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人寄慨 刺世讽君

2019-11-21施沿沿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玄宗统治者归隐

施沿沿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詩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当是作于听闻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之后。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倾诉着他对李白的崇敬、关心与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当时世道的不满,隐含了对君主的讽谏。

一、首联言外之意——李白的“佯狂”言行是当时的黑暗政治造成的

“李生”表明了杜甫与李白的亲近关系。“久”字突出了两人多年未见,思念之深。“佯狂真可哀”是说李白的这种“佯狂”多么值得同情啊!其实这句诗的背后另有深意。为什么李白会“佯狂”呢?杜甫认为是李白对朝廷的不满,是怀才不遇的愤懑。杜甫认为李白的“佯狂”是统治者一手造成的,是统治者不识才、不惜才、不重用人才的结果。其实这里也是杜甫以李白自况,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哀叹。

二、颔联言外之意——李白被判为谋逆的罪案是冤案,暗讽君主不能明察

李白拥戴永王李璘,后李璘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定为谋反大罪,李白于是受牵达,锒铛入狱,性命堪忧。杜甫得知消息后,焦急万分却无能为力,只能寄兴于诗:“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表现了少陵对谪仙的同情与怜惜。“世人皆欲杀”,典出《孟子·梁惠王下》,杜甫暗用此典,意在表明:一、即使是全天下人都认为李白该杀,他杜甫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极力反对。二、暗讽君主不能明察,导致李白受牵连入狱,被判流放。

三、颈联的言外之意——李白怀才不遇,飘零坎坷,正是杜甫自己的写照

颈联既是绝妙的工对,又是绝妙的对比。杜甫独怜其才,这个“才”主要就是李白的“敏捷诗千首”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的风采才华是绝代的,是被世人肯定的,汪伦、杜甫、贺知章都对他赞赏有加。就连皇帝玄宗也仰慕李白的诗赋,令他供奉翰林。后来李白奉玄宗之命写的应制乐府诗——三首《清平调》也惊艳了世人。不过很快李白便被玄宗“赐金放还”。在追求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高远路上,一路辗转漂泊,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曾担任幕僚,依附老友,投奔族叔。这种怀才不遇,飘零坎坷的遭际,也正是杜甫遭遇的写照。杜甫经历了仕途不顺,战乱流离,短暂为官以及十年的漂泊生活,可以说一生蹭蹬,郁郁而终。杜甫写李白,其实就是在以李白自况,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暗讽统治者的不识才、不用才以及黑暗的政治统治。

四、尾联的言外之意——劝李白及早归隐,全身远害,正因世道如此艰险

尾联中的“匡山”,正是李白曾隐居读书之所,而此时杜甫在四川成都,“头白好归来”,一方面是期望与李白在四川相见叙旧,另外一方面就是规劝李白要及早归隐。每当李白在仕途失意或者遭逢重大战乱之时,就会选择避世隐居,隐居一段时间之后,他身上的“不安分因子”就又开始作祟了,他又要下山求仕了。这种时而求仕时而隐居的状况,与东晋陶渊明是很相似的。但陶渊明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彻底归隐了。此时,杜甫已经看清了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庸,人心的阴险,在哀叹李白的同时,也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幸。

总之,杜甫这首五律《不见》,表面上是哀叹李白的不幸遭遇,抒发对李白的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实际上是以李白自况,借李白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身世飘零之感,更深层次的寓意是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不识才、不爱才、不用才的现状,以及对世道人心的艰险以及黑暗政治的愤懑和对统治者的讽谏。

猜你喜欢

玄宗统治者归隐
狡黠
天宫院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
五代时期统治者对忠义思想的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