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哪吒之魔童降世》观照神话原型的影像重构

2019-11-16杨木生

电影评介 2019年18期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动画电影

杨木生 施 茜

国产动画电影相较于欧美成熟的动画电影而言,起步较晚,处于不温不火的境遇。美国动画电影不断向观众输出美国价值观,例如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迪尼斯系列动画电影等,通过个性化角色形象塑造、契合观众情感的主题、精良的场景设计等在全世界俘获众多粉丝。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促使年轻群体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断产生新的消费诉求。现代观众走进电影院不仅仅是满足于纯娱乐性的消费,更多是期望能够在电影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体验与情感共鸣。而近几年,中国很多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只有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缺乏创意创新。

传统神话原型在国人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文化符号性,一直是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的灵感源泉,例如古代文学作品《封神演义》《西游记》等,都是古人超于现实又寄予更高的精神理想而创作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里塑造出的很多经典角色形象和故事,一直以来广受国人的喜爱与认同。早在中国传统的戏剧、皮影戏中就有借用神话原型及故事进行创作表演的戏目了,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较早的国产动画电影,如1961年的《大闹天宫》、1979年的《哪吒闹海》等都是对古代神话原型故事的时代性演绎,基本遵循了原著的精神,在故事情节上作了一定修改,契合当时观众的价值观与审美。在2019年7月26日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很快打破了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电影在角色形象塑造、故事主题提炼、场景设计等方面借鉴传统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套入当下年轻观众的价值观进行了创新与重构。“哪吒”这一传统神话原型在经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颠覆性创造后,成为了当下年轻群体的新宠。在网络和新闻媒体上成为了热点话题,更有抖音短视频平台推出哪吒系列视频特效,掀起了网民模仿角色造型和经典台词的热潮。

一、神话原型的特性

神话原型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及对所向往世界的憧憬而不断形成的虚构的、理想化的个性形象。关于神话原型的探究,早在西方的神话学界经过不断的理论更新,概念就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即“在历史进程中反复出现的、积淀着民族原始经验或表现出人类基本文化形态的形象”[1]。关于神话原型的特性探讨,较早的是西方学者在文学中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20世纪初的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派,重点探讨文学现象与古代神话原型、仪式等的内在关系。“神话原型与文学的产生,它的基本精神与基本形式,往往孕育于神话、故事传说之中,并且与之一脉相承,这就是神话原型。”[2]电影离不开文学创作,国产动画电影的神话原型也多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学之中。因而,神话原型所具备的符号的传承性、审美的共识性等特性正是优秀国产动画电影创作灵感来源的要素之一。

(一)符号的传承性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3]其实,这就是他对原型理论最有普遍性的解释,即“集体无意识”。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对符号作出的论述认为:“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正是符号的能力使文化得以产生,也正是对符号的运用使文化延续成为可能。”[4]符号自古以来就是同一群体精神信仰的外化表现,具有群体文化认同的象征意义,传递着同一群体的身份和个性表达的标志。由此可见,原型是人类自古以来物质、精神世界不断经验积累形成的具有共同认知的并被同一群体普遍接受和不断继承的一种共性的意象,是该群体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的先验性形式,即意象符号。神话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意象载体,能够帮助这种具有认同感的意象更加具象的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符号而不断传承下去。西方的古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形成的原型意象符号,在西方诗歌、戏剧、文学、影视剧作品中得到反复的应用与修改,并形成新的故事形式表达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东方的传统神话中,如“女娲补天”“封神演义”“山海经”“西游记”等神话原型在中国从古至今也被不断的利用和整合,运用到诗词歌赋、文学戏剧、影视剧等等之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神话原型的符号性在不同时代都成为了文艺创作者当时的创作元素,并得到不同形式的故事化改编,但是同一群体对其普遍接受的神话原型符号特征一直不变。这种“集体无意识”产生的文化符号,自然就是当下国产动画电影最有价值的灵感来源之一。

