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牧区中职武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植

2019-12-05王迎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9期
关键词:牧区武术核心

王迎梅

[关    键   词]  牧区中职学生;武术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26-02

一、國际国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对人的培养方面,核心素养已成为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三大国际组织都基于“人的完整发展”提出了各自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要求,把核心素养定位为“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重视“全面的人”的发展。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发达国家,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将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作为焦点问题。

我国也在延续体育课程改革的轨迹中,不断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与体系的建构程序。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习教育领域要研究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探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标,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国际国内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总结体育课程改革经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和起点上,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学体育围绕这六大核心素养,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即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品德与精神、体育行为与健康、体育价值观及终身体育理念,它是新时代实现“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目标的重要抓手。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就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应广泛开展武术等优势项目,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与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都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武术伴随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应运而生,是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由起初的生产劳动、个人防御到军备武艺,再到武术的体育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

让武术走进牧区中职学校,既继承和传播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充分发挥了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培养高素质牧区中职生,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牧区中职学生2016—2018年体质分析

下面是西北民族大学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2016年—2018年学生体质监测综合评定等级人数比例统计表。

从以上三年我校学生体质监测综合评定统计表中看出,体质健康成绩不及格率偏高,学生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牧区中职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中职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更是刻不容缓的。

三、中职武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植

(一)在武术教学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

中华武术提倡“未曾学艺先试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赵钟晖在《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和发展》中指出,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中华武术从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伦理之道。武德以“尊师、守信、正直,谦和、仁爱”为内容,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是立德树人的思想要素,它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德三个层面。其中,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武德所包含的内容与新时代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亦成为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手段。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实行综合素质教育,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关注重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体质体能的锻炼,加之手机、网络游戏的影响,越发让学生远离了吃苦耐劳、锻炼意志的时机。武术是以全身运动为载体,以武术精神为内涵,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它赋予学生健康的体魄,勇敢坚韧的性格,阳光乐观的心态,让学生懂礼仪、会感恩。在牧区中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学生的武术能力,既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又能以武术文化丰富的内涵,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培植民族精神,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武术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要经过刻苦的锻炼,长时间的反复习练,在练习中感悟,感悟中收获。其中,武术训练中的“转向柔韧训练”有助于形成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意志,“武术难度训练”有助于培养其不畏艰险的勇气和胆魄。“武术教育竞赛”的成功与挫败经历有助于提高其“抗挫”能力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我们知道,在众多文艺及影视作品中,常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寒来暑往”等来刻画那些主要人物的成长环境,以突出他们在“三九”和“三伏”这样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极至温度里,都在坚持锻炼,其目的一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吃苦精神;其二反映了人物坚持不懈的品格;其三更是告诉人们一个人意志力的培养需要经长时间的磨炼才能形成。

(二)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健康行为的培植

我县中职生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农牧民家庭,多为中考高失利的孩子,亦有学习、行为、习惯较差转入的,且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大多精神面貌差、对立情绪严重、懒字当头,喜静不喜动、迷恋手机网络游戏。根据牧区中职学生体质监测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速度和力量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近视、肥胖等各种非健康因素也在日渐增加。对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青少年,正确合理的运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学习压力,也可以使身体得到充分发展。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健康行为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中华武术长期以来受武侠小说、武侠影视等文艺作品的影响,人们对武术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其表面,所以对其崇拜向往,但又敬而远之。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巨大宝库之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包含大量的强身健体的功法,技术动作简单朴实,健身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外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在内强调精神、气、力、功的传意,以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根据牧区学校中职学生心理、认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特点,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学习武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来提升牧区中职学生的精气神,以“术道融合,德艺兼修”来促进牧区中职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在中职武术教学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示范講解直观性教学,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结合动作攻防含义,强调动作规格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理论知识、套路、健身功法和防身技法,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培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之健康行为。

(三)在武术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缔结

中华武术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在历代武术家的不断提炼、创造和发展下,据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多达129个,且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根据其自身条件、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同的拳种和器械又有其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从自身涵养、运动意识、调整呼吸等方面阐述运动本质,注重内外兼修。“内”指人的心神意气,“外”指手、眼、身等形体,习练时强调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所以,对牧区中职生进行多样化的武术教育,既可以促进他们身体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又能极大地锻炼人的反应、力量及耐力等。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说,“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我们都知道,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当动作被遗忘之后,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痕迹才是教育价值的体现。那么,我们在牧区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育德、育体、育智的武术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武术教育,将终身体育的理念根植于他们头脑之中。我们知道,武术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一些套路动作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被遗忘,但它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礼法、审美情趣等都将根植于学生的一生。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武术从健身、技击、观赏、教育、经济方面凸显着它的价值,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植中发挥其独到的魅力。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牧区武术核心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