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9-11-13游莉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5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游莉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2)

1 医学院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德教育的契合性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德教育的根本遵循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医德教育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医学教育目标,促进二者有机融合。

1.2 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不仅包括教授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医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对医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生医德培育模式必须要适应新形势,进行逐步调整、优化、完善。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医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2.1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

2.1.1 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文化活动、社团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等媒体和载体。医学院校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如校园广播、大屏幕和宣传栏等,宣传中国中外名医大家的医德事迹介绍,让医学生耳濡目染,自觉主动地向古代先贤学习。还可以举办与医德有关的辩论赛、知识竞赛和讲演比赛等,讴歌中华优秀医德,树立医学生学习的榜样。此外,还可以积极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将中外名医大家的事迹排演为话剧、小品和小影片等,让医学生参与到中国传统医德的教育中去,在活动的亲身参与中主动接受真、善、美的医德教育,自觉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2.1.2 打造医德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平台。当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脑、移动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等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是十分普及的生活学习所需品,这也成为了很好的医德教育的机遇。因此,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当代互联网的即时沟通、远程讲课和三维宣传等功能,让网络工具在宣扬优秀传统医德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致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医德教育的网站,努力把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名医大家的经典事迹等制成数字化产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医德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络、课堂与课外的全方位立体的传统医德教育体系。医学院校还要利用慕课、班级群交流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即时实时交流。老师要了解学生在思想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疏通、引导并对其进行正能量的医德教育。

2.2 在锤炼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

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扎实的医学技能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德才兼备”也是合格医务工作者的标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需要高尚的医德,要有仁爱之心、要坚守职业道德,对患者倾注人文关怀。因此,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中,要把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将职业精神和医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心,付诸实践。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做起。为深化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应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纪律与行为准则,并通过“公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学生的道德自律加以内化和固化,培育学生“慎独”精神。

2.3 在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

医学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医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医学是“人学”,医术是“仁术”,医者是“仁爱之士”,“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宗旨,它提倡同情人、帮助人、尊重人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孝”文化,践行“孝”之道,督促学生开展一系列人文教育活动,督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进而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

培养医学生生命情怀,是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也是医德教育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医学院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生命情怀教育和生命体验,使医学生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感受生命的伟大与渺小、坚强与脆弱;培养医学生体恤悲悯之心,发自内心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帮助生命,在医学教学、科研、临床实习、社会实践等全部过程中尊重、善待所有生命,包括医学实验动物、器官捐献者及家属、病患及家属等等。

2.4 充分利用思政课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

2.4.1 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思政课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高尚人文情怀、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为圭臬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才的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了“六个下功夫”的具体工作要求。“六个下功夫”的基本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应遵循的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增强医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是要培育医学生为祖国医学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奉献自我的爱国精神;加强品德修养,就是要引领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精神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增长知识见识,就是要教育医学生永攀医学高峰、不懈探索医学之未知;培养奋斗精神,就是要强化医学生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之气概只争朝夕勤奋耕耘医坛;增强综合素质,就是要实现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4.2 发挥课程思政的“全员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课程思政”的深层剖析和科学概括,为医学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医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虽然医学院校每一门课程,由于各课程的性质和具体内容不同,所蕴含和可发掘、承载的思政元素不同,思政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但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医德教育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需要专业课教师认真思索、努力实践,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医德教育目标的达成,更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遗体捐献和应用”一系列课堂内外仪式和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感恩,敬畏,责任”的价值观。学生获得的感动、感恩和感悟,将转变为对生命的敬畏,从而引发学生对作为一个医学生和未来的医生的责任之感,并将这种情感逐渐“内化于心”。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