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新闻报道中的Vlog叙事研究

2019-12-05郝玉佩

新闻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两会叙事

【内容提要】作为记录日常生活片段的Vlog在2019年登上了两会的舞台,以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网、安徽广电、江苏广电为主的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纷纷采用Vlog形式对2019 年全国两会进行报道,作为两会全媒体报道的一部分,Vlog报道表现亮眼。本文将以两会Vlog报道为例,从叙事方式、叙事策略两个部分对重大事件中的Vlog报道进行叙事研究。

【关键词】两会  Vlog  叙事

一、概况

Vlog,全称“Video blog”,是用来记录日常琐碎生活的个人视频博客,拍摄Vlog的人被称为Vlogger。2012年,Vlog最早在YouTube上传播开来。在国外,经过六七年的发展,Vlog已经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作为西方的舶來品,Vlog最初流行于留学生圈子,渐渐在微博、B站中传开。2018年,Vlog在中国迅速发展,腾讯、微博等平台也开始加大力度推广Vlog。2019年,Vlog被搬上了两会的舞台,作为除了数字技术VR、AR、5G、人工智能等两会全媒体报道中一部分,Vlog两会报道表现不俗。在新浪微博上,关于两会Vlog的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参与发言的微博2.6万条。

2019年3月,习近平在《求是》杂志上表达了对全媒体时代和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视。研究Vlog新闻报道,有助于Vlog新闻报道的不断完善,为推进媒介融合助力。在知网中以“Vlog”为关键字检索发现,目前对Vlo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Vlog的简介及发展前景、传播模式上,其中对Vlog新闻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报道特点及应用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对Vlog的叙事研究。Vlog作为一种影像新闻文本,对其进行叙事分析是可行的。以下,本文将以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对2019 年全国两会的Vlog报道为例,从叙事方式、叙事策略两个部分来开展对重大事件报道中的Vlog叙事研究。

二、叙事方式

(一)叙事者:具有“自我意识”的记者

为了将叙事事件展开,叙事文本需要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将事件中的元素串联起来并推动情节的发展,叙事者可以是文本作者、事件中人物,也可以是不参与事件的局外人。而叙事者又分为两类:“自然”的叙事者和“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具有自我意识”的叙事者常常出面说明自己在叙述。在两会Vlog中,叙事者基本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作为Vlogger的记者。

比如人民网制作的《两会VLOG 丨人民大会堂外的“短跑比赛”》中,视频报道的拍摄者和记者身份合二为一,记者在Vlog开头的部分介绍自己、所在现场情况并告知观众Vlog的拍摄主题。在中国网制作的Vlog《不一样的“开箱”!代表进京带了啥?》里,记者作为Vlog的叙事者,引入了被采访者以及采访话题。观众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记者的见闻和感受被直接传递给了观众,这使得观众很容易被带入到事件中。

(二)叙事视角:限知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中提到,叙事视角即叙事者或故事中的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①。按照热奈特的叙事视角理论划分,叙事视角一般可分为零聚焦叙事(全知视角)、内聚焦叙事(限知视角)和外聚焦叙事(纯客观视角)三种类型。在很多叙事文中,三种视角会交叉、转换为“复合视角”。

相较于洞悉一切的全知视角,纯客观的外聚焦视角,在“两会Vlog”报道中,基本采用以记者为出发点来观察周围事物的限知视角。以记者的视角来看事情的经过,凭借其获知的情况为读者解释信息以及通过记者的视角来观察其他人或物。跟随着Vlogger记者,镜头时而拍摄自己,时而转向被采访者、采访环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真实地还原事件原貌,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带动读者情绪。比如《中国日报》推送的《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中,记者小彭以个人化色彩浓重的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讲述她的两会报道体验,给观众以“她在对我说话”“我可以回应”的想法。在《两会Vlog|寻找夜归人》系列作品中,叙事者从自我出发,介绍自己在两会中的工作。第一人称“我”的镜头视角,使观众能够产生在场感,方便受众更好地“进入”两会报到现场,比如感受两会人山人海的排队现场、紧张的提问现场,从而引起受众的情绪波动,提升观看专注度。

