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时代,传统媒体应成为优质内容供给者

2019-12-05陈国权

新闻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渠道竞争

陈国权

4G改变通讯,5G改变社会。在4G时代遭遇巨大冲击的传统媒体,对于5G的媒体应对,心存畏惧。

从本质上说,传统媒体在应对4G冲击上,刻意强化技术,试图取长补短,在战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战略思维是彻底失败的。人工智能、无人机、中央厨房、全媒体平台、全媒体记者等,都只是在新闻内容生产的效率,新闻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有所提升;这样的着力方向无助于新闻内容对于用户的常态吸引力。先进的采编技术可以保证总编辑能够通过“中央厨房”的大屏知道并监督每一位记者的工作位置,却不能够增加记者的创造力与新闻作品的吸引力。甚至有时候沦为“炫耀锄头,而忘记了种地”这样的窘境。

在技术优先的转型战略推动下,传统媒体尝试了两微一抖一端,特别是在新闻客户端等自己能够掌控平台上的努力基本上是看不到效率的。反倒是在微信、抖音等其他人的平台上唱戏获得了传播力的大幅提升以及一定的营收能力。

传统媒体并不适合做一个自己能够掌控的平台,现在的内容平台已经稳稳地掌握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寡头手中,赢家通吃效应与“洼地效应”的影响下,传统媒体所运作的APP平台基本上没有在这片红海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更适合的是为其他成熟平台提供优质内容,当然,是在版权保护越来越完备的前提下。

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新闻生产与渠道分发是合一的,报社不仅生产新闻内容,也生产新闻纸,用发行渠道分发出去,这种模式的思维惯性让报业在面临4G的时候还在沿用渠道分发的角色,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5G时代将会导致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两者的分离,这将成为一个趋势。而且新闻分发渠道的固化已越发明显,微信、头条之类的大的内容分发平台已经成为分化领域的垄断者,很难撼动。

电视台作为电视节目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在4G时代所遭遇的竞争,与其说是渠道的竞争,还不如说是节目内容的竞争。电视败绩呈现出两条线路,一是传统电视台所生产的节目内容遭遇短视频、小视频直播的冲击;二是有线电视等终端渠道遭遇从土豆、优酷、到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平台的竞争,败下阵来。但这两条线路的败绩归根结底还是内容竞争的失利。

5G时代将会加速媒介生产的社会化大分工,每一个不同的媒体单位成为媒介生产价值链条的一个环节,内容生产可以根据生产、传播、变现等不同环节,进行重新划分,如内容原创、二次加工、内容运营、内容风控、内容聚合、内容分发等。适应这种社会化大分工的趋势,传统媒体应该成为优质内容的供给者。

5G时代,手机不再是唯一终端,身边能够接触到的界面都可能成为新的终端,各种设备都可以作為互联网接口,融入虚拟世界之中。可能《三体》中描绘的那一场景终将到来:一切平面光滑的地方皆可成为信息入口,随手一点就是一个新世界。而在这样一个渠道无限丰富的媒介世界中,优质内容成为稀缺将是必然趋势。渠道越是多元,优质内容就越稀缺。这是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所在,也是传统媒体在5G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快报在近年的转型中,强调以产品思维通过内容撬动新业态的发展。全媒体报道多次受到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的表扬;经营上,在连续两年亏损后,2017年实现了扭亏为盈,2018年报社实现利润又比2017年增加了20%;中宣部专门就现代快报的一系列现象级作品推出《新闻阅评》,认为“现代快报在媒体深度融合之路上已经初现成效。”

为适应内容生产商的角色,媒体必须在机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需要改革体制架构,扁平化运作,报社整体转型为生产机构;需要改革考核方案,新媒体产品考核占较大权重;努力向创意营销供应商转型;还应让技术人才挑大梁,不仅服务自身产品生产,还服务外包;在把版权当成资产运营,切实保护内容生产者利益的基础上,“借船出海”,借其他优质平台分发自己的优质内容。

(作者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渠道竞争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感谢竞争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渠道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