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2019-12-10路日亮孙维聪

党政干部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习近平

路日亮 孙维聪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创立的,他们着重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在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9)09-0029-06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创立的,揭示了当时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突破了人类对传统自然界的认识,许多情况是马克思、恩格斯当时不曾预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其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进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充实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包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就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科学自然观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但同时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非常突出,经济发展一家独大,生态环境则遭到严重破坏,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相差甚远,从而使我国的发展面临尴尬的局面,我们的发展需要重新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与自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黑格尔虽然看到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体,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但是,黑格尔把自然界看作是“绝对精神”异化的成果,认为人的精神缔造了自然。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学说时说:“黑格尔关于自然的学说,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2]15这种观点得到了马克思的认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起点应该是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精神世界。同黑格尔自然是“绝对精神”异化的结果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认为自然是不依赖于人、先于人而独立存在的,人受自然的制约,是依赖于自然界存在的。这种独立性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具有其自己运作的基本规则,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5000年前,因为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四大古国辉煌的文明。但是由于当时人们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过度开发农业用地,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土壤肥力下降,除中华文明之外的世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由于失去繁衍生息的土壤,曾经辉煌一时的文明光芒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习近平指出“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居民过度开发森林和土地,他们万万没想到由于人类活动最终导致文明的消亡”[3]122鉴于此,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新的高度,尖锐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則文明衰”[3]121的生态文明观,这一论断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联系起来,将自然与社会,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起来,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的科学自然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古已有之,但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被遮蔽。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4]11这一论述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是如何改造自然的实践问题。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4]24他号召人们要重新审视和重视生态问题,要求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24他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等生态文明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也是对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揭示了自然对生产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自然富源”的思想,阐述了自然界是劳动者的生命力、劳动力和创造力的最终源泉,认为自然生产力是构成整个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6]298在其他著作中,他们也充分肯定了自然资源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难题。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中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人们在政治上、文化、安全、自由、发展、环境等问题上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5]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主要矛盾就无法化解。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经济中片面强调GDP的增长,错误地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效率当作发展的目标,其生产方式以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运行,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12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把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纳入到生产力范畴,阐明了自然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世界历史上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力这一“两难”问题变成了“双贏”,揭示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形成了绿色发展观。

基于对生态环境价值观的认识,习近平阐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的思想。主持中央工作后,他在国内国外各种会议、考察中多次阐述了这一思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价值观和发展观。他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4]4。“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4]23科学地诠释了绿色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次的“颜色革命”,与原始文明相对应的是无色发展,与农业文明相对应的是黄色发展,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是黑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是绿色发展。[8]绿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生态环境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4]19面对我国长期积累下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这不仅为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而且填补环境治理方面的空白,奠定了制度保障。为了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夙愿,习近平一贯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21他指出:“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4]20,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他强调:“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担负的责任!”[4]143“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续发展之路。”[4]143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给我们指明了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创造历史的作用,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顾工人的死活,将工人置于恶劣的环境之下,造成了工人的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变得疯狂,从而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指出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剥削,也是对土地资源的抽剥。可见,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人民性。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美丽的中国。只有将祖国建设成美丽中国,才能更加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浑然一体、和谐共生的社会,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社会的雏形,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奏。

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下许多环境问题,而且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大有全方位、多领域蔓延之势,已经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严重的生态问题,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格格不入,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短板,习近平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他认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9]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可以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还可以让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发展成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4]86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从“盼温饱”转变为“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变为“求生态”的实际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之中,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4]8明确提出我们应当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逐步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突出的环境问题,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原则,满足群众天蓝、地绿、水净的向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从实践的维度系统地阐释了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自然、社会三者处于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之中。人是自然的产物,为了生存,人必须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能量,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养料以及环境。而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将人、自然、社会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为人类改造自然奠定了社会基础。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关注的热点不同,他们没有过多的阐述生态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体推进,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系统观。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针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推广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他提出,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13]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状况,他强调:“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及时有力行动。”[14]54-55为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合作,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只有国际社会携手同行,才能凝聚力量,促进国际社会公平、合理、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发出了中国要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5]的号召。他多次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过程中,中国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加强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马克思的联合体思想,习近平将它丰富发展、落地生根。从《共产党宣言》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再到“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全球观,是中国的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悟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是中国共产党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新的国际观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观以及强烈的大国担当和开阔胸襟,是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2]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M].洪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8-24.

[8]路日亮,袁一平,康高磊.绿色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发展范式转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9]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8-05-21.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f8913507f1922791788e819.html.

[11]习近平: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f8913507f1922791788e819.html.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摘编[J].理论与当代,2018,(6).

[14]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姚黎君  魏亞男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习近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