(三)叙事时空结构

在叙事文本中,只有将特定的新闻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构成新闻框架的基础,才能完整地呈现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米克巴尔在《叙述学》一文中提出,在一定的时间里,事件以某种秩序出现②。而叙事的空间结构主要通过镜头的景别、视点和运动来进行表现。在关于两会Vlog的报道中,基本采用时间顺序式的方式来开展叙述。在陕西传媒网推出的女主播忙忙忙的一天Vlog里,拍摄时间为女记者早上起床到凌晨2点睡觉,浓缩在短短的2分49秒的时间里,镜头不断切换场景来讲述两会期间女主播写稿、访谈、外采、拍视频、剪片子等工作与坚守。在Vlog《两会夜归人》系列作品中,视频记录了众多两会工作者的一天,通过叙事者的自我讲述、明显的蒙太奇剪辑,以时间为节点,将一天中的几个片段拼接,进行时空转换。如环球网发布的《在新闻背后,两会记者的一天这样过》,通过叙述者自述时间,或者明显的时间字幕来切换场景。

三、叙事策略

(一)数字技术的应用

在媒体融合中,新技术的使用几乎贯穿着每一个环节。在一些两会Vlog报道中,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使Vlog突破了简单的视频拍摄,Vlog视频的观赏性大大增强。例如,央视网推出《VR Vlog丨一分钟速览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中,通过VR全景技术,记者将两会现场的场景快速展现给观众。人民网官方微博推出的《我的上会Vlog》话题,充分运用了VR全景技术、直播技术和短视频等各种新兴技术和平台,以此记录记者每一天的所见所闻,而延时摄影技术也让视频变得更生动起来。

(二)叙事语言表达:人格化、趣味性与亲切感

陕西传媒网推出的“女主播忙忙忙”视频博客中,从女主播起床洗漱、化妆开始记录,《中国日报》推送的“两会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第一集中,记者小彭以“穿什么”为切入点,引出报道主题,这种表现方式打破了以往“前台表演式”的报道,转以展现个人的生活作息、采访历程等报道内容之前的“后臺”,相较于记者作为第三方的客观报道,日常化叙事方式既传递了新闻事实,又体现了贴近性、生活化特征,揭秘了台前幕后的两会采访工作。“两会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第一集中,动画般的剪辑切换场景、第四集中Vlog标题为“如何拍出好视频?是时候供出小姐姐背后的那些人了”,叙事语言的趣味化拉近了两会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时政类严肃的新闻报道,以轻松愉悦的口吻来报道,减少了权威带来的压迫性。Vlogger在拍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自我的表达与体验,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与共鸣,这与媒体的社交性相符合。

四、结语

通过对2019年两会Vlog报道的叙事研究,可以了解到Vlog在重大新闻报道中以记者为叙事者的限知视角,根据时间顺序来开展叙述,并且在叙事策略上,Vlog采用新技术比如VR提升报道的观赏性,而人格化、趣味话的报道方式也让严肃报道具有亲切感。在融合转型深层次发展的当下,用 Vlog 报道全国两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这种报道方式的拓展和内容创新有待提高,Vlog新闻报道需要更近一步地探索其合适的使用范围,以谋求更好地利用 Vlog开展报道,推进全媒体报道。

注释:

①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②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参考文献:

[1]郝丽婷.Vlog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点及作用——以2019年#两会Vlog#为例[J/OL].新媒体研究,2019(08):19-20+29.

[2]陈昊冰.Vlog火了——2019年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的创新与反思[J].传媒论坛,2019,2(10):26+30.

[3]刘梦宇.“沉浸式新闻”再发力:升级技术 创新方式——基于全国两会报道的观察[J].传媒论坛,2019,2(10):125.

[4]李蕴灵.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Vlog传播[J].新媒体研究,2019,5(07):12-14+20.

[5]田龙过,陈中玥.基于“两会”报道 看Vlog的运用与发展[J].传媒,2019(09):50-52.

作者简介:郝玉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两会叙事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