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富硒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2019-11-26李世泽刘永贤欧爽翔

广西农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广西农产品科技

李世泽 刘永贤 欧爽翔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南宁 530012;2.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南宁 530007)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西富硒农业起步较晚,自2012年12月提出打造“中国富硒农业之都”之后,富硒农业发展迅猛,实现了赶超式发展。2018年建立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165个(片),生产面积1.82万hm2,产量18.2万t,富硒农业总产值达29.4亿元,成效较为突出。但与湖北、山东、江西等省抢占富硒农业制高点的势头相比,广西硒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富硒农业规模小、科技研发滞后、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产品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下,巨大的硒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快广西硒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富硒农产品科技贡献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做优富硒农业,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1 广西富硒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

推动富硒农产品开发,关键在科技创新。经过近几年持续发展和创新成果积累,广西富硒农业科技创新具备了良好基础和条件。

1.1 硒资源十分丰富

自2013年起,广西地矿部门对自治区内23个县(市、区)开展1∶5万尺度农业地质调查,截至2017年底,共发现富硒土壤面积294.53万hm2,占调查面积的72.2%,为目前全国最大面积连片富硒土壤区域[1]。通过对广西区内8市65个乡镇开展富硒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点采样及系统研究,形成了广西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初图,基本明确了广西土壤资源的分布特征,为全面规划产业发展、指导开发富硒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刚起步时,广西富硒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投入较少,项目经费多的也就50万元,少的仅15万元。2015年起,广西将富硒农业纳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10+3”提升行动范围,并成立了富硒农产品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意见》《广西富硒农业提升行动方案(2015-2020年)》等文件,为广西富硒农业发展作了顶层设计,逐步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2017年底启动了全国首个省级富硒创新启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富硒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政府出资35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05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杠杆作用。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为富硒农产品开发奠定了资金基础。

1.3 科研平台逐步搭建成型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广西区内外多方资源的支持下,已初步搭建形成了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中国(南方)富硒功能农业研究中心、广西富硒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滨海富硒功能农业研究院、广西富硒功能农业应用研究中心、广西植物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循环产业研究中心、广西富硒特色作物实验站专家组等多个富硒领域创新平台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2]。

1.4 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广西富硒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一批丰硕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富硒阻镉技术研究率先在水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缓解了硒与重金属伴生的矛盾;开发“聚福硒”“叶香香”“果甜甜”“根美美”等系列富硒功能性有机肥,研制出富硒高钙高硅生物有机肥;攻克了土壤硒素活化技术和系列农作物标准化定量富硒技术瓶颈[3],实现了水稻、茶叶、薯类、花生、玉米、火龙果、香蕉、百香果、芒果、罗汉果等系列粮食和果蔬作物定量标准化富硒,并建立一批相应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与园区。广西富硒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仅一年多,项目相关论文发表27篇,其中SCI 5篇,核心期刊15篇;申请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富硒甘薯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6项,目前颁布1项;申请专利33件,目前授权2件;建立富硒科学试验示范基地核心面积3166.67hm2,辐射面积达4.12万hm2;建立系列富硒农产品中试生产线、加工生产线。

2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广西富硒农业发展

虽然广西大力发展富硒农业,注重富硒农业科技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成为制约广西富硒农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

2.1 科研水平仍然较低

广西富硒农业起步相对较晚,虽然近几年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科技基础薄弱,基础研究能力不足,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高精尖技术、新工艺研究不够,科技研发水平落后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一些核心问题、关键技术,如富硒土壤资源等级划分标准、富硒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评价标准、特色富硒农产品开发技术、富硒农产品标注化安全生产技术、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规范、富硒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制约着富硒农产品开发。同时,硒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属于空白,硒对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待探索。相比而言,湖北省在富硒功能食品研发、富硒食品新原料开发、生物有机硒、无机硒形态分析及检测方法研究、富硒特色作物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成立了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启动了硒与人体健康相关研究。

2.2 富硒农产品标准不够完善

一是目前出台的广西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要求》只对农产品中的硒总量做了要求,没有对硒的形态、有机硒所占比例进行限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现今全国富硒农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外援喷洒硒肥进行种植,天然富硒农产品短缺,而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至今还未制定天然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标准,也缺一些富硒农产品分级认定标准。三是国家还未制定统一的富硒农产品分类要求标准,各省的地方标准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监管部门无权威的标准做依据,监管职能作用发挥欠佳,导致产品鱼龙混杂、市场混乱。

