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志愿者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1-16王俊峦

时代金融 2019年26期
关键词:志愿者高校对策

王俊峦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特征,发现现阶段高校志愿者管理出现了管理机制断层、活动创新性不足、志愿者结构极不稳定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志愿者 高校  管理  对策

志愿服务是各大高校团委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大学生作为校园公益的新生代力量,对于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奉献精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也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青年志愿者。

随着志愿者团体的不断扩大,服务体系也从单纯服务于学校到对学校周边地区进行以定范围的辐射志愿,志愿服务成果和影响范围逐步拓展增强,如何对高校志愿者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成了我们愈发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及志愿者管理现状

高校志愿者团队是一支依托高校而存在,以服务校园为宗旨的庞大的学生服务团体,具有活跃度高、专业性强、活动地区集中的特点。以吉首大学为例,目前登记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4573人,2018年有效活动时长记录达30500小时。校内志愿者根据领导团体不同可以分为校团委领导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各院系内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志愿服务类社团等;从服务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博物馆志愿者、图书馆志愿者及文明督导志愿者等;从服务范围而言可以分为校内服务志愿者和校外帮扶志愿者等。高校志愿者不仅推动了各类校园服务活动的开展,更有效地弘扬了互助友爱奉献的志愿精神。

相对于其他社会志愿服务团体而言,高校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频率高且内容丰富,但同时具有成员不够稳定、资金来源单一等不足。浩大的志愿者团体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难的困扰,服务过程的无偿性,人员的流动性、分散性,服务时间的集中性,使得志愿者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热情消退、人群适配性低以及时间分配不佳等情况。

二、高校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断层严重

通常,高校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应当分为选拔招募、技能培训、考核甄選、上岗服务、奖励总结等多个层面,但是从调查的对象及其结果而言,志愿者经招募后直接上岗的现象大量存在,仅有少部分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工作经过了简单的培训和甄选过程,大多数高校志愿者在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对自身的职责和服务对象了解甚少,更多是怀揣着单纯为社会服务的热忱扎进了工作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激励机制和总结完善的部分,高效志愿服务大都时间短,节奏快,往往一个活动结束之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另一类活动,志愿者成员变动大,对于志愿者本身而言,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对于活动质量来说,缺乏总结经验的部分,提升甚微。

(二)高校志愿活动创新性不足

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者存在的理由,是志愿团队价值的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志愿服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愿景和期待,这也带来了志愿活动的“喷景式”增长,数量增加之后活动的创新性却提升缓慢,活动陈旧缺乏特色,过分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和旧机制,促使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成为了志愿团队的常态服务点。尤其是在“学雷锋”活动盛行的三月,部分养老院出现了一天需要接待好几拨志愿者的情况。过分扎堆的奉献不仅会导致爱心的泛滥,更会让需要帮助却无人帮助的受困者失去希望。缺乏创新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大众看来就是老调重弹,对其他社会志愿者团体的影响降低,缺乏社会认同感,不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高校志愿者作为新时代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力军,更应当敢为人先,推陈出新,将目光放置在更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弱势群体上。

(三)高校志愿者结构极不稳定,缺乏核心力量

高校志愿者由于自身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导致其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羁绊和牵制较其他类型志愿者更多样。以吉首大学为例,现任志愿者成员大都来自一、二年级,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往往会由于学业、工作等原因减少甚至退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志愿者结构几乎每年都会大换血的情形,组织结构极其不稳定。除此之外,由于大学生平时课程较多,用于志愿活动的时间本身存在不足,志愿服务活动大多在特定时间于特定地点开展,某些活动还需要特殊的专业性人才,使得志愿者往往适配性不够,有时间的学生缺乏专业性,适合的学生因没有假期而放弃或者需要请假耽误课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在自身学习生活和志愿服务活动中进行取舍成为了大多数高校志愿者管理者的难题,成员结构不稳定带来的“主心骨”缺失的情形也是志愿者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志愿者管理模式改善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组织志愿者培训,促进志愿活动系统化

将志愿者培训常态化,使每个志愿者在活动前期做好充足准备,建立合理的志愿者培训服务体系,不仅为了活动而培训,更应将培训内容潜移默化深入到志愿者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增强其实效性。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互帮互助、热情奉献的服务氛围,增强志愿者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实志愿服务机制最终目标的实现。

