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2019-12-10张美玉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恶作剧惩戒课堂

张美玉

我在当班主任的工作中,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打闹、接话、恶作剧等问题行为,我对课堂问题做了深入思考,尝试了以下努力:

一、感知位置,重塑行为模式

感知位置法:可以在另一方不在场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感知模式),进而改变面对那个人的时候声调、身体语言等行为模式。

这个方法是换位思考的升级版,是让当事人站在自己、对方和多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感知、体验与理解,与对方在情感上进行虚拟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重塑感知模式。

某天放学后,我把班级吵架的两个学生留下来,我试着分别让他们站在自己、老师、同学、父母和对方重新审视那天的行为。当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强调的是自己的理由和委屈。

当让他们站在同学的角度看时,“他们俩怎么在课堂上吵起来了,太没有礼貌了。”

当让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看时,“小兔崽子,让你上学你在课堂上打架,明天就别上学了,在家干活吧。”

当让他们站在老师的角度看的时候,“你们俩不知道好好学习啊!你以为你给我学呢?”

当让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的时候,“王艳碰了我的桌子,可能是王艳的位置太窄了,也可能是我的桌子太靠前了,我挪一下椅子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孩子在犯错误过程中成长,要利用错误促进孩子的成长。

二、强化消退并举,塑造良好听课行为

在我带的历届班级中总会有顽皮的孩子,他们会趁我不备,在课堂故意捣乱,不是用小东西投掷别人,就是故意下座拿老实同学的东西来打闹,要么就用纸条写人家坏话抛给别人看,或者拿出东西来明目张胆地吃等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有这样的观点:消退和强化。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这种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强化就是给予一定的刺激,其作用在于增加这种行为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校,江苏扬州体校学生在我校插班就读,我班就有九个体校生,其中有七个体校生上课时故意恶作剧等行为。这几个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对恶作剧行为不反应,就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不关注这些行为,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最好用集体的力量来改变这些行为。于是我和班委会成员共同商议了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秘方,并且还暗暗地和优等生、中等生,以及亲近我的学生建立起了攻守同盟。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建立盟约,在战时联合进攻或防卫。这里是指我和优等生、中等生以及亲近我的学生建立起了联盟,共同对付故意捣乱、恶作剧等行为。接下来就展开了我们的秘密行动,在课堂上同盟成员问沟通不断,对恶作剧的行为不予关注。经过几个回合下来,这些学生变得老实起来。

可光老实不学习也不行呀!这里就得利用斯金纳的强化,就是对这些学生良好的行为及时强化,即表扬与肯定,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三、巧妙暗示引注意,课堂纪律有好转

对于课堂轻微的违纪行为,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又尝试了暗示的方法。暗示的方法是针对比较轻微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在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教师采取相对间接、含蓄、委婉溫和的策略。暗示是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师生在无对抗情绪的条件下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学生改变问题行为,塑造良好听课行为。

比如,当有学生溜号时,我讲课的话语稍作停顿,并把目光投向溜号的学生,同时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或提问溜号学生,牵动他的注意力回归;也可边讲边走近学生,提示他注意听讲。

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在课堂上发现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时,表扬他身边优秀的学生,给他树立了一个榜样,相信他一定也会努力效仿的。

当然运用暗示法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的发生,也只是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要运用任务驱动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立分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注意力有集中的指向性;教学设计要科学、生动、有趣、直观,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精神不游离于课堂之外。

四、适当运用惩戒,斩断问题行为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的“破窗理论”找到解释,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同样,当一个学生的行为具有破坏性时,若不及时修正,会导致更多的破坏性行为,甚至整个班级都被破坏。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当正面说服,柔性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必须勇敢的拿起惩戒这把利剑,以防出现更多的破窗。为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个人相信惩戒并不真的有那么大的好处,但我坚信下面的这样的事实,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要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惩戒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律道德。

判定一个行为是否有过错,依据是清晰、合理的规则,所以实施惩戒的前置条件是制定规则。我运用惩戒方法之前,一定会和学生一起制定规则,明确订立“君子协议”,并严格执行。如:发言要举手;不接话不打扰他人;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等。有了规矩,惩戒就有了标尺。

但惩戒是一种有很大危险的教育手段,在惩戒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惩”之心一一教育惩戒必须以尊重为支点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当符合儿童的尊严。”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反而会加大逆反情绪,产生副作用。

我班有个上课经常迟到的学生,屡教不改。有一天临近放学时,恰好学校指定我们班组织同学为会议室打扫卫生,看着名额一一减少,该生急切的看着我,我装看不见。放学后他在作业本上给我写到,保证以后上课再也不迟到了。在没有批评的状态下,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学生改变了听课行为。

2.“惩”之度一一教育惩戒必须以适度为准则

惩戒的运用关键在于掌握“度”。这个“度”的起码要求就是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不准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就需要教育者努力做到在惩戒时,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平时表现等因素,遵循一定的标准、制度,合理地进行惩戒,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

班里有一名学生,成绩很出色,但很自以为是,课堂上屡屡打断老师的讲解。于是我厉声问他,你的姐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师大,她上课时是何等的虚心。该生听后,之后很少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授课了。这种批评教育既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严厉,又在能够接受合理的范围之内,符合适度的要求。

3.“惩”之策一一教育惩戒必须以理性为主线

这种理性首先表现在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情况,确认学生的错误行为,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惩戒措施,才会像针灸用的银针,扎在当扎之时,扎在当扎之处。

当学生犯了重大过错,损害了集体利益,可采用短时间内剥夺其某种权利、限制其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剥夺一位违纪学生外出郊游的机会,让他在家反省,结果该生懊悔不己。这种暂停式的办法,好处多多,可以给犯错误的学生机会让其冷静下来,检点自己的违规行为去悔过,这不失为一种平静而有效的冷处理方法。

但无论多么正确的惩戒都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反应,善后工作是必须做的。老师要主动找学生谈心,接纳学生的情绪部分。经过善后处理之后,学生内心的不愉快得以消除,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在面对课堂问题行为,我还试着用了其他的方法:适当接受他们的条件;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手段;多说一句欣赏的话;多一次轻轻地抚摸;多进行一次心与心地交流等具体的方法。总之,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其次是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我运用以上教育策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逐渐减少,课堂秩序井然,为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运用以上的相应教育策略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恶作剧惩戒课堂
忘却歌
欢乐的课堂
教育惩戒,育人为本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时候的恶作剧
小时候的恶作剧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