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通用、可替

2019-12-10田小波

职业·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开发应用

田小波

摘 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电子专业的兴趣呢?在教学过程中,究竟什么东西才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呢?经过慎重考虑,笔者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专业教具的创新。传统教学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是模仿式,而通过自制的“可视、通用、可替”教学用具可以完成电子线路课程中的实验。研发自制教具是以探索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实现理论实践相融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激励学生持续学习,实现“学、做、用”相融合的新课改理念。

关键词:可视 通用 可替 自制教学用具 开发 应用

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坚持“动手做、做中学”,以“做”为核心,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新课改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选择性”,将更多的选择权交予学生,让学生自主选专业、选方向。但是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会激发一个人想去学的念头。

一、传统电子专业教学用具实验功能

提及电子专业教学用具的自主创新与研发,首先谈谈目前传统电子专业教学用具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第一,可视距离较短:因为现有的电子元器件普遍体积比较小,教师的示教板距学生比较远,示教效果不太理想。第二,传统教具上使用的电子元器件以及器件之间的连接多是虚拟的图形或者符号,与元件实物有着较大差异;制作的电路所用底板多为不透明的板材,在示教板背面,器件的连接看不见,因此学生常常质疑其真实性。第三,实践性能较弱。传统教具的电路构成较多是模拟仿真,电路通电调测效果与实际数据有着较大差异。第四,实用性有限。通常一块示教板只能演示一个对应的电子线路。

二、电子专业自制教学用具的研发

针对这些问题,本校电子专业团队在教具的制作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考虑,例如制作材料的选取,加工设备的选择,经历了多次失败与反复研讨后自主研发出一套电子专业系列教具。利用教具搭建实验电路,制作了实用系列的教学示教板(见图1)。将此系列教具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研发的电子线路示教板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有以下三个优点。

1.可视

学生能清晰地看到电路的正反两面;真实、直观、逼真、无视觉死角,电路板上使用的元器件完全依据实物按一定比例放大,学生在课堂中看见的元器件与实物相同;示教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看见,较远距离也能看清。

2.通用

在这块示教板上教学课程中的任意实验项目都可以进行搭建、拆装,然后可以进行通电调试,测量数据。

3.可替

电子线路示教板上的元器件是真实可用的,如果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损坏,可以随时替换。

图1 电子线路示教板 图2 实物图与原理图

三、自制教学用具的教学应用

自制教学用具的教学案例:《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测试与分析》

首先进入学习任务一:波形的测试与分析。环节1:观微视频“波形的测试”。该视频将实物图与原理图(见图2)放在同一画面,使实物示教电路与学生头脑中的原理图一一对应,有助于学生的正确测试。同时利用文字的标注和解说,使信息更为丰富,使讲述更加清楚,使操作的步骤清晰、直观。

让学生动手测试波形,在此期间循环播放微视频以供学生操作时参考。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操作中提升能力。使用微视频较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看得更直观、学得更容易、记得更牢固。

边测边记,让学生把测试的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画在学生工作页上,通过工作页的记录让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落到实处。

对记录的波形进行分析,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再通过微视频来验证学生的结论。对于视频中的问题桥式整流电路是如何工作的?运用形象的动画视频来解决,引导学生讲解本电路的工作过程。通过“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述环节完成后,在小组中采用互验互评方式进行评价。一人演示波形测试的过程,另一人检验评价,然后互换。通过评价来检查和完善学生的本次操作,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

其次进入学习任务二:电压的测试与分析。让学生观看“电压的测试”微视频,然后通过观、测、记、析这四个环节,利用小步子教学法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两个层层递进的任务的实施,由实践带出理论,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使用自制教学用具让学生看得更直观、学得更容易、记得更牢固。学生两人一组,通过互导互评,利用小步子教学法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做中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采用小组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自制教学用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一个实验电路,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各种实验的方案。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不仅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让学生自主地连接实验电路

根据实验方案,让学生各自设计实验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探讨、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参与专业知识的沟通,互相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实验归纳能力。通过自制教学用具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

五、自制教学用具对课程建设的促进

1.自制教学用具在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专业研发的自制教学用具,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建设,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课程的“教学做合一”。“做中学”通过师生设计教具、制作教具,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中教”设计的教具创新了,进而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中用”通过自制的教具完成教材中的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做用”合一,提升教学效率。师生共同研发、自制专业系列教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师生的探索精神、操作能力;解决了电子专业实物教具缺乏的问题,满足了教材配套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在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行研制教具,在日常的电子课程实施,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激发学生对电子专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做中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自制教学用具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自制教学用具对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成为了新课改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通过研究自制教学用具,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觉醒,走向自主与自发,在课程资源中进行自主选择与设计。同时教师的课程行为逐步发生改变,进行校本化课程资源开发,使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验教学中,教师能更自主地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并且认真加工改造课程内容,建立科学化的课程资源。

3.自制教学用具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自制教学用具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有着明显的正向功效,而且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对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教师,而教师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教学。因此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建设三位一体,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课程变革的物质基础是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改革也成了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专业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同时教师的发展真正推动了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从而让学校成为学习氛围浓厚、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育人场所。专业教师的优秀教学成为优质学校的基石,同时促进学校的整体全面发展。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与良好的教学师资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最终达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自制教学用具既是专业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课程建设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师生共同进步优质发展。

对专业教具的开发及应用在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达成的效果是:一增强教师理实一体化的意识和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我,成为新一代“双师型”的教师。二是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学习活动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思考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实践操作,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主要的是研究明确中职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的特性发展,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夯实了良好的基础。为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提供新思路,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新方案,明确中职學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饶正婵,蒲天银.信息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4(1).

[2]郭向勇,莫民.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资源整合模型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3).

[3]吴国勇.自制教具与创新实验永无止境[J].中学物理,2013(7).

(作者单位:宁波市奉化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开发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