(二)审美的共识性

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喜好,例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尊贵、神秘的形象特质,而在西方世界里则是邪恶的化身。作为“集体无意识”神话原型具有极强的文化符号色彩,其普遍接受的审美性自然就会被同一群体所认同。古代人创作神话原型及故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有限的工具与技术下,他们面对一些现实的自然力量,无法抗衡,这时就期望有超于现实的神力出现作为其精神寄托。先民们结合自身生活的环境特征加之超于现实的想象而虚构出不同的神话意象,而这些不可见的神话原型个性需要通过可见的物质形象表现,方能在同一群体心目中产生一种固有的外在审美形象并被接受。哪吒形象一直深入人心,对哪吒形象记载较为详细的是元代文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其描述道:“哪吒本是玉皇大帝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关于哪吒形象的描述“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再看近现代中国动画影视剧的哪吒形象,如1961年的《大闹天宫》、1979年《哪吒闹海》、2019年最新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画作品中,在形体、装扮、动作上的形象塑造基本延续古典神话原型的审美意向,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了艺术化和个性化改进,这样能够获得中国观众的审美共识。对比元、明两个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以及近现代动画影视剧可以看出,哪吒的外在形象大同小异,说明这种一直延续下来的神话原型的审美特征一直是得以传承并能形成共识。

二、神话原型重构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应用策略

洞悉近几年的电影市场,动画电影的消费不仅仅局限于低幼年龄段,青中年群体逐渐成为动画电影的主力军,动画电影的消费者年龄范围扩大化。加之移动互联时代,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快速化、碎片化,消费者群体网络社群化互动深入,引起消费升级。这对国产动画电影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消费升级带来中国动画电影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而剧情、角色、场景、特效等创作设计对优秀动漫人才较为匮乏的中国而言又是巨大挑战。因此,动画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近几年国产动画电影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都是从中国传统神话原型中获取灵感并能够通过新的修改以契合年轻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作品,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而于2019年7月26日最新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高,上映6天不到票房已经超10亿,超过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保持者《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一跃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第一;仅用8天,票房到达15.41亿,打破国外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15.3亿的内地票房纪录,成为内地动画电影的第一名,并获得豆瓣影评8.6分的高分。由此可见,《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对传统的哪吒原型的角色形象、故事主题、场景等方面的构建获得了当下消费群体的认可与喜爱,成为国产动画电影成功的新模式。

(一)古典又现代的角色形象构建

俄国著名神话学家梅列金斯基认为神话转化为神幻故事,需要经历非仪典化、非虔诚化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神幻人物为常人所取代。[5]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下,具有精神娱乐功能的动画电影需要为当下受众服务。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认为作为作家不必有独创性,只要能发现神话或宗教信仰的结构模式就行,即一个优秀的作家是能够去发现人类的原型,并能够成功的移用神话原型的人。文学与影视剧同属创作型,因此,当传统的神话原型形象不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认同时,神话原型的形象塑造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电影可以在继承国人对神话原型原有的传统印象下,通过造型、个性、语言年轻化改造,塑造出既有传统符号意象又具有年轻个性形象的角色。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首先,在造型设计上将哪吒在人们心目中固定的造型特征做了一定的保留,脚踏风火轮、手提火尖枪、身披混天绫。但是对哪吒具有正派、可爱、神秘色彩的脸部造型和肢体动作进行一定的修改,眼部浓浓的“烟熏妆”、塌鼻子、时不时上扬的嘴角、一口板牙,双手插在裤中,走路姿态亦正亦邪,“魔童”形象尽显。其次,在角色个性塑造上,哪吒仍然具有传统印象中的少年顽皮叛逆的个性形象。但是在本片中,其叛逆的形象被放大,以此来反衬出剧情发展到最后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服命运的个性形象。最后,在语言表述上,本片一改以往动画电影中哪吒较为传统的语言表述,以口语化、方言和当下流行的网络化语言为主。总的来说,正是这种亦正亦邪的哪吒个性形象塑造,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更贴近当代青年个性特征。在电影热映不久,短视频平台“抖音”就推出了哪吒魔法表情,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哪吒模仿潮,并在短视频平台等自媒体上广泛传播,由此可见,年轻群体对该电影中塑造的哪吒个性形象的情感认同与喜爱。

