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簧竹雕中雕刻技巧与自制刻刀的应用研究

2019-11-12◎曾

文化产业 2019年18期
关键词:刻刀浮雕毛竹

◎曾 勇

(翻簧竹雕艺术馆 浙江 台州 318020)

翻簧竹雕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它雕刻于竹子内壁簧面,所以名为四川翻簧竹雕,民间亦叫作贴簧或反簧。翻簧竹雕作为我国最先创造出来又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手工工艺流程,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之际,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中,就有翻簧浅浮竹雕[1]。

一、翻簧竹雕技术的历史来源及应用

据历史记载,四川的西乡山野盛产毛竹,那里的村民多从事竹、木制品手工艺。其中就有名技艺高超的竹篾师傅用毛竹制作的篮子、盘子格外精巧,这些竹制品先送到一位雕刻行家手里雕刻图案,再拿去市场售卖,在市场上特别抢手。于是,这位制品师傅就一直与这位雕刻行家合作。之后,这位竹雕刻行家的技术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细,最终有了自己的竹雕作坊。后来,为了作出更好的产品,雕刻师傅就与竹制品师傅商量,将他们的工艺进行改革。

原本是先织竹制品,然后再雕刻,改为先行雕刻,这样不仅更方便雕刻,还可以在竹制品内壁雕刻,并且在毛竹内壁雕刻的图案更加精致美观,一下子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如此精妙的作品吸引来地方的书画家,一些书画家亲自加入或者提出意见,使雕刻师傅的竹雕技术如虎添翼,毛竹被制成手掌形的竹扇,再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市场行情一片大好。

竹雕引起当地官府的关注,图文并茂的竹雕品远销县内外,再到省内外,最后名声传到朝廷,竹雕工艺品成为当时宫廷内外的时兴宝贝。

二、浮雕雕刻技巧与自制刻刀的应用效果

在国家实行民间艺术保护政策后,一些本来快要失传的民间绝活纷纷得到发展。翻簧竹雕这项绝活更是被人们所喜爱,市场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和技术也不断发展,后人不但在工艺上进行提炼,还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自制刻刀。因为竹的面积和厚度的限制,原来仅用雕笔雕刻的毛竹艺术品所雕的图案虽然美观,但其真实感较低,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2]。

如此,翻簧竹雕浅浮雕技术应运而生。所谓的浅浮雕是针对其雕刻的深度而言,只能在指甲那样的厚度雕刻出各种图案,指甲有多厚,不到0.4毫米,后来明确规定,翻簧竹浅浮雕的雕刻深度不能超过1/3毫米。竹浮雕的工艺是先用三角刀雕刻,就如同使用写字的笔一样,先用这刀笔勾勒出大体轮廓,之后用切刀把不用的部分和阴影部分切除掉,再用平面刮刀把多余的部分刮平。如果浮雕的是人物,那么,不仅要雕出其衣服,还要突出头部的五官形状,和生动的表情。在不到1/3毫米的厚度上实现以上要求,用以往在市场上买的雕刻刀是做不到的。所以,民间的翻簧竹浮雕师傅们就自己设计并制造出一种平面斜切刀,再加上师傅们的雕刻手法越来越成熟,精度也越来越高,不仅能够在这么薄的厚度里实现要求,还能使图案更加栩栩如生。浅浮雕这种浅且微妙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自制的斜切刀[3]。

当然,翻簧竹浅浮雕的美妙效果也不全是自制斜切刀的功劳,浅浮雕的刮切也很重要,刮多了不行,把本该留下的刮掉了,刮少了也不行。刮的功夫没到家,很难体现图案特别是人物的造型和表情,尤其是人物的头部及面部情态,情态的体现完全依赖于五官的精致及面部的润滑或皱纹来表达,实现这种表达就要靠师傅们的刮功,而刮功就是完全靠自己的感觉和长久技术的沉积[4]。如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民间翻簧竹浅浮雕师们的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任何的名利得失,都不能动摇他们沉着而安静的心,很难动摇他们沉着、有力、静中有劲,劲中有柔的手法,这才是翻簧竹浅浮雕美妙效果的根本所在。图1、图2是翻簧竹浅浮雕成品图例。

图1 翻簧竹浅浮雕成品图(一)

图2 翻簧竹浅浮雕成品图(二)

三、结语

随着民间艺术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一些民间艺术工作特别是手工艺雕刻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探究翻簧竹雕浅浮雕雕刻技术的历史来源及其应用,分析翻簧竹雕浅浮雕雕刻技巧与自制刻刀在其中的应用效果,对于非遗文化传承意义重大。这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究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刻刀浮雕毛竹
转一转,日期早知道
浮雕圆圈
节骨草和毛竹苗
寒 秋
敲竹杠
趣图
趣图
出错的浮雕
胡同里的传奇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