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建立文化自信的研究

2019-12-10徐海霞

职业·中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践行文化自信学习

徐海霞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也曾取得过值得自豪的成就。由于近代我國国力的衰弱,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饱受欺凌,在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下,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再加上近几十年来,人民的物质得到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得我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文化精神缺失,对中华文化怀疑、不自信。要想真正建立文化自信,就必须切实地、深入地学习中国经典文化,并践行验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文化现状并深入探讨真正的中国文化内涵,提出学习、践行经典文化的策略,探索解决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 学习 践行 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变化翻天覆地,经济飞速发展,建设一日千里,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在物质丰富的同时,文化精神的缺失却日益严重,在西方文化和恶俗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局面,同时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物质的发展和文化自信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中的一个重点。

一、文化自信建立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1.文化自信建立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坚持文化自信,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因、命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

2019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署名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求“以明德引领风尚。”以明德照见自我,以明德炳察真理,以明德温暖他人。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明德、立德,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做起。高贵的精神,高尚的灵魂就需要优秀的文化涵养。在全民族倡导学习诵读经典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著名学者南环瑾曾说到;一个国家可以亡国,亡国了,还可以复国。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亡,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亡掉了,那么这个国家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哪一个民族如果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问题。

2.文化自信建立的理论依据

(1)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文化是积淀出来的,需要传承发展,自信是践行出来的,需要身体力行。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凭借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历经沧桑,经历过无数挫折、磨难,始终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自主、自立、自强,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得益于中华文化滋养的精神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历史依据。

(2)文化自信的成就根基。外交上有一句话:弱国无外交。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祖国的伟大成就,国人在国际上就没有地位和尊严,就没有幸福的生活,所谓的自信也是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近年来的“一代一路”等等,都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国力,给了我们自信的底气,也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保障。

(3)文化自信的制度根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没有消失的文明古国。这足以证明,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厚基础。

二、当前我国文化面临的现状以及影响

1.当前我国文化面临的现状

(1)“三俗”文化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文化领域低俗庸俗媚俗“三俗”问题依然严重。一些社会文化活动、影视创作、网络传播、广告发布中的“三俗”现象还比较突出,饱受社会诟病。例如严肃题材的被娱乐化,利用个别信息语言,引起注意,制造噱头;为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不惜恶搞历史人物,曲解文化精神;大肆宣传“财富等于成功”“今朝有酒今朝醉”等享乐主义,误导青少年价值观念等等。

(2)假文化出人头地。《论语》提到: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假文化的特点主要是造假。当今社会,假文凭、假学历、假经历、假职称、假资质、假荣誉等假象泛滥成灾。这种造假文化造成了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给个人、单位和国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3)西方文化逐渐渗透。洋节日的盛行,对外国影视作品的追逐,看似都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与文化无关,实际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念。还有更隐性的一些学术观点等等,都在侵蚀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文化。

2.恶俗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到:“在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后,整个中国社会充斥着物质需求高涨,精神需求萎缩的现象。”在个人方面,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物欲追求奢华无度、压力大,精神空虚。突出表现为玩游戏、搓麻将、追剧,盲目攀比,迷信洋货,热衷于“三俗”等,这严重地侵蚀着个人的精神世界,消磨人的自信心。在家庭方面,离婚率不断升高,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张,子女不赡养老人等情况严重,伦理道德每况愈下,家庭幸福指数急速下降。在社会方面,洋节盛行,外国的月亮圆,奢侈浪费,各种不公正现象频繁出现,诚信缺失等,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国家声誉。这些情况的出现,关系错综复杂,原因相互交叉,但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文化自信的不坚定。

三、我国文化精神内涵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而且也有用之不竭的传统美德。在文化宝藏里面,有诸如:《论语》《中庸》《道德经》等经典,为我们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方向和原则。也有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为我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供了高雅的内容。而在传统美德中,不仅诸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勤奋求学的故事流传至今,而且一代又一代人践行着“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体现了我们是一个礼仪之邦,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优秀的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文化是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夏朝之前,尧、舜、禹建立禅让制的国家制度,以“天下为公”为理念,是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最早思想,体现了古国圣贤的智慧。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师相继出世。孔子删诗书定礼乐,四书五经形成,为后来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奠定了基础。汉朝初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理了自战国以来的文化混乱局面。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民族空前强大。到了宋朝,王阳明等诸多儒学大师的出现,又一次实现了文化的繁荣。明清之际,到现在,涌现了一批批为民族大义,为国家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正是由于精神文化的传承,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长风破浪;正是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气概,总是能够在磨难中越战越勇;在继承中开拓创新,证生了四大发明和很多科技成果,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这种文化,让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承古拓新,始终保持民族活力。

与美国文化相比,我们有历史的厚度;与许多小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有空间的广度。中国虽然经历了近百年来的磨难、挫折,但是依然在困难中从容发展,在挫折中站了起来。这说明了我们文化的深度。

美国2008年5月号的《亚洲研究》中指出:“中国在改革起步阶段就致力于通过市场开放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没有像其他东亚国家那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敢于开放,敢于竞争,敢于改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精神。

“天下为公”的文化思想,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国理念。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演变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中国“坚持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公平正义”的外交政策。正是这种文化积淀和内在的文化自信,才让中国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与支持,有了良好发展的外部环境。

