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结合分析

2019-11-25曾秋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19年2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训练师资

曾秋红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现阶段,社会中的竞技体育赛事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也招收了许多的体育生,这些体育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如果想要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就必须将徐晓体育训练与经济体育训练相结合,以此促进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学习,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迈向新的辉煌[2]。

一、学校体育训练中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教学受到其不良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和家长都对体育课程不重视,感觉体育是一项无用的学科,甚至在许多学校中,体育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的教师占用,体育课程出现名存实亡的现状。同时,在许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学习体育是“邪门歪道”,是学习不好,没有出路的学生才会去选择的学习项目。而成绩好的学生去学习体育,家长又怕学生在体育项目上身体受到损害,并影响学生的主科学习成绩。因此,在学生方面,学生有效地进行体育训练,有的学生逐渐丧失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而有的学生即使想学也受到诸多的限制。

同时,体育训练的老师,通常毕业于体育院校,其在文化程度和专业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专业性,但是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传达不足,导致学生很难在体育训练实践中感受到体育的精神,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二、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结合可行性分析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都有各自的特点,学校体育训练可以更多地对学生实施体育基础方面的练习,如果想要寻求更大突破,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竞技方面的训练,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如果想要吸收更多知识,不仅需要学习课本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延伸性的学习,以此达到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此,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结合十分必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还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特长[3]。

三、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结合的方法

(一)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支持

现阶段,我国对于体育训练还不够重视,导致体育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政府与学校如果给予大力的支持,可以很好地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如果想要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更好地相结合,需要许多资金,才能促进师资力量的增加和相关设备、器材的更新,并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

(二)增加体育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时,一般就是带领学生跑步或者做操,教学内容十分单调,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十分容易失去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逐渐对体育课程失去热情。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并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竞技体育的理念带给学生,并通过竞技体育的有关项目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促进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的融合,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科学、丰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进行课余竞技训练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体育竞技比赛,并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最大限度地结合学生的爱好设置竞技体育比赛的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并促使学生在体育项目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为竞技体育选拔更多的人才。

(四)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想要将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进行更好的结合,必须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具有专业体育水平与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以此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体育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将所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为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并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该积极将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进步。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训练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的有效结合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