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康复训练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中的实践效果

2019-12-10王晓佩王莹刘琳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王晓佩 王莹 刘琳琳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郑州450006)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发病原因为血压过高引起脑底小动脉病理性改变,继而出现小动脉管壁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以及局灶性出血、坏死、缺血,进而减弱血管壁强度,导致局限性扩张并形成微小动脉瘤[1]。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凶险,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发病后即便存活,许多患者也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给患者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影响。有研究发现[2~3],合理的康复护理措施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4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 22例;年龄 42~76岁,平均年龄(62.5±4.5)岁;肢体功能障碍位于左侧25例,右侧22例;偏瘫肢体肌张力为Ⅲ级11例、Ⅱ级20例、Ⅰ级14例、0级2例。研究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2.3±4.4)岁;肢体功能障碍位于左侧23例,右侧24例;偏瘫肢体肌张力为Ⅲ级10例、Ⅱ级21例、Ⅰ级14例、0级2例。两组性别、年龄、偏瘫部位与偏瘫肢体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对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本研究内容已告知患者与其家属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其他脏器严重功能性障碍;脑出血进入脑室或脑实质出血;意识不清;有精神疾病史。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微创清除血肿,并辅以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遵医嘱合理用药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向患者讲解饮食中的注意事项,预防呛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疾病知识指导,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积极配合医疗操作。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48 h且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案如下:(1)肢体按摩:护理人员通过按、摩、捏、揉手法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按摩,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幅度由轻至重,速度由慢至快,30~45 min/次,2~3 次 /d。(2)被动康复训练:偏瘫肢体肌张力为0~Ⅱ级的患者实施被动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关节活动的范围与方向,对其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其中上肢活动包括指、腕、肘、肩部,活动方法为左、右、上、下、旋转、伸屈等,5~10 min/次,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训练频次,通常为5~6次/d。下肢活动包括趾、踝、膝与髋,10 min/次。训练时鼓励患者主动伸屈健肢,并用健侧带动患侧,训练后注意对其上肢伸肌与下肢屈肌进行按摩。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收缩与肢体外展等训练。(3)主动康复训练:肌张力>Ⅱ级的患者可进行主动康复训练,以便通过反复训练增强神经传导功能。指导患者以意念收缩患侧肌肉,并用健侧牵动患侧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项目,例如穿脱衣物、摄食等,同时练习使用习步车与拐杖等辅助工具。

1.3 观察指标 (1)通过简单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价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肢体功能的变化,该量表评分范围在0~66分,评分越高说明肢体功能越佳。(2)通过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价两组护理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该量表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与躯体功能4个条目,评分越高说明该项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肢体功能比较干预前,两组FMA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肢体功能比较(分

表1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肢体功能比较(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3个月研究组对照组47 47 t P 35.5±5.3 35.3±3.9 0.259>0.05 47.5±4.5 42.5±3.6 5.948<0.05

2.2 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后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与躯体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物质生活评分组内、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生活质量的比较(分

表2 两组两组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生活质量的比较(分

组别 n 心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3个月躯体功能干预前 干预3个月研究组对照组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3个月物质生活干预前 干预3个月47 47 t P 63.5±4.2 63.4±3.7 0.856>0.05 85.6±3.5 73.5±3.5 5.068<.05 62.5±4.3 62.4±5.0 0.658>0.05 84.2±3.5 74.2±3.6 4.523<0.05 64.5±4.3 64.3±3.8 0.745>0.05 64.2±3.7 64.3±4.0 0.802>0.05 61.5±3.5 61.4±4.0 0.658>0.05 85.6±3.0 71.3±3.5 5.686<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预后效果差强人意[4]。据相关调查显示[5],50%~70%的脑出血存活者遗留有偏瘫症状,给其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认为[6],若偏瘫患者未及时采取康复训练,可导致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提高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薛孟馨等[7]研究发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更新再生神经元与相关组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功能的恢复一般在发病后1~3个月,因此尽早实施康复训练,对形成新突触、增强脑可塑性、恢复脑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8]。此外,患肢的反复刺激与运动,能够提高脑皮质对活动的管理功能,促使肢体功能重建。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出血患者病情与生命体征稳定后48~72 h实施肢体康复训练[9~10]。本研究对4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应用了早期康复训练进行干预,疗效显著,干预后研究组FMA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物质生活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通过早期实施肢体按摩与主被动康复训练内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期康复训练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加快全身血液循环,为偏瘫侧提供充足的血供,预防肌肉、骨骼萎缩;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抑制或缓解生活自理功能退化;激活脑休眠突触,促进侧支循环神经轴突突触,重组脑半球代偿机制与功能,使脑残存功能得到修复。综上所述,早期康复训练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偏瘫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应鼓励患者不断坚持训练内容,并控制好活动幅度,以便达到理想的训练目的,尽早重返社会。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