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散文中不容忽视的前奏

2019-11-21杨湘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9期
关键词:阿长藤野樱花

杨湘琳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是鲁迅先生写人物的散文名篇,但是在作品中,主要人物却迟迟未出现。

文章第一段中,介绍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这个称呼上,我们以为阿长一定是个个子高高的保姆,但文章的第二段中介绍了长妈妈的体态特征:“她生得黄胖而矮。”之后的介绍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长妈妈不是姓长,不知道她姓什么;甚至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之所以称她为长妈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读到这里,读者明白了,原来眼前的长妈妈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保姆,由此可知阿长的地位之卑微和不受尊重,但如此卑微的长妈妈却是把幼时的迅哥儿的所思所念当作自己的终极目标去做,时时记在心里,怎能不让迅哥儿感动和怀念呢?这就为后文写长妈妈高大的形象做了铺垫。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在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随处可见的小人物,出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便可见出鲁迅悲悯天下的情怀和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这种写法也出现在了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一文在构思上和《阿长与〈山海经〉》有異曲同工之妙。

品读课文的前两段,明明写藤野先生,但作者开篇却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生活的种种丑态。你看,“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有樱花的地方就有清国留学生,到处成群结队,附庸风雅。此种蔚为壮观的场面让人心存厌恶,不仅是心理的,还有外在形象上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一副不伦不类的打扮。“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寥寥数语刻画出清国留学生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情态。我们不禁疑问,那清国留学生远赴日本到底是学习还是镀金?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留学生会馆还有几本书买,偶尔还值得一转,这里还体现出留学的本意,可一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原来都是在学跳舞。白天赏樱花,夜晚学跳舞,简短的两段为我们刻画出一群不务正业、无所事事、不学无术的中国留学生群体像,难怪鲁迅先生会失望透顶,也更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这也为后文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再看开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开篇不同凡响,语意高远,“无非”透出作者对东京深深的失望,本来作者抱着寻求救国治民的目的来日本学习,可东京却不是作者想象中的东京,“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这句值得回味,樱花本来就是绯红的轻云,为什么用“确也像”,一个“确”字写出了东京还是那个东京,“确”又不是作者心目中的东京,太耐人寻味了,这也为后面写留学生种种丑态埋下伏笔。

从《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鲁迅比较喜欢用迂回曲折的前奏,而这种前奏在内容上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在结构上使整篇文章一气呵成,首尾呼应。所以在教学上应是师生重点研读的方向。

猜你喜欢

阿长藤野樱花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赏樱花
阿长与沙县小吃
藤野先生谈鲁迅
阿长买《山海经》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阿长买《山海经》
一抹樱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