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2019-12-10薛焕霞王媛媛王小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痉挛上肢盐酸

薛焕霞 王媛媛 王小峰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焦作454151)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主要临床表现为猝然昏扑、口眼歪斜等,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上肢痉挛为脑卒中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虽有研究证实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为康复过程必经阶段,但由于痉挛可导致康复缓慢,且持续的痉挛可引起患者肢体运动产生停滞,最终可能导致永久残疾[2]。故亟需寻找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研究证明,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引起的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疗效[3]。我院采用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1~69岁,平均(60.13±2.64) 岁;病程 24~68 d,平均(45.27±13.82)d。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3~67岁,平均(59.93±2.21)岁;病程 26~65 d,平均(44.39±14.0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2014》中脑卒中诊断标准[4];脑卒中导致上肢痉挛;对针灸治疗耐受;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合并精神疾病;治疗依从性差。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常规脑卒中上肢痉挛治疗,包括体征监测、控制血糖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巴氯芬片(国药准字H19980103)口服,5 mg/次,3次/d;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国药准字S10970037)肌肉注射,肘关节以下剂量50 U/cm3,肘关节以上剂量20 U/cm3,单次剂量不应超过55 U,1个月剂量不得超过200 U;针灸治疗,选穴百合、水沟、神庭、合谷、极泉、外关、太冲、曲池、手五里、足三里、天井,穴位消毒后进行针刺,上肢屈肌穴位采用提插泻法,伸肌穴位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1次/d。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扎尼定片(国药准字H20041750)口服治疗,2 mg/次,1~3次/d,剂量根据病情调整,单次用量不超过8 mg,1 d不可超过24 mg。两组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上肢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5]中评测上肢功能部分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主要内容包括上肢反射活动、伸屈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等,满分66分,分值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6],满分100分,得分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呈正相关。生存质量评分采用成人用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74(GQOL-74)[7]评估,包括上肢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心理状态4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得分与生存质量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分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50 50 2.993 6.454 0.004 0.000 tP治疗前 治疗4周后 t P 33.64±9.32 33.27±9.08 0.201 0.841 39.47±10.14 47.26±12.35 3.083 0.003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分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50 50 5.869 12.206 0.000 0.000 tP治疗前 治疗4周后 t P 26.16±9.28 25.96±9.12 0.109 0.914 38.47±11.57 49.63±10.24 5.107 0.000

2.3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上肢功能治疗前 治疗4周后心理状态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观察组精神状态治疗前 治疗4周后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4周后50 50 tP 39.04±5.37 39.43±5.93 0.345 0.731 43.46±6.02 54.37±3.62 10.982 0.000 44.31±4.85 43.79±4.49 0.556 0.579 47.61±3.35 55.26±3.02 11.993 0.000 46.39±3.38 46.22±3.47 0.248 0.805 50.13±2.07 58.37±2.72 17.046 0.000 47.28±3.48 48.27±3.57 1.404 0.163 52.71±3.04 59.06±3.71 9.361 0.000

3 讨论

上肢痉挛是脑卒中患者最主要的后遗症之一,对患者肢体具有严重损害性,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四肢关节活动受限,严重情况下会引起肌肉萎缩,极大影响康复进程,加重患者痛苦。因此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治疗上肢痉挛主要以抗痉挛药物为主,主要药物有盐酸替扎尼定、巴氯芬、A型肉毒毒素等。研究表明巴氯芬、A型肉毒毒素抗痉挛效果最佳,相较于巴氯芬、A型肉毒毒素,盐酸替扎尼定因具有较强镇静作用,具有一定风险性,临床应用并不广泛[8]。但有相关研究显示,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用于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效果。盐酸替扎尼定作为一种中枢骨骼肌松弛药,主要通过增强运动神经元的突触,从而降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还可通过降低脊髓兴奋性递质释放,最终达到抑制神经元兴奋的效果[9]。针灸治疗通过其独特手法可起到缓解肌肉张力、疏通经络的作用。此外,针灸还可通过手法刺激中枢γ运动神经元,改善上肢伸肌肌张力,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表明采用盐酸替扎尼定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疗效良好,可有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痉挛上肢盐酸
盐酸泄漏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