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的冬天》中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

2019-11-15石杰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初中语文

石杰

摘要:散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散文教学的探究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本文主要选取了了《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部分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教学环节为线索,从教学设计,课堂效果,学生收获等方面来写,思考散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内容是什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沟通的重要方式,语言感知能力又是人与语言之间建立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领悟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却用词优美,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在本文中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文中语言朴实平和,运用了大量接地气的词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语言的分析与品味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是一个新的切入点。

一、整体把握,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设计的指引下灵活变动。在本次课中,Z老师整体的教学是依据教学设计的节奏来安排。在上课对于教材和文本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具体到课文中的作者及相关内容都做了相应的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所作的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在单元要求中提到要重视对课文的朗读,通过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领略自然景物的美,挖掘蕴含在字词之间的感情,仔细研磨文中的作者对于语言描写的用词之精准,这就是在略读的基础上把握精读的方法;此外文章中关于景物描写的语言准确生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的恰如其分,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印象和感受,让人产生亲近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2]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之前学生已在《春》的学习中了解了这类文章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喜欢读这类景物描写文章,特别喜欢欣赏直观画面,也能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从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及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方面进行赏析,但还不能较好地观察景物特点并把它描绘出来。

基于以上的分析,Z老师将教学目标订为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围绕这个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进而在领会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他类似文本进行审美赏析。

二、具体实施,课堂效果见真知

课程标准针对语文教学提出:要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化、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做到灵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同时,要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的课文,七年级还属于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还有待提高,审美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掌握了学生的基本特点再加以处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有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济南的冬天》这一节课,在导入部分选择了聊天的方式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呢?”“那么我们一年中有几个季节啊?”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展示四季的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感受,同时让同学们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这样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最后再引出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的表述来引入课题。在进行正式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既是为了扫清字词的障碍也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在这个阶段是学生自己理解的过程。在后面讨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课堂氛围融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也是循循善诱,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交流,你们来说明一下你们的观点。

生:温晴、慈善、没有风声、宝地、水不结冰。

(学生陆续回答,老师书写板书)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这些词语,看看他们是什么意思。首先温晴我们来看温晴,晴是晴天晴朗的意思,那“温晴”是什么意思呢?

生:温和晴朗、温暖的晴天(学生各自表达观点)

师:好的,“温晴”我们知道了,下面来看“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良

师:哦。善良的意思,有同情心。那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

生: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济南的人们从天上看到山上会幻想明天就是春天。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对文章也很熟悉啊,对因为济南的冬天不冷,那里的人们冬天都是带着笑容的,所以作者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是对人有同情心的。

师:好,那“没有风声”又体现了什么呢?

生:说明风小,不冷。

师:对,没有风声说明风很小并不代表没有风,而且作者这里是和北平的风做了对比来体现济南冬天的风是不冷的。作者在表达济南冬天不冷时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侧面来反映,体现了作者的用词准确。我们接着往下看,“宝地”为什么是济南冬天的特点了呢?

生:因为,在北中国的冬天,拥有温晴天气的济南,算的是个宝地。

师:这样的地方真的算是个宝地啊,那这个宝地说的是谁呢?

生:济南。

……

这样的对话一来一往之间,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第一个知识点的把握,后面整节课则是围绕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来展开分析,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Z老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真实的体会作者描绘的美景,通过“看图写话”即展示图画,再选取一位同学复述文中作者的描写,其他同学合上课本感受,这种类似于舞台剧的旁白,学生与学生之间能更有共鸣,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复述来看出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到何种层次同时提高课堂的专注度。

师:屏幕中的画很美,但作者笔下的济南城更美啊。济南被称为泉城,说明水多,而有水的地方就要修桥方便人们生活,水边也要栽下几株柳树,既符合美感也供人乘凉。那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这幅画是表现文中哪个场景的?

生:“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师:好,我们来看看作者写的济南的水,作者为什么说水会“不忍得”冻上水藻呢?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垂柳又为什么会照影呢?

生: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用了拟人的手法,那“不忍得”三个字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生:善良、慈爱、柔软、多情(学生各抒己见)

师:好,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水本无情,草木也无情,那这里是谁不忍心将水藻冻上呢?

生:作者自己。

師:那垂柳又是谁的感觉在照影呢?

生:也是作者。

师:对,这里都是在描绘自己的感情。那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我们叫做——

生:借景抒情。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就已经被集中到一起了,图画、课文、老师和学生开始产生了联系,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就提升了。这点从课堂中学生顺利的找到老师想要的点,并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得到印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那些优美的景色时就不是在脑海里想象而是有了可以参照的事物,对于阅读的体会会更自然流畅,此外,学生有了图画作为参考在进行阅读时就有了切入点,在这个切入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能更好的文章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隐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写景散文的一些内容。

在整节课中,根据图画进一步引导展开分析课文,且在此之前完成了相关背景的介绍,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内容分析不仅能够层层推进,同时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够有条理的接收知识,整节课都充满了活力。但是在整个环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整个教学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语言教学方面有所忽略。

三、课后思考,精益求精

散文一直有着篇幅短小但含义隽永的特点,在语文教材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要在教授散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语感的感受能力,同时散文作为文学作品又具有文学性,这就决定散文教学时要注重对文本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也是语文的综合素养培养。[3]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语言的有效表达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开始思考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是否满意,学生是否真正体会了作者的语言表达,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与情感。在整体上教师的教学是完整且环环相扣的,完成度较高,教学有整体性,整堂课以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中心展开,以图画为线索串联整节课,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优秀的,不会拖泥带水,准确的带领同学们进行文章的学习。但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整节课缺少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对课文进行朗读能够很好帮助学生接近作者的情感,最基本的则是可以直观的体会到作者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运用准确却又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上帝偏爱的济南的冬天,这些语言像是当面的诉说,平易近人又饱含深情,那么怎么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的情感美,让他们在体会语言的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寄托在语言里的含蓄情感就是老师要着重考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言的体会应该成为散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体会语言的过程中除了单单停留在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些教学内容的表面教授之外,还可以从语言文字的基础入手,体会文字本身的魅力。如文中出现的“卧”字,“卧”字本身为动词,在本文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既传神又灵动的写出了村庄和小雪的形态,而在对这个字进行品味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真正体会这个字的具体状态,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进而就可由字到词到句的逐步感受,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妙也由此显现。这样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以一个轻松的状态就把握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以后在欣赏老舍先生的文章时已经奠定了基础,对于语言的感知也可以得到较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文英.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探究[J]学周刊,2016(7):162-162.

[3]王光祖,赵百超,陈文高,盛子明.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上海 H 版中学语文课本简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4]宁辉.确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字编码》教学实录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