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多卡因联合加味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2019-12-10李蕊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比容泽泻利多卡因

李蕊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人民医院 中牟451450)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指人体对空间定位出现障碍所致运动幻觉及错觉情况,主要表现为在观察旋转物体的时候,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睁眼困难、血压波动及起床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疗疾病[1]。目前西医治疗眩晕症,多应用利多卡因这一局部麻醉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善眩晕症状,但单纯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2~3]。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理念的推广,本研究在应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的基础上,予以加味泽泻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3.6±2.4)岁;病程 1~6年,平均病程(3.2±0.6)年。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2.9±2.5)岁;病程 2~6年,平均病程(3.4±0.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尤其是视旋转物体的时候眩晕明显[4];(2)无研究用药治疗禁忌;(3)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肿瘤疾病、脑出血等原因所致眩晕;(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2%的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1020558)治疗:将100 mg利多卡因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加味泽泻汤加减治疗,组方:泽泻30 g,漂白术12 g,云苓12 g,炙桂枝 9 g,天麻 10 g,法半夏 10 g,代赭石 30 g,甘草6 g;气血虚弱者加黄芪20 g、党参15 g、何首乌15 g;瘀血及头痛者加桃仁15 g、当归12 g、川芎10 g;肾虚者加熟地黄20 g、女贞子15 g、山茱萸15 g、枸杞子15 g。加入500 ml水煎煮,1剂/d,早晚各温服1次,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均加强对患者用药情况的监测,禁止使用其他治疗药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1)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眩晕、恶心呕吐及视物旋转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治愈;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部分指标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无法独立行走,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2)治疗前后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3)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胸闷、气促、眩晕加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组别 n 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红细胞比容(%)治疗前 治疗后50 50 tP 6.46±0.87 6.42±0.85 0.233 0.817 5.03±0.71 5.63±0.76 4.079 0.000 53.36±6.28 53.14±6.21 0.176 0.861 42.56±4.87 48.86±5.26 6.215 0.000 4.71±0.56 4.73±0.52 0.185 0.854 2.56±0.35 3.28±0.43 9.183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发生1例胸闷、1例气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发生1例胸闷、1例气促及1例眩晕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经对症治疗后康复。

3 讨论

眩晕症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是机体空间定位障碍所致的位置性、运动性感觉障碍[5]。眩晕症根据病因的不同,分成真性与假性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真性眩晕多因前庭神经核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及局部水肿;假性眩晕多因其他系统性疾病所致贫血、尿毒症及内分泌障碍[6]。无论是真性与假性眩晕,均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

眩晕症西医常规主要应用利多卡因治疗[7]。利多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眩晕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单用其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8]。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理念的推广,泽泻汤被应用于眩晕症的治疗上[9]。古书《类聚方广义》记载:“支饮眩冒症,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居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褥,如回转而走,虽瞑目敛神,亦复然,非此方不能治。”泽泻汤中重用泽泻,起到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的作用;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功效;云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的功效;桂枝具有利尿镇静的功效;天麻具有息风止痉、祛风通络的功效;法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代赭石有平肝潜阳、凉血止血的功效;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联用共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显示,中药泽泻汤具有促进血流动力学的效果,如具有利尿及轻度降压作用,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代赭石具有促消化及升高白细胞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甘草可调和诸学。在对眩晕症的治疗上,将泽泻汤配合利多卡因一同用于眩晕症的治疗,可以发挥药物协同效果,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西医联合治疗眩晕症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利多卡因联合加味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症,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康复,且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比容泽泻利多卡因
泽泻到底“毒”不“毒”
UPLC-MS联用同时测定建泽泻中8种三萜类化学成分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长江流域春季设施栽培东方泽泻和川泽泻花薹的产量与品质
超声波在线表征MVQ/EVA复合材料的交联过程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泽泻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火药比容标准物质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