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
——以河南省鹿邑县柏木村为例

2019-11-26陈珍珠

广西农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柏木乡镇企业劳动力

陈珍珠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1 柏木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本人调查了柏木村420户家庭的劳动力转移情况。柏木村是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共分为6个小组,全村420户家庭,共计2358人。占地面积为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854亩,人均耕地0.8亩。由于多数已婚年轻人独立成户,调查对象为农村劳动力人口,以年轻家庭为主,柏木村“老年户”(与子女分居)共94户,年轻人家庭共324户,其中常年打工家庭294户,这些家庭一般有2人及2人以上人数常年外出打工,但未在其工作的城市定居。经村干部统计,柏木村常年外出打工人数为780人。村里多数家庭常年外出打工,受访者打工时间在5年以上者达78%。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2.1 转移原因分析

根据调研统计,选择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在家种地收入太低,选择这一原因的达到66%,选择去外面长见识,施展抱负的占5.5%,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一部分多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时间短,而由于家里人多地少而外出打工的达28.5%。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们早已改变靠地生存的思维,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大城市又无法立足扎根,所以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在外挣钱,回家消费。农村种地的低收入是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另一原因就是为了谋求更高的收入。根据调研统计,受访者中打工的年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仅占4%,调研中又进一步询问了原因,这部分人年轻女性居多,不是常年在外务工,部分时间在家里照顾已经上学的孩子。而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达到77.5%,而据了解,农民依靠种地一亩地也不过净收入千元左右,据前文所述,柏木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一个四口之家一年靠种地年收入难以过万。在柏木村又无乡镇企业,村民除了种地难以有其他额外收入。由此看来,谋求高收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驱动力。

2.2 就业区域分析

从就业区域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表现为跨省流动。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整理统计,84.5%的外出打工人员都是到省外去打工,在市内的占11%,而市外省内的人数最少,仅占4.5%,由此可见,村民打工多数集中在省外地区,跨省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趋势。通过与村民的聊天交流中还发现,在市内的多数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部分人多为较高学历,在农村有宅基地和耕地,县城买有房产。但多数于外省打工的村民由于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落户成本高,皆奔波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其工作的城市租房生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甚至过年都无法回农村老家。

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毫无疑问,从生活条件的各个方面来说,农村的生活水平与城市都相差很远。传统的农村以耕种为主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农民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之一,无非就是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环境。根据对村民的访谈了解,多数受访者打工的主要地点为南京、上海,其次为郑州、山西、广州等地区。由于自身学历水平不高,所学及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他们来说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发达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且离农村老家距离太远,所以多去距离河南省较近的周边较发达地区务工。但由此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总体上还是倾向于到发达程度较高的地区谋求生活。

2.3 就业类型分析

从就业类型来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的还是第二产业,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差别,从事服务业的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小,尽管有部分剩余劳动力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服务业,但多数是餐饮服务行业,从事的依旧是洗碗工之类的重体力的劳动。但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更新,新一代的年轻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已经真正从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逐步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变。甚至一小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开始选择教育、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与村民的交谈发现,占少数的其他行业中,有些在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或者在本县城从事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总体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是以外出务工这一途径,而且多是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时间推移,新生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变。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不足

一是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柏木村隶属于玄武镇,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便是乡镇企业。目前,玄武镇的四级企业总数861个,据了解,玄武镇曾经的皮革制造业较为发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些企业缺乏建设资金、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集聚效应差等原因,发展过程中多数小企业没落。另一方面,人才素质相对较低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的欠缺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因此导致了发展后劲不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村的就业不足,村民外出务工。

二是农村工业化发展缓慢。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柏木村及其周边几个村庄都没有乡镇企业,仅仅有几个砖瓦厂,且由于工资水平极低,几乎没有青壮年在砖瓦厂工作,仅能吸纳少数留守的中年妇女。由此看来,农业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工业化的速度,农村工业发展所需的物资供给有所欠缺,加之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普及相对缓慢,农村工业化发展速度较慢,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更是少之又少。

3.2 农民思想传统守旧,人力资本素质低

劳动力综合素质低,就业门路狭窄。根据调研发现,柏木村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综合素质不高,调研者受教育水平情况:小学及小学以下水平的占44%,初中水平的占33%,高中水平的占5%,本科及以上水平的占2%。由此可以看出,柏木村剩余劳动力水平绝大多数处于初中水平以下,本科及以上水平的人数少之又少。根据与村民的交流发现,柏木村与周边村庄相比,规模较大,且村庄内设有公立小学,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周边村庄来说处于中上水平,而提及不愿意上学的原因多数村民表示,上学是项长期投资,父母无力供应或者本身不愿意读书。初中学历在一线工作,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

观念传统落后,就业选择被动。根据调研统计,外出打工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有:通过自己盲目找工作的占27%,亲友、熟人介绍的占56.5%,中介机构或者相关组织介绍的占10.5%,而剩下的6%则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受城市化的影响,村民观念进步更新,但经过走访发现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受生活环境、传统风俗、家庭习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落后且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农村信息相对于城市本就闭塞,再加之求职者获取信息的自身觉悟和意识不高,使之对农业或者亲朋好友的从业行业之外的其他就业渠道不了解,甚至出现排斥和抵抗的现象,使得多数劳动力就业选择出现被动局面。

3.3 社会保障不完善,就业政策扶持力度小

根据调研统计,受访者在外出打工时遇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用工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有14%人,没有养老、医疗等保险的有49%人,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差的有10%人,强制加班的有11%人,被克扣或者拖欠工资的有16%。由此看来,柏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时享受的社会保障并不完全。

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之一。城市的生活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明显优于农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能够到城市工作,但却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水平,从事高强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却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与其说是劳动力的转移,不如说是被迫背井离乡。另一方面,就业政策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虽然逐渐出台一些政策来解决这些不平等现象,比如租购同权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权益方面还远远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依旧面临着生存压力。

4 相关建议

4.1 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城乡对接

从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来说,城乡就业政策呈现割裂状态,农民进城务工不是长久之计,最终的归宿还是要实现就地转移。因此,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对于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柏木村这种有着乡镇企业依托的村落来说,把没落的乡镇企业搞活,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方向,在带动发展乡镇经济的同时,够吸纳更多村落的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国家正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经验、有想法、有魄力的农民工的创业行为,树立成功的创业典型,表彰先进创业模范,通过一部分人创业带动周边创业,形成创业联动效应也能够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的有效对接。

4.2 加强技能教育,提高人力资本

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不仅仅是由于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客观的社会原因,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多数农民对于教育不够重视,“读书无用论”在部分村民心中仍根深蒂固,难以转变。对于 教育缺乏投资观念,不愿意供应孩子读书,或者孩子从小便被灌输了这种思想,自身不愿意读书,而选择外出务工来挣钱。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要首先从思想上转变其传统观念,提高劳动力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农民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其适应高层次社会的本领,才能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

4.3 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权益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保障项目较少、覆盖范围小、保障标准低等,体系实施落实不到实处,农民享受不到实质性的优惠。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紧跟思想指引,又要出台具体政策,因地制宜,将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问题。针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扶植,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心剂”;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减少农民工创业阻力;针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落实到实处,使农民思想上得到转变,避免局限于眼前的境况而止步不前等。

猜你喜欢

柏木乡镇企业劳动力
互联网背景下乡镇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研究
新时代乡镇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画中话:人鹭百年情
乡镇企业
“牵手”的力量
“牵手”的力量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