高校志愿团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合理规划,减少过于简单的、单个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分散的简单活动做成系列的完整活动,增强志愿服务的知识性和价值性,在活动的每个阶段进行合理总结和提升,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进程,及时对志愿者表现进行反馈评价,延长活动的“保鲜期”,扩大系列活动的影响范围,更好地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同时,协调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和补偿性。由于高校志愿者自身为特殊的学生身份,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管理部门应当适当的设立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以达到鼓励志愿者向上及补偿日常开销等费用消费的作用,形成对志愿者的长久性保护,最大可能减少其热情消退的情况。

(二)将高校和地方政府相结合,共同促进高校志愿者“走出去”

高校是地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志愿者除了对本校的基础服务,更应当将自身的传播范围扩散到周围,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辐射作用,促进志愿者自身及地区的共同发展。高校与地方结合之后,既能给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更能帮助自己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使活动资金来源多样化,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以吉首大学为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发源地,其本身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很高。吉首大学应当鼓励高校志愿者团队创新的同时,加大与地方相结合的力度,在自身专业性和知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对地方人文、经济等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针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性产业帮扶志愿服务,针对湘西地区留守儿童泛滥的问题结合政府力量形成自上至下的帮扶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独有的文化传播路径等。志愿者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见识,提升了自身能力,使得志愿服务过程更具意义,从而吸纳更多高校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務过程中来,促成良性循环。

(三)培养志愿者团队“主心骨”,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

基于学生团队的特殊性,服务期间的时效性和间断性不可避免,高校志愿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交替传承使得团队中心力量的稳定更加重要。再庞大的团队也需要中心支柱,“主心骨”的存在能够使得团队的行动更加具有凝聚力,达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作用。志愿者团体虽然不能每时每刻团聚在一起,但是还要团队“主心骨”存在,活动过程中就不至于散乱。“主心骨”的培养需要学生团队同学校志愿管理机构共同的努力,相对固定的师生团队能够更好地进行规划。

独立的机构和资金输入是志愿者团体全面发展的前提。高校内大多数志愿者团体都是依附于行政机构而存在,带队老师通常身兼多职,很少有专门管理志愿者队伍的师资和机构力量,行政机构的老师在管理团队时免不了各种程序上和实际上的精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前文中提到的管理体系断层情况,不利于志愿者团体的发展。

(四)促进志愿服务立法,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从国务院到党中央对高校志愿者团体抱有极大支持的态度,但是至今缺乏一套完整的对志愿者进行保护的法律体系。现实中,在志愿服务时出现意外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仍然存在,如何对志愿者及其服务进行定性和保护,是国家法律体系应当明确体现的。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应当如何进行管理,国家也应出台一套相应的政治对策。有了法律的保障,志愿者才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加投入,法律也可以为志愿者的服务方向提供指导。

(五)加强志愿者线上交流,促进不同地区的共同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成为连接各地最便捷的形式。善于利用互联网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信息化机制,使用大数据建立志愿服务记录和共享系统,推动各地区高校间的线上志愿服务交流。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的新媒体进行志愿服务宣传与志愿者招募,搭建地区间志愿服务体系网和志愿者信息库,最大程度减少区域间的活动重复性和提高人员利用效率。以吉首大学为例,目前我校采用了“志愿汇”服务记录系统,志愿者团队可以通过其记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活动试时长、活动总结等。但是该平台的利用率相对于全校的志愿者而言还有待提升,大部分功能还未进行挖掘,使用人数有限,活动对于地区间的服务内容的交流改善作用还不明显。现阶段我们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何改善线上平台并进行合理利用的问题,但是志愿者对于互联网的线上交流趋势是不可逆且必定会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牛燕.中国高校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1):212-213.

[2]谢盈.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管理[J].消费导刊,2007(14):106+213.

[3]俞寒冬.大型活动中高校志愿者的管理研究[J].经济论坛,2010(11):212-214.

[4]陈彦霏.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8(21):124-125.

[5]王海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J].绿色科技,2018(17):270-271.

[6]陆小峰.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27(02):57-59.

[7]陈嘉慧.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研究——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研究,2017,10(03):36-40.

基金项目:2018年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18SKWT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志愿者高校对策
志愿者
诊错因 知对策
我是志愿者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是小小志愿者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