务的单位有全局的思考。有国际化的语言水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外界事务,便于跨国人才之间的交流。有国际化专业的背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从高校来讲,培养学生需要国际化的环境和方式。环境国际化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国际化氛围营造、国际化的办事环境。国际化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国际化相关问题的积极性,如开辟新媒体平台,重点宣传国际化相关资讯。打造校园环境时可以将国际化元素放入进去。另外就是教师具备国际化思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生主动性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国际化事务上的思想主动性和行为主动性,只有学生主动去想,然后主动去做,才能更好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国际化办事环境主要体现在处理国际化事务上,有专门的教师帮忙协助,既可以服务本校学生,也可以服务来华交流或留学生,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性。方式国际化主要从培养方式思考,从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经费支持、学分认定等角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国际化事务。主动性主要体现学生思想上的主动性和行为上的主动性,思想与行为同频共振,同时,主动才更好促进学生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二)研究假设

笔者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及综合分析,提出研究假设如下:

H1:增强环境国际化对提升学生主动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H2:增强方式国际化对提升学生主动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H3:提升学生主动性对增强人才国际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三)概念模型

环境国际化、方式国际化、学生主动性、人才国际化之间的H1~H3假设关系,构建了学生主动性对人才国际化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具体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笔者以微信方式向重庆、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高校师生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了214份,回收率为71.33%,在回收的問卷中,有26份问卷答题不完整,本研究视为无效问卷,予以剔除。最终有18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2.67%。根据要求,问卷数量应该在观测指标总数的10倍以上,本研究观测指标有12个,所以问卷数量至少120份以上,有效问卷188份,符合要求,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步研究。

(二)效度与信度分析

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借助PASW软件开展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经计算得出KMO值为0.809大于0.7,因子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小于0.001,从两项数据显示得出适合作因子分析。

从效度检验要求看,一般认为因子负荷不低于0.5是有效的,累计解释度不低于30%,所选指标为有效的。效度检验结果由表2所示,其中因子负荷最小为0.521,大于有效要求0.5,累计解释度最小为52.164%,超过有效标准30%,表明所选的各个变量因子为有效的。

根据信度测量要求,一般来讲,信度系数如果低于0.3,表示一致性较差;如果超过0.7,表明内部一致性较好;如果大于0.9,则说明内部一致性非常好。从表3组合信度结果显示,0.73为最小因子负荷,说明显变量能够较好被潜变量解释。各构念的组合信度值都大于0.7,符合有效性标准,模型的信度较好,可以继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三)拟合优度检验

分析模型的拟合度时,各主要拟合评鉴指数结果如表4所示。

从模型模拟统计来看, =2.425<3,满足要求。 值为0.032小于0.05的临界值, 值为0.072,小于0.08,模型的适配度指数、调整后适配度指数、规范准适配指数、非规范准适配指数、相对适配指数、增值适配指数等均大于0.9,从结果来看,所有指标都在要求范围内,说明模型拟合较好。

(四)结果分析

基于构建的学生主动性对人才国际化的作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运用AMOS17.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模型。模型中,因素负荷量最小为0.73,最大为0.89,介于0.5至0.9之间,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较好。另外,假设成立与否,主要从标准化路径系数来判别,应介于0.17至0.55之间,最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8,最大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8,符合条件,可以得出各指标变量能够有效反映所要测得的构念特质。

综合以上各路径分析情况,对各假设路径进行详尽梳理,得到如表5所示的假设检验。

四、讨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相关假设成立,因此可以进一步对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环境国际化与学生主动性关系

从“环上境国际化→学生主动性”假设成立来看,提升环境国际化对学生主动性有正向促进作用。学生自身对信息的收集能力有限,同时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不太多,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环境的营造来提升国际化知名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设计国际化网站、国际化相关微信、校园宣传栏时,都可以采用大量国际化元素,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学生眼球。也可以将国际化项目、留学生学习情况、经费支持情况等在相关平台宣传,让学生主动去研究自身到底需不需要出国,如何出国等,不论从思想、行动上,都对学生主动性有提升。另外,在办事环境上,可以营造良好氛围,设置专门双语办事岗位,为来校留学学生提供方便,便于学生回国后更好宣传学校,提升学校影响力,本校学生也就有更多机会出去学习,这也是可以提升学生主动性的。相关部门要多组织活动,希望来华留学学生和本校学生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活动知名度,从而可以对学生有隐性影响。

(二)方式国际化与学生主动性关系

从“方式国际化→学生主动性”假设成立来看,提升方式国际化对学生主动性有正向促进作用。学生在出国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学校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那么学生主动性也会有所提升。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双语教学,加强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在课程设置上,对有出国意愿的同学,可以推送更多双语课程,选修这些课程,可以与培养方案相关课程进行兑换;在经费上,可以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出国出境更多保障,不论是交流项目、国际论坛、访学等相关事项,都可以在经费上予以更多支持;在学生层面,学生参加交流项目后,学分最好能够整体认定,让学生减轻课程认定负担。

(三)学生主动性和人才国际化关系

从“学生主动性→人才国际化”假设成立来看,提升学生主动性对人才国际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学生积极思考国际化相关问题,并积极准备,可以较好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推动思维、语言、专业能力都向国际化靠拢,进一步整体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如果学生一点不主动,学校即使给予再多的支持,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学生主动性尤为重要。

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国际化相关事项,形式可以多样,如邀请有出国出境经验同学分享、观看宣传片等,这样学生耳濡目染后,会取得一定效果。加上前期的各种方式,整体推动国际化,较好提升学生主动性,只要主动性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也就顺其自然得到提升,从而综合提升高校人才国家水平,也就较好实现了国家化人才培养。

五、结语

为了探索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笔者前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系统梳理了学术界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提出了从实证的角度开展本课题研究。再从从环境国际化、方式国际化、学生主动性、人才國际化等四方面的测度体系入手,系统展开研究,并构建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模型,然后借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得出了比较有价值的结论。第一,研究发现环境国际化对学生主动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增强环境国际化水平以提升学生主动性;第二,研究证明方式国际化对学生主动性有显著的影响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增强方式国际化水平以提升学生主动性;第三,研究得出学生主动性对人才国际化水平有显著影响作用,这表明可以通过增强学生主动性以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石龙,赵盘珍.“健康丝绸之路”与高校卫生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11):1405-1408.

[2]朱延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国际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5):562-565.

[3]孙航.“四位一体”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174-178.

[4]李森,潘雯.“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8(6):53-55.

[5]杨红英,林丽.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2):212-217.

[6]付晓.“新工科”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97-102.

[7]吴亚男.高校俄语国际化人才多元能力的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6):18-19.

[8]金保华,刘晓洁.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北京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6):7-9.

[9]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5):153-160.

[10]陈庆俊,叶泉鹏.校企合作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Z3):63-65.

[11]夏玉荣,周桂生.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3):37-41.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高校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