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

2019-12-10李东玲黄丽多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微时代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李东玲 黄丽多

关键词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微媒体以其信息内容的海量性和传播速度的瞬时性的强大优势吸引了大量受众群体,而大学生作为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受微环境的影响,人文关怀应更突显其价值意蕴,因而,如何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具有时代感的崭新的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从哲学维度上看,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对人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对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关注。人文关怀要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实现人对物质追求获得感和精神向往的满足感。人文关怀可概括为生命关怀、价值关怀、发展关怀这三个维度。生命关怀强调的是从具体的人出发,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关爱。价值关怀以尊重人的价值为基本尺度,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发展关怀是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动态实践过程中,满足人的需要,完善人的人格,塑造人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教育要素,以尊重大学生的个体价值为前提,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大学为主体,投入情感性的人文教育,掌握人文知识,陶冶人文情操,逐步形成人文精神。

二、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标准化、政治化,社会价值起着主导作用。以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为主要的价值导向,教育内容的崇高性掩盖了学生的个体价值。忽视了个人的发展能力、情感需求,缺少培育个体价值的土壤,导致大学生成为接受灌输性理论的容器。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单一化的教育内容无法彰显个性、凸显个体优势,过高、过远的空洞说教很难使大学生产生认同,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内生动力。规范化的理论传递把大学生局限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抹杀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缺少对自我意识、个性特征、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很难在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找准平衡点。

(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消解

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占据着权威地位,占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受教育者知识获得主要来自教育者。而今,信息传播的迅捷化和受众群体的大众化,大学生作为微媒体时代的主力军,可以依靠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打破了以往教育资源获取的单一性。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刻板性、意识形态性语言为主,缺少时代元素和生活色彩,这些缺乏趣味性、政治色彩浓厚的教育使得教师的语言缺少吸引力。在泛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微环境下,大学生趋向于更易接受简洁化和感性化的“微”语言,无门槛化的引擎搜索可以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所需和兴趣爱好进行查阅,弱化了教育者的引导力。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弱化,加之大学生自我信息的隐匿性,使得教育者很难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三)人文关怀载体不够完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讲座论坛的载体形式,微媒体条件下功能丰富、内容生动的平台大量涌现,这些形式的局限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校园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建立主要用来宣传校园活动、发布公告、信息提醒,缺少互动交流的校园网络载体。形式滞后、内容乏味的信息平台对大学生的吸附性不强,大学生更倾向于向网络虚拟空间传递自己的情感,便弱化了大学生的感性认同,使得人文关怀的目标和效果产生差距。歌舞比赛、趣味运动、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载体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强化自我意志、内化自我情感的平台。但是,大部分活动赛制规则流于形式,大学生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没有切实感受到活动的意义,没有体会到人文精神。

三、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会进入全时空交融的微媒体时代,微媒体的易操作性和便捷性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区域的人沟通成为可能。网络虚拟空间下大学生形成了点到面的立体交往模式,活跃于各社交平台的大学生通过点赞量、关注度获得自我满足感,提高了个体自我价值实现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要增进与大学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但是,微媒体环境下师生之间交往关系的淡漠,处于网络依赖症下的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缺乏信赖感和依赖感,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依附于虚拟环境,更愿意去网络中寻找情感诉求与精神安慰,这种交流信息的屏蔽性,弱化了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

(二)教育者人文关怀素养不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管理理念上,习惯于自上而下的纪律性管理模式,没有从现实的人出发,这种不平等性造成一定程度的人文缺失。在价值引导上,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教育者在传递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同时,忽视了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诉求,人文理念未得到传承。在角色定位上,教育者仅把自己定位為“知”的传递者,而没有关注到“情”“信”“意”“行”的培养,在教育实践中情感投入较少,无法走进大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部分教育者专业素养不足,人文底蕴不够,对自身的工作缺少热情,导致对学生服务意识不高,与学生感情淡薄。还有的教育者安于自己现有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不愿意探索新领域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很难迎合兴趣广泛、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无法得以贯彻。

(三)大学生社会关系淡漠

微媒体时代下,时间上的自由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个体性、创新性,更多的大学生把其作为自我宣泄的手段和挫折诉求的平台。而在现实世界中却扮演着并非真我的角色,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伪互动”,在这样的交往模式下,消解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很难找准学生的真实需要。网络空间下自我束缚力减弱,有的大学生无视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自我意识的催化下,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的偏离,不愿意在真实世界中国体验“温情”,致使人文情怀难以贯彻。在快餐式的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微、快、便的信息获取方式,长期娱乐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大学价值判断力减弱,在真实世界中找不到个体价值感与存在感。因而,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在这种隔断空间下阻碍了人文理念自上而下的落实。

四、微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途径

(一)提高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塑造人,指引人向真、向善、向美追求崇高理想。教育者要强化人文关怀的角色意识,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素质,还要从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以自身的修养内涵彰显人格魅力,才能更好的用人文理念践行自己的教学活动。要以民主、公正的情懷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学习、心理等,建立良性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暖人心。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微时代下,教育者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这种动态多元的教学氛围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具有良性熏陶作用。要善于利用微媒介去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微平台与学生互动,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就业、健康等方面与学生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服务意识和情感要素的投入会使学生感受到幸福感和价值感。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载体

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要形式多样、主题鲜明,体现时代特色。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唤醒微媒体意识,善用微媒体资源,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微媒体平台。在校园微平台建设上,打造具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多个板块,而不只局限于学校简介、信息通告、宣传教育等单一性的模块,将具有学术性的“聚焦论坛”活动、娱乐性的趣味运动会、知识性的读书月专栏这些特色活动囊括其中,利用微媒体资源高效共享的优势,博得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参加。这些多彩的活动形式与人文实践活动的参与感,使得大学生找准了自我角色定位,肯定了自我价值,实现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载体建设生活化,将微媒体渗透到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借助微平台开展“微公益”活动,这种平民化的公益活动形式,使得大学生在传递给他人温暖的同时,也可以感化自己的内心,激发自己的人文情怀。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

政治性的理论灌输只能起到浅表性的教育效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就要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价值敏感性,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微媒介的普及,让大学生更易获得鲜活的热点素材,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应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将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先进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了解学生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想法,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好的进行个性化教育。大学生的生活百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真实的素材,关注微生活下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情感和心理的教育,给教育内容升温,让大学感受到情感的关怀。让大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书本中冰冷的文字,而是具有人情味的精神支撑。总之,鲜活有力的教育内容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起到人文关怀的效果。

猜你喜欢

微时代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