2.3 创新平台有待提档升级

农业农村部在陕西安康建设了“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在湖北恩施建设了“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和“国家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但是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富硒优质资源区,又是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尽管已经建有了“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广西富硒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但是缺少国家级的富硒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支撑服务。

2.4 科技人才严重短缺

广西现有从事富硒农产品科技研发人才数量严重不足,顶级专家、学科带头人等高级人才更是匮乏,导致科技研发落后,产品开发滞后。且存在引人机制缺乏活力、激励政策研究不够、引进易留住难等问题。广西富硒农业研究中心作为广西硒研究的龙头科研单位,该中心专门做硒研究的仅有12人,其中3人为外聘,且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少。而湖北恩施州农科院组建了30多人的团队专门做硒研究,围绕硒进行科研攻关、制定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服务等[4]。

2.5 企业发展不足,创新能力弱

广西参与富硒开发的企业为242家,其中龙头企业仅6家,市级23家[5],企业总量少,龙头企业极其匮乏。企业科技研发意识不强,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弱,缺少核心技术,富硒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缺乏高科技、深加工的富硒功能产品,制约了富硒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而湖北省截至2017年上半年,富硒产业企业达1595家,仅恩施州就有规上企业151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7]。该省开发的硒蛋白、“硒旺人生”压片糖果、富硒马铃薯鲜薯、“硒多宝”藤茶液态饮料,富硒冷水鱼等一系列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6],2017年,富硒产业产值超过了600亿元。

3 加快广西富硒农业科技创新的建议

3.1 加强科技研发力度

深入组织实施广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重大专项“富硒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示范”等科技研发课题,加快科技攻关。同时,建议广西启动科学富硒与补硒科技创新战略工程,常态化开展富硒农产品科技研究,并将富硒科技创新工程纳入到每年的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以持续的项目、经费投入做保障,加强富硒产业开发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制约富硒农产品开发的技术瓶颈,切实利用科技创新为富硒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3.2 健全富硒标准体系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建议广西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建立“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研制颁布“富硒农产品”国家标准,并指导相关组织开展国家级富硒功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及富硒功能农业产品认证等产业服务。率先在全国开展根据不同富硒功能产品的产地环境及生产方式的不同,研制颁布“天然富硒农产品”“绿色富硒农产品”“有机富硒农产品”等不同等级的富硒农产品标准研制工作,并在广西进行富硒农产品分级认证与管理先行先试。同时,建议广西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相关监管方案,加强对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认定与市场监管、区域公用富硒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运营监管,确保广西成为全国富硒农产品市场有序、健康、科学发展的典范。

3.3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7]。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提出要在科技领域要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精神,建议广西向国家农业农村部申请在广西设建“富硒土壤资源安全利用与硒养人体健康重点实验室”,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相关研究。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在广西南宁设立“中国东盟富硒功能农业创新战略联盟”,打好富硒东盟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国南方富硒功能农业科学发展。同时,建议借鉴苏州产业研究院的经验,鼓励科研院所联合高等院校、重点企业等,以“民办官助”的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创建具有独立法人的广西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打造新型科技创新载体。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交流合作

人才是科技之基、创新之本。引进高级富硒专业科技人才,在资金、项目、政策上给予倾斜,发挥好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区内学生报考高等院校富硒产业开发相关专业,储备好人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富硒农产品开发创新人才,孕育新生攻坚力量;引导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富硒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开发新技术、形成新成果,加速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大学、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邀请著名硒研究专家到广西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给予指导与帮助;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技术、核心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提高研究水平。

3.5 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促进成果转化

市场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此推动富硒农业发展,要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科技攻关,集中力量着力攻克技术瓶颈,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系列富硒加工产品,如富硒含片、富硒功能饮料、富硒多糖冲剂、富硒蛋白粉等,使富硒产品由低层次、单一化、原材料经销向高层次、多品种、精深加工品转变,提高富硒产品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并举,建议广西农业农村厅启动富硒技术协同推广重大专项,以科技服务促进成果转化,把较为成熟的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促进富硒农业发展。

猜你喜欢

广西农产品科技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广西贵港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广西戏曲》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