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1 例

2019-11-13王梦曦刘云霞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眼肌腹针中脘

王梦曦,刘云霞

腹针疗法[1]是薄智云教授发明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该方法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机能,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特点,适用于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病。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是以上睑抬举无力、晨轻暮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因性疾病。刘云霞教授运用腹针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患者1 例,取得较好疗效,现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张某,女,68 岁,主因“双侧眼睑抬举无力2 个月”就诊。曾于外院查头颅MR 未见异常,新斯的明试验(+),诊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口服溴化吡啶斯的明治疗,服药后疗效明显但因腹泻、心慌等副作用停药。就诊时双侧上睑抬举无力,直立体位视物可露1/4 黑睛(图1A)。平素症状晨轻暮重,劳累后加重,轻时可露出2/3 黑睛,重时露出1/4 黑睛。自觉乏力、倦怠,面色淡白,眠差,需口服安眠药助眠,纳可,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中医诊断:睑废(脾气虚弱证)。治疗:健脾益气,益肾补虚,佐以安神。处方:引气归元、大横、气穴、气旁、中脘上、商曲、建里。患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依照薄氏腹针疗法的取穴定位标准,用直尺测量在腹部所需穴位位置,依次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脐中旁开3.5 寸,脐水平线上)、气穴(关元穴旁开0.5 寸)、气旁(气海穴旁开0.5 寸)、中脘上(中脘穴上0.5 寸)、商曲(下脘旁开0.5 寸)、建里(脐上3 寸)。之后皮肤常规消毒,以0.20 mm×40 mm 毫针按针灸处方顺序进针,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其中引气归元刺地部,大横、气穴、气旁、商曲、建里刺人部,中脘上刺天部,无需得气,不提插、不捻转。留针30 min 后起针。起针后患者即诉上睑较前有力,活动较前灵活,直立体位视物可露2/3 黑睛(图1B)。次日来诊,诉针刺当晚眠佳,未服药可入睡6 h。晨起时上睑上抬可恢复正常,但劳累后上睑仍无力,睁眼时可露1/3 黑睛。后1 周针3 次,每次均留针30 min。针刺15 次后患者诉眼睑上抬较前好转,白天基本可维持正常,劳累时有仅轻微眼睑下垂,睡眠较针前明显好转,白日精神佳,面色较前红润,治疗效果满意。

图1 患者张某眼前节照相 1A 治疗前可露1/4 黑睛,1B 治疗1 次后可露2/3 黑睛

2 讨论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患者占我国全部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一半以上[2]。其病变仅局限于眼外肌,根据眼外肌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波动性肌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和晨轻暮重等临床症状,及低频重复电刺激波幅递减、微小终板电位降低及单纤维肌电图显示震颤增宽或阻滞、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高等特点可确诊[3]。本病常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治疗,但上述药物症状复发可能性大,副作用较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胸腺切除对伴有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重症肌无力眼肌型患者有一定疗效[5]。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在祖国医学上并无对应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眼睑下垂”相符。眼睑下垂又称“上胞下垂”,重者称为“睑废”,主要表现为上睑提举无力,不能完全抬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仁,影响视物的一种眼病[6]。其中脾气虚弱型表现为眼睑下垂、起病缓慢、晨轻暮重、劳累后加重伴有面色少华、眩晕、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等症[6],与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表现基本一致。《类经》中将本病病机总结为“脾虚下陷,不能上升”[7];王启才等[6]认为其病机为“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筋肉失养,经筋迟缓,以致胞睑松弛无力而下垂”;邓铁涛教授[8]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导致脾胃气虚,渐而成虚成损。针刺治疗多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主[9-10]。

腹针疗法的适应症以内因性疾病为主[1],故对于脾气虚弱型睑废尤为适宜。刘云霞教授认为,本病主因脾气不足,升提无力所致。脾为后天之本,主升提,主肌肉,化生气血。而肾为先天之本,封藏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故在培补后天之气的同时,益补先天之气亦可增益脾气,使脾气健运,气血化生得源,中气可升,胞睑得养,上提有力。治以“培肾固本,健脾益气”,常用组方为:引气归元、大横、气穴、气旁及中脘上。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4个穴位组成。其中中脘、下脘均属中焦胃脘,脾胃相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2 穴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培补中气的作用;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4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对于脏腑虚损性疾病有确切疗效,为君方。双侧大横合称“调脾气”,薄老通过多年经验总结,认为此处方具有健脾、祛湿之功,为臣方;气穴、气旁均位于足少阴肾经循行所过之处,气穴为肾经穴,具有益肾补虚之功,气旁为腹部新穴,位于气海穴旁开0.5 寸,且可调补气机,增强补气升提之功,为佐穴。中脘上为中脘穴之上0.5寸,腹部全息对应头上部,刺天部发挥引经之功,可引气血到达眼部,增强局部力量,使胞睑得养,为使穴。若有脾虚运化水液无力,日久生湿,致大便溏稀者,可加水分化湿止泻;脾虚清阳不升致头晕或心脾两虚失眠者可加商曲、建里升清健脑、安神助眠。治疗时要注意针刺深度及针具规格的选择,以“细针为补”,选取规格为0.20 mm×40 mm 的毫针,针刺到合适深度。此方法对本病有明确疗效,且其不具有药物所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安全、无痛,临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眼肌腹针中脘
北京黑猪FUBP3和USP43基因多态性与眼肌面积性状的关联分析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影响中学生眼肌平衡的某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