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意识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析与思考

2019-11-20张景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张景

[摘   要]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最佳时机。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关注文本文化特征,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48-02

俗话说得好:“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理解作为初中英语试卷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提高文化意识素养,这是由于在英语文本中渗透着不同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知识,学生从中可以体验到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文化信息,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准确性,培养学生关注文本文化特征的意识,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前引入话题,激活文化背景知识

读前活动既是阅读教学的开端,又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起始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读前活动,激活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之后的深入阅读做好准备。比如,在执教Two Cities in China这一阅读课文时,笔者首先拿出五张笔者旅游时拍的照片,然后让学生猜猜照片里是中国的哪些城市。学生一听,立马精神奕奕地开始抢答,课堂的气氛由一开始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听着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笔者继续向学生提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Beijing and Guilin?”这样就引出了本节阅读课的话题,同时还能激活学生对北京和桂林的文化背景认知。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开始发言。有的学生说:“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那里有故宫、圆明园、万里长城……”还有的学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呢。”听完学生的回答,笔者对他们说:“大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真丰富呢!”学生们开心地笑了。然后笔者又借助多媒体,提出了“中国那么大,我很想去看看”的话题。通过这样承上启下的方式,笔者接着带领学生阅读Two Cities in China这篇课文,学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运用图片、多媒体等可利用资源,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还能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做好准备。

二、在阅读中挖掘话题,培养文化鉴别能力

读中环节是很重要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涉及对语篇结构的分析,而且还要对文本中各个段落中的内容和信息进行不断的梳理。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厘清文章大意,细细品味文本细节,挖掘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文化鉴别能力的发展。

1.厘清文章脉络,铺垫下文学习

在教学Two Cities in China時,笔者根据文章标题,提问学生:1.Which two citie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2.What are the attractions of the two cities?学生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便可以了解文章大意,厘清文章脉络,总结出本文的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以书信的方式来介绍北京和桂林的文化知识的文章,然后笔者继续提问学生:Why is the Reed Flute Cave called Art Palace of Nature?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笔者让他们猜测并思考一下,这样可以为之后的探究性学习做好铺垫。

2.巧设重点问题,拓展文化知识

学生完成上述的略读回答问题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再细读一遍文章,然后让学生把文中提到的北京、桂林的景点一一找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更加熟悉,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将这些景点与对应的文化知识联系起来。最后就文章中所提到的北京的四个景点提问学生:1.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2.What was the Summer Palace used for in ancient times? 3.Whats in the Forbidden City? 4.What can people  do in Tiananmen Square?第一个问题是询问长城的长度,引导学生意识到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颐和园;第三个问题是考查学生是不是真正地理解紫禁城的文化功能(里面有宏伟的建筑和艺术珍宝);第四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以生活化的视角去了解北京天安门。学生在解答完这四个问题之后,可以从中汲取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文化思维,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

3.科学设计追问,比较文化差异

经过上述教学过程之后,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知识,笔者又设计了追问,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异。笔者提问学生:“What do Beijing people do on New Years Eve?”之后,笔者又问学生:“What do Guilin people do on New Years Eve?”学生通过学习南方和北方跨年习俗,就会懂得南方和北方的习俗存在差异,懂得要尊重这种差异。有趣的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有学生抱怨说:“过年一直补写寒假作业。”听完这位学生的话语,班级里爆发了一阵笑声,然后笔者和蔼地说道:“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跨新年是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我们应该去体验和记录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瞬间,家庭作业你可以在过年后再写。当然,过年前写完是最好的!”学生听了之后纷纷点头赞同。

三、在阅读后深度思考,汲取文本文化精髓

读后环节是阅读课的结尾环节,也是学生吸收文化精髓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以文本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立场,为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1.深度挖掘文本,形成文化态度

在读前、读中教学环节之后,笔者想了解学生对文章中提到的两个城市的景点的看法,于是,笔者在读后环节中设计了“评价”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概括出北京和桂林这两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并且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让学生站在跨文化的角度理解北京和桂林这两座城市。设置“评价”教学环节,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看法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对一座城市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入。通过观察学生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笔者深深地意识到挖掘文本中文化知识的必要性。笔者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心中所想,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立场,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文化态度。

2.首尾遥相呼应,感悟文化精华

在读后活动中,笔者又引导学生回顾了之前提到的问题:“Why is the Reed Flute Cave called Art Palace of Nature?”芦笛岩之所以被称为“大自然的艺术殿堂”,除了岩洞中有长年积累形成的钟乳石这一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课堂顿时鸦雀无声。看着学生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笔者提示学生可以用“Its a good place to...”句型來回答,学生听了立马开始抢答。有的学生回答:“Its a good place to play games.”有的学生说:“Its a good place to draw a picture.”还有的学生说:“Its a good place to study. ”最终学生感受到桂林是一个可以让人放松,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地方,让人赏心悦目。在解答完这一问题之后,学生不仅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而且还可以领悟到文本中的文化精华。这样首尾呼应,回顾“中国那么大,我很想去看看”的话题,引导学生要以世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给自己的心灵插上翅膀,用心去看世界。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然与文化知识相联系,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以阅读文本为载体,仔细挑选文化素材,及时补充具有趣味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让学生的文化视野更加宽阔,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文化差异,体验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坚定文化立场,增强文化意识,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