(二)年轻化的故事主题构建

故事是一种古老的叙事文本,以情节性、趣味性、生动性为受众所喜爱,是人们情感互动、对人生认知的一种方式。故事主题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是故事内容的主旨所在。优秀的故事主题能够在电影剧情娱乐观众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情感思考,并把自身情感融入到电影主题中。“作者在创作一个故事及观众在选择一个故事之前都会从‘题材’的角度考虑,比如这个故事是关于哪一方面的,这由作者和观众的喜好、性格、成长环境以及文化素养等决定。”[6]正如本文开头所述,消费升级时代,网络化自媒体的影响,动画电影的年轻市场潜力巨大。国产动画电影若能深入洞悉当下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与情感诉求,在传统神话故事中套入现代价值观进行故事主题构建,将会有更大的机会赢得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故事围绕着“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主题线性展开,很好的契合了当下年轻群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情境与情感。当然,为了迎合观众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的需求,并保证影片的传统文化底蕴,导演也保留了很多经典的原著情节,比如哪吒打海夜叉救小女孩、哪吒敖丙大战、陈塘关危机等火爆打斗情节与原著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故事情节的情感刻画上作了一定的颠覆性改变,故事情节中将角色个性、人物之间情感、敌我矛盾冲突展现出的笑点、泪点、燃点十足,更加符合当下年轻观众对影视消费喜好。

(三)传统兼潮流的场景构建

动画场景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是动画影视剧中占有较高比例的画面展现,具有烘托电影角色形象、迎合剧情需要、表达镜头气氛、展现人文历史或自然景观等作用。国产动画电影场景和特效设计如果一味地模仿西方电影的表现形式,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也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根植和现代观众的情感认同,这样很难获得观众的喜爱。正如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出品的《功夫熊猫》电影以及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虽然是西方影视公司创作的,但是在影片的场景设计中大量的借鉴并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景观、服装、装饰、食物、水墨意境等等,因此在中国市场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与认同。观众不仅仅对电影中角色形象熟知,对其中的场景设计也产生了文化符号的认同。由于神话原型具有审美共识的普遍性特质,作为“集体无意识”神话原型具有极强的文化符号色彩,其审美性自然就为同一群体的认同。“中国传统美学注重美在意象,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7]因此,国产动画电影在场景时空的设计上,为了能够达到烘托神话原型的作用,既需要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需要加入了符合当下流行的一些元素,让电影中所要展现的文化符合更易于获得受众认同。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场景设计较为考究,首先,在大场景营造上,源于神话原型中的陈塘关、女娲庙、山河宫、渔村、集市、龙宫、山河社稷图等主要场景极具中国山水人文景观意象。其中最为惊艳的并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充满东方神秘色彩意象的山河社稷图。山河社稷图中山水景观的营造灵感源于《封神演义》和中国传统的盆景艺术形式。保留了中国人对传统山水的印象的同时,又注入了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奇幻动漫风格。当太乙真人用笔一挥,场景中的水和莲花变成了极具现代感的游乐园。观众在3D观影过程中,犹如被带入了一场刺激的过山车加漂流的情境中。这样的场景设计使得传统美学中又兼具现代感,更易于年轻群体接受。其次,在物品的设计上,注重还原故事发生的历史时间情境,同时加入年轻人的二次元想象。场景中太乙真人因误事喝酒的罐子具有明显殷商时期陶器的风格,剧中各种角色的服装纹饰也参考了商朝纹饰。看守哪吒的两只结界兽原型取之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面具,动画里中对结界兽的设计一改青铜面具的狰狞的形象,而是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萌呆的形象。最后,在打斗中,各种角色神力展现的场景设计一改传统的水墨风格,以日式动漫及欧美动漫风格形式构造出二次元风格,这样的打斗场景更加符合当下的年轻潮流。

结语

通过对最新上映并广受好评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故事主题、场景设计等重构的探究。可见,消费升级时代,中国传统的神话原型在当代国产电影中,仍然是能够吸引受众的强大IP。神话原型的年轻化重构更加符合当下动画影视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环境下,国产动画电影进行原型重构不是一味地颠覆,而是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需要深入洞悉新的受众的文化情感需求和审美特征。然后恰当地引入符合当下受众价值观进行创新性的修改,方能获取年轻市场的认可与文化价值的认同。未来,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变革,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国产动画电影可能会出现更多技术上的改变或颠覆,但是传统文化包括神话原型可能依旧是这些动画电影的灵感源泉,只是在审美特征和价值观体现上可能会更加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动画电影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