英国学者罗思义(John Ross)也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优于资本主义模式。仿效中国的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的国家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为85%,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率仅为15%。中国不仅实现了快速的发展,面且让几亿人得以脱贫。联合国的报告指出,近30年全球减贫成果的70%是由中国贡献的。中国人民有资格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在学习了孔子的《论语》后曾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书中写道: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到了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文化将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世纪》文章也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溯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我們对于自己的文化应该有充分的自信。

四、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建立的实践策略

1.在学校内建立文化自信

学校,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内,进行精神引领和道德教化,进行文化自信建设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1)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板报等媒介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不是靠空谈、靠口号就能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的建立首先要了解文化,培养自豪感。在学校网站、公众号内,可以宣扬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勤奋求学故事;可以传播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可以赞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心;可以学习《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在校报和板报上,可以表达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描述《血战湘江》的故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相信我们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伟大的,从而培养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学校广泛开展文化教育讲座,挖掘文化

内涵。文化的精神是永恒不变的,但文化的形式是与时俱进的,要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华文化。当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要进一步对学生讲解,对文化更深层次的解读,挖掘文化内涵,不能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要使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充满自豪感,愿意学习践行,坚定文化自信。

(3)学校成立文化社团,形成凝聚力。每个学生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兴趣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文化的学习和自信的建立,不能一刀切,急于求成。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地挑选对文化兴趣高、爱学习的学生,组成不同的文化社团,比如组建经典诵读、传统音乐、传统戏曲、诗社、读书会社团,找优秀的老师教授引领学习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典型,加大宣传,形成影响力,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引领更多的师生热爱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从而增进师生的文化自信。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需要实践,所学的传统美德更需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践行。通过对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有良知,有理想的人,真正体现文化的价值,激励引导学生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真正地建立起文化自信。

2.在社区内进行文化自信的建立

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社区处于家庭和社会乃至国家的中间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社区的和谐与否,直接关乎家庭的幸福,从而影响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1)在社区举办“经典文化”讲座活动,引领居民修身齐家。中华经典是我国圣贤和人民积淀的智慧结晶,所记载为常理常道,阐述做人道理,分析五伦关系,陶冶身心情操,启迪人生智慧。真正教会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对经典文化的宣讲,可以使社区居民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本溯源,明白中国传统的“仁”“义”“孝”“悌”等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同时,可以把所听所学带入到家庭,形成家庭文化。

(2)在社区开展亲子经典读书会活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今社会成年人压力大,工作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的学习压力也较大,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加之外在恶俗文化的入侵,使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紧张,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成了一大难题。经典里面有道理,字里行间蕴含着强大的正能量。通过在社区里面开展亲子读经典活动,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缓解家长压力,消除孩子的负能量,激发孩子的智慧,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诵读学习中慢慢践行,培养孩子的良好美德和习惯,让孩子终身受益,从而促进全民族文明素养的提升,间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3)创建“优秀文化进社区”微信平台。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要想让“三俗文化”“假文化”没有容身之地,关键是用优秀文化占领人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领域。所以,可以建立微信平台,并在平台上发布各种优秀的文化素材,使得人人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的熏陶,逐渐建立文化自信。

(4)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经典文化比赛和读书分享比赛。用明德引领风尚,让读书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成为潮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各种比赛,选举文化“明星”,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发挥榜样的力量,让社区成为一个书香社区,成为一个文化社区,使社区人人有文化,人人爱文化,使人人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人。

3.在城市内进行文化自信的建立

学校、社区是每个城市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通过学校、社区两个范围的文化自信建立的实践,其影响范围可以涉及每一个家庭,从而再外延到城市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例如,可以把在学校、社区取得的经验纵向推广到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可以把途径横向扩展到媒体、报纸等。利用政府影响力,引导全市人民读书学习,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

在建设书香城市,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方面,漯河市走在了前列,给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可借鉴推广。他们的做法简单概括如下。

(1)在学校方面。自2007年以来,漯河市各机关单位,经典文化开始蓬勃发展,漯河市区涌现出了漯河实验二小、受降路小学、漯河五中等一大批公辦学校进行经典文化学习。在之后的几年里,漯河各大高校也加入到了经典文化学习的大军中来。同时,学校很多老师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在社区方面。漯河有一个有名的小乡村:孔沈邓村。村中有一千多户人家,其中八百多户孔姓后人,在学校老师的诚心引领下,该村于2016年起,实现家家户户读《论语》的盛景,如今的漯河大街小巷,“凡有井水处,皆有读经声。”形成了围井读书的盛况。

(3)在整个城市方面。经典文化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民间的行为,漯河市政府也积极响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于2018年4月,成为“书香中国万里行”第一站,漯河成为了城市读书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漯河现在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读《论语》比跳广场舞的大妈人数还多的城市。尤其是到了周六周日,全家老幼到公园读诵经典,真正实现了全民阅读。漯河是名副其实的书香城市,引来了全国多个城市的观瞻效仿。也为我们建设书香中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全民族读经典,守孝道,重礼仪,讲诚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用明德引领风尚”找到了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京生,徐雁.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

[2]祝瑞开.国学与当代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4]卞新国.国学经典导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5]于凯,黄爱梅.国学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6]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7]南怀瑾.南怀瑾讲述人生的起点和终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郑州财经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践行文化自信学习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