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济宁八角鼓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探究

2019-11-13张晓园

艺海 2019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高校

张晓园

〔摘 要〕济宁八角鼓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传承危机,尽管济宁八角鼓的曲谱保存尚可,但从事济宁八角鼓的艺人大量减少,与之相伴而生的济宁八角鼓受众群体也在不断萎缩,济宁八角鼓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到了比较严峻的境遇,如何保护传承这门传统音乐艺术是当下重中之重,笔者试图从高校教育作为突破口,为保护传承济宁八角鼓寻求新的路径。

〔关键词〕济宁八角鼓;高校;传承

一、济宁八角鼓的由来

八角鼓艺术最初是东北及内蒙古东部一带的满族艺术,这一曲种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据传,八角鼓原为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象征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可得八角,故名八角鼓。明清时期,济宁就是大运河沿岸比较重要的水陆码头之一,当时商铺云集,经济一片繁荣,极大滋养了各种艺术的繁荣发展。济宁与河南接壤,当时诸多河南商贩往往经旱路至济宁上船贩运,在长期的交往过程当中,济宁当地方言与河南方言形成交融趋势,因此两地的方言极其相似,风物民俗也非常相似,艺术交流也极为密切,当时,河南的鼓子曲很快在济宁流行开来,自北京八角鼓流入济宁以后,两种艺术门类又融合了济宁当地的民歌俚曲,三者交融而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地方艺术形式——济宁八角鼓。

二、济宁八角鼓的现状分析

济宁八角鼓最鼎盛时期是在晚清,当时演唱济宁八角鼓的艺人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些豪门商贾的宦官文人,他们多以八角鼓视作时尚高雅的消遣娱乐项目;另一部分是一些盲残的贫苦艺人,他们多以此为乞食之业,但是他们却从不走街串户,也不搭棚献艺乞讨,而是多在豪门富贾喜庆的时候,受邀至其家中进行为期多日的演唱,人们称作“客屋台里的玩意儿”;也有一部分巨富人家专门收养着一班子八角鼓艺人专供消遣。

济宁八角鼓历经一个多世纪,它有着严密有序的曲牌联缀体的声腔结构,在其最鼎盛时期有四百余个牌子曲小令,但是现在能够收集到的不足一百个了。这些牌子曲长短句,结构比较特殊、平仄韵角格律非常严谨的古体结构,并且又多是字稀腔长、节奏缓慢、衬词较多的庸长旋律,所以,它既难以使人学会,也难以让人听懂。随着时代的变迁,愿意听八角鼓的人越来越少。自民国以后,济宁八角鼓就开始走向衰败。“文革”期间,济宁八角鼓也遭到了沉重打击,从事八角鼓创作演出的艺人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丢弃八角鼓这种群众性的曲艺形式,为了生计有的改为算卦谋生,也有一部分艺人改行演唱琴书或坠子了,这也是致使八角鼓艺人断层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仍然守护着济宁八角股的艺人只有孟昭玲、刘福莲、胡静华几位老人了。同时八角鼓的一些音像资料和文字资料在这一时期也全部被毁掉。“文革”结束后,文化部门再一次对八角鼓进行抢救、挖掘,录制了许多传统曲牌,济宁八角鼓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遇。

二、利用高校资源,传承发展济宁八角鼓

1.高校在传承济宁八角鼓的重要性

济宁地区有两个师范类高校,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以及济宁学院,这两所大学都有音乐学专业,这为地方传统音乐进入高校提供了坚实基础。济宁八角鼓作为济宁地区的乡土音乐,有其主体性、基础性的特点,同时高校学生生源的广泛性又拓展了济宁八角鼓在高校教育中开放性的特征。这种基础性与开放性的结合不仅能很好地保护传承济宁八角鼓,同时也会在尊重济宁八角鼓民间性、草根性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发展济宁八角鼓。把济宁八角鼓植入当地高校教育范畴,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济宁八角鼓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更加热爱本乡本土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在高校中加入济宁八角鼓这门课程,学生学到手以后,会把这种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文化带到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去,这对于济宁八角鼓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济宁八角鼓的传承发展与自然界的生物遗传进化完全不同,它的保存发展必须要通过人类特有的遗传机制——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够使其得到延续更新。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教育对于济宁八角鼓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重要手段。因此,只有将高校教育作为济宁八角鼓的重要传承途径,才能使济宁八角鼓的传承发展得到最有效的保障,因此可以说高校教育是传承济宁八角鼓的桥梁之一。

2.将济宁八角鼓植入高校教学的具体举措

(1)合理安排课程 在高校的正常课程设置当中,有时也会出现个别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作为新进的课程首先要注意其本身的民间性、草根性的基本特征,将基础理论课程与技术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在各自独立的前提下,要把三者做到融会贯通,总体课程设置要合理。要把应用教学的观念放在首位,将表演专业趋向的课程转化为注重音乐教育实践的课程。在课程设置当中要突出济宁八角鼓本土音乐文化本质,相对应的开设部分与济宁八角鼓相关的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多设置一些音乐文化课程,使学生既能从宏观角度把握济宁八角鼓的音乐文化内涵,又能够从微观角度审视济宁八角鼓的艺术特色。

(2)完善师资队伍 由于济宁八角鼓民间特点,在教师的选用上,一定首先考虑引进对济宁八角鼓具有权威性的老艺人,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选出专业的老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前期应该多开展几次交流研讨会议,选派老师到其他院校学习交流,这都是尽快提高老师专业水准的有效方法。作为民间老艺人,他们的演唱一定是原汁原味,但是当给学生讲的时候,可能就会存在困难,高校专业老师的参与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旦选定了教师人选,就要要求老师加强责任感,要始终保持对济宁八角鼓的热爱之情。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教学也要有创造性,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主动灵活的建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材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多种教学模式,比如鉴赏、讲座、观摩等,转变教学思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课堂表现”。对所有非遗类型的音乐文化,年轻人起始的态度一般都会极其冷淡,因此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路,把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不但有利于保护传承济宁八角鼓,同时为济宁八角鼓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大力支持。

(4)加大艺术实践课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求统一共性的知识灌输,实践上就是知识的复制与迁移。要广泛开展民间采风活动,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专业老师需要有耐心,给予学生真诚指导。这样就可以把教学目的在不断的实践采风过程中得以实现。

(5)编写适用于高校教育的相关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济宁八角鼓是济宁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在民间的传承多以口传心授为主,这种传授方法也是现在高校进行济宁八角鼓教学的主要手段,但是有别于民间的口传心授,民间口传心授教学方法,往往会对音乐本身造成较大的误差,高校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的编写相关教材,有了教材支撑,济宁八角股鼓曲牌构成,演唱程式,角色劃分等诸多方面就会形成一定的样式,济宁八角鼓即兴特点将会逐步减弱。如此一来,既有文字记载资料,又能够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济宁八角鼓的传承发展就会有据可循了。

结语:济宁八角鼓同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以地方高校为依托对其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必须保持济宁八角鼓的民间性和草根性特征,以时代审美情趣和传媒方式为参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要建立一个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要不断创新,要有长远的眼光以及开放的精神,唯有如此,在当代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济宁八角鼓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而也能够充分发挥济宁八角鼓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栾桂娟.中国曲艺与曲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李丽虹.胶州八角鼓的源流与艺术特色[J].民俗研究,1997(3).

[4]冯光钰.多重视野中的曲艺音乐[M].香港:华夏文化出版社,2004.

本研究是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运河文化背景下济宁八角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Z201810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高校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