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白一一不着点墨,尽显风流

2019-11-22李晓云

关键词:凡卡小鸡人教版

李晓云

写文章就像绘画,讲究留白,所谓留白。就是在行文时不把话说尽、说透,有意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这样“不着点墨”,却“尽显风流”。我们来看看刘凤飞同学写的《小鸡和竿影》:

小鸡看见竿影横在地面,以为是条虫子在晒太阳,飞快地跑过去,用尖尖的小嘴巴啄着竿影,可是它怎么也不能把“小蟲”啄进嘴里。

一群小鸡看见了,叽叽喳喳嘲笑它。这只小鸡受到同伴的嘲笑,羞愧地低下了头。

以后它看见什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小鸡因不敢提虫子,结果饿死了。

短文写的是一只小鸡因害怕同伴嘲笑,不敢捉虫子,结果被饿死的故事。故事精短,却耐人寻味。小鸡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竿影的?它是怎样啄的,为什么没能把“虫子”啄进嘴巴里?一群小鸡是怎样看到小鸡啄竿影的,说了些什么嘲笑的话,说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小鸡听了心里是怎样想的,它为什么感到羞愧?这些文中没有写,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想象。这样的留白起到了以少胜多,以一抵万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像小鸡一样,害怕嘲笑,一旦遭到讽刺打击,就畏缩不前,本来能做好的事情,结果放弃了。

留白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哪里“留”,哪里“白”,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和中心决定。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我们能够洞察人的内心世界。好的题目简约而不冗长,新颖而不俗套,生动而不呆板。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人教版五年级上)这个题目很有特色。“童年”揭示了课文的主旨, “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基调,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三个词语看似互不相干,意思却紧密相连,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画面,营造出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若不仔细阅读、体会,是体会不到这层关系的。

详略。主次、详略是文章结构的重要方面,确定详略要视文章的材料和中心而定。一般说来,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略写,甚至不写,这就是“留白”。一些同学的作文平铺直叙、废话连篇,重要内容、关键地方写得不深不透,就是没有掌握好详写、略写和不写的关系。请看李林松同学写的《偷吃“禁果”》(节选):

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简便运算题:999×76-?让大家练习。她特别“照顾”我,“请”我到黑板上算。我颤颤巍巍地走到讲台上,拿着粉笔,面对这道“奥数”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想了半天,怎么也想不出来。数学老师说:“怎么,不吃果冻了?”我吃了一惊,老师怎么知道我吃果冻了?我一脸茫然。

下课后,数学老师把我“请”到办公室,给我进行了“十全大补”,从脑到心。“补”够了,她才“放心”地让我回教室。

短文详写了“我”被老师“请”上讲台做题的尴尬情形,略写了老师对“我”的批评教育。至于老师是怎么知道“我”吃果冻,又是怎样对“我”进行批评教育的,说了些什么做了什么, “我”听了有什么反应,心灵受到什么触动,等等,都没有写。这一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结尾。结尾是文章意思的结束,而不是思绪的终结,有的文尾戛然而止,却余音缭绕;有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比如,《半截蜡烛》(人教版五年级下),杰奎琳为了保护藏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和一家人的生命,机敏地拿走了被德军点燃,已经快烧出藏有重要情报的半截蜡烛。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向“各位先生”道“晚安”,向妈妈道“晚安”。“在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文章至此结束,事情的结果不得而知。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发人深思。

再如,《凡卡》(人教版六年级下)的结尾:

凡卡把那封写给乡下爷爷的信塞进了邮筒,然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他在梦中看见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作者以梦境做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回味余地: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如果能收到,凡卡能摆脱悲惨的命运吗?如果收不到,凡卡的命运又会怎样?这样的留白远比直接写爷爷根本无法收到凡卡的信要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两处省略号的用法,也别具一格。它省去了对凡卡悲惨身世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使凡卡的命运更加让人同情。

情节。情节是构成文章基本要素之一,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情的发展、人物活动和生活场景。一篇文章怎样安排情节,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说来,有倒叙式、顺叙式,悬念式、对比式等。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看文章内容和中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级下)就是采用倒叙的方式安排故事情节的。开头写“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几个情节。每个情节的安排都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其中“被捕时”“法庭上”这两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其他内容写得比较简略。至于“父亲”是怎样英勇就义的,文章没写,为什么不写?这是由文章中心决定的。课文主要表现李大钊烈士坚持为党工作,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高尚品格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而“英勇就义”不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所以,作者隐去不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情节留白的方法有:

设置悬念。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安排情节时,先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而把故事的原因或结果有意藏起来,然后在文章的末尾,笔锋陡转,谜底揭开,真相大白,让人在恍然大悟中领会文章的题旨和要义。《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等课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以《草船借箭》为例,诸葛亮明知10天内造不出10万只箭,可偏偏立下军令状, “只要3天”。为什么“只要3天”?难道他不知道周瑜要置他于死地吗?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为什么私自向鲁肃借20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人员、武器装备,并叮嘱鲁肃不能向周瑜泄密?3天过去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四更时分,诸葛亮才吩咐军士开船直逼曹营水寨,擂鼓呐喊,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这些问题悬念迭出,高潮迭起,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谜底一个一个地揭开。最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至此,文章结束,水到渠成,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借助标点。标点符号是作文传情达意的工具,一些善于作文的同学常常借助标点符号拟题。比如,上面提到的《偷吃“禁果”》,禁果加双引号,喻指果冻。这样的题目很有吸引力,读者不禁要问,什么是“禁果”,谁偷吃了“禁果”,是怎样发现的,结果怎么样?类似的还有朱芳吟同学写的《李白“沉舟”,怎能“不急”》,小作者借助标点,引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李白驾驶的船怎么“沉”下去了呢,中间遇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没有人去救呢,救的人为什么慢慢腾腾,一点不着急?直到读了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明在默写古诗时,把“乘舟”写成“沉舟”,把“不及”写成“不急”,一字之差,酿成了笑话。引号带来的疑问,留下的空白,发人深省。

省略号是特殊的标点符号,它像一条没有尽头的路,直抵人的心底,启发人去探究,去思考。比如,《唯一的聽众》(人教版六年级上)结尾:

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 “我”为什么只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为什么老人是“唯一的听众”?这一留白隐藏着作者复杂的心情和感受。在“我”失去自信的时候,老人的鼓励让“我”找回了自信。“我”的琴艺得到了提升,后来“我”明白了真相,对老人的鼓励与善意的谎言无限感激。所以,“我”时常想起那位老人,因为没有老人的鼓励与善意的谎言,就不会有“我”的成就,老人在“我”心日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对老人的感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层意思课文没有说,也不必说,留给读者去思考,所以文章用省略号表示。

虚实相生。实,就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比如,高山、流水、房屋等;虚,就是在叙述、描写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由此展开的联想、想象、思考等。两者结合,就能让有形空间无限放大。比如,美源老师写的《邂逅黄山村》,前文用大段的篇幅描写眼前的景象,展现黄山村乡村建设的美好面貌,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走在回家路上,我想,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美丽幸福的蓝图已经绘就。黄山村像许许多多乡村一样,正沐着改革的春风,乘着新时代的列车,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黄山村的变化,是千千万万个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40年祖国的发展变化。它的明天会怎么样,作者没有写,留下空白,让读者去畅想。但我们相信,黄山村的“明天将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凡卡小鸡人教版
《凡卡》续写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小鸡不见啦
克隆快乐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