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贯彻“重点透彻”方针

2019-11-11杨永志

人民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

杨永志

【摘要】“重点透彻”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遵循的方针,它符合教学中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辩证统一规律。高校思政课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尤其应注意遵循“重点透彻”方针,从而真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做好“五个准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为贯彻“重点透彻”方针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思政课 “重点透彻”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和体会,教师遵循“重点透彻”方针,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什么是“重点透彻”方针

所谓“重点透彻”方针,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重点,充分为学生讲解课程重点内容的教学指导原则。通常来说,“重点透彻”并不局限于思政课,这一教学方针几乎对所有课程都有必要。但是思政课有其特殊性,所以更应遵循“重点透彻”方针。

当前,人们对思政课的重点内容观点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生活化是重点,即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矛盾的合理解决,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要在改革中提升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教学生活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也有学者认为“思”是重点,即统一思想、矫正思维、端正思路;还有学者认为回应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疑问是重点;等等。而笔者所说的“重点”及“透彻”另有其特定含义。

从“重点”来说,高校思政课的讲授如果过于程式化,必然会缺乏感染力以及吸引力。通常来讲,为了反映教材体系的完整性,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较多。如果按照有关要求让学生进行全部了解,仅通过专题方式讲授课程内容,学生通常难以理解其系统性;如果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又会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较为浅表化,甚至会对课程内容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重点透彻”方针强调的是在全面与重点兼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并将其讲深讲透,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对课程的价值给予应有的客观评价。

从“透彻”来说,对于课程的重点内容,授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前要自问四个“能不能”:一是能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二是能不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汲取知识,在思想认识上有较大的收获;三是能不能收集到相关材料,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四是能不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把某一内容讲透彻是可以预知的。通过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能够把零散的资料系统化,对相关问题有正确的逻辑推理,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一步来说,“重点透彻”既是一种方法,一种关于教学实现科学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方法,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在一定意义上,“重点透彻”方针追求的是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的科学统一。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增强教学亲和力,就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既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要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因而,笔者所述的“重点”是课程内容的重点,“透彻”是教学形式的透彻。可以说,遵循“重点透彻”方针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不分轻重”“不管深浅”,更不应占用宝贵学时,以“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方式讲授思政课。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其在相关课程中应被选作重点内容,包括在“重点透彻”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在国际国内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时代意蕴极强,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因此,在讲授具体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具体内容。作为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既立足高远,避免视域狭隘,同时也依据充分、表述严谨。总之,除了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作为讲授重点外,还要对其经典文献内容和附加阐释内容作出相应的解释,这才是遵循“重点透彻”方针的正确做法。比如,可以重点讲授“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等等。

“重点透彻”方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重点透彻”的对象选择必须要依据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来确定,不能根据章节来确定。比如,有些教师按照章节选取重点进行专题讲授,不仅有失客观,而且不够深入。现在有个名词叫“网红教师”,实际上真正能够影响持久的“网红教师”,往往是那些能够突出重点、深刻阐释理论的教师。

第二,“重点透彻”必须要把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的深刻性有机结合起来。理论的魅力在于打动人、说服人、征服人,没有系统性的知识不可能打动人,没有深刻性的理论不可能说服人、征服人。实践证明,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的深刻性的有机结合,是贯彻“重点透彻”方针的基础所在。

第三,“重点透彻”必须要把清晰的思想脉络与现实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证明,脱离实际的说教没有“市场”,单纯的夸夸其谈并不能拥有坚实的“粉丝”基础。只有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整体性,掌握深入浅出的艺术性,把抽象的道理镶嵌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彰显真理的力量。

第四,“重点透彻”必须要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师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技术通过与声光电高科技手段的结合,视觉效果好、冲击力较强,易于被学生接受。但不可否认,思政课教育仅依赖多媒体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还要依靠个人的“底蕴”,比如对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等。事实上,无论是单纯依靠现代多媒体技术,抑或是单纯依赖传统的教师素养,都是不够完美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把问题讲透彻、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合格教师,甚至是教学名师。

第五,“重点透彻”必须要把教学基本规律与当代大学生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任何违背教学规律的讲授,即使赢得了一时掌声,但也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教师如果不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不与时俱进地缩减代沟,自说自话、目中无人、自得其乐地讲经传道,就不能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话语是思想的形式,同一思想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话语表现出来,但效果差别较大。同时,交流者需要清晰地理解话语,否则就不能站在同一对话层级上或者进入同一话语体系中,从而造成相互不理解的情况。所以,教师既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同一话语体系,也要采取当代大学生容易明白的语言表达,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讲清楚。

“重点透彻”方针的技术和艺术基础

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说来容易做到难。如何能做到相对不难呢?这就需要在确定重点后,奠定坚实的技术和艺术准备。就思政课来说,贯彻“重点透彻”方针应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第一,准备展开内容的逻辑次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展开所讲的内容,是课程设计首先遇到的问题。我们应根据所讲述内容的自身特点,科学设计逻辑次序,无论是直叙,或者是夹叙,甚至是倒叙,都要从讲好这项内容的基础出发。要以线路清晰和环环相扣作为逻辑次序安排的基本目标,尤其要避免讲解内容的碎片化。

第二,注意教学大纲的突出要义。有些课程的重点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联系到很多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对“透彻”很有益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依据学时要求和大纲要求,不宜过多地扩展内容。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突出要义,进行适当深入地讲授。

第三,重点讲述学生不易理解的道理。授课透彻的关键是讲清道理,书本提供的道理往往都是大道理,有些道理比较空泛,也有些道理不易理解,所以能否讲好书本道理,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对于这方面,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很重要,做好讲清道理的准备也同样重要。比如,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除了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有关,还与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有关。同理,一方面要重点讲述学生不易理解的道理,另一方面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讲清道理。

第四,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采取“满堂灌”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比较省力,但是效果通常不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是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避免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科学路径。因此,思政课教学应遵循“重点透彻”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教师要通过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

第五,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的辅助资料。实践证明,充分的辅助资料对于讲好一项内容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贯彻“重点透彻”方针的前提之一。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两方面的教学辅助资料。一方面是讲清问题、认同道理的直接性数据资料,这类资料最容易说服人;另一方面是与理论相关的生动实践材料,这类材料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至于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无论是讲课时运用,还是交给学生课下阅读,都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思政课贯彻落实“重点透彻”方针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

必要的价值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能够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其思维逻辑,从而把呆板的教学内容丰富化,降低理论本身的抽象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根据对该内容的把握,可以加入一些价值引导。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础是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其秉持开放、包容、普惠、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应的是独善其身的单边主义,其与人类合作发展的大势相背而行。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成果,但是战争和冲突从未间断,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疾病瘟疫,人类经历了无数苦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所以,今天人们普遍追求的是和平发展的社会,单边主义是不得人心的。再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要打造一个重要平台,即“一带一路”,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之举,是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也要秉持一项基本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要以此探討全球治理的新模式,推动形成新型全球伙伴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团结合作以及永久和平。

总之,思政课教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和积极遵循“重点透彻”方针,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并与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结合、互补、并进,从而推动我国思政课教学不断发展。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璞玉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②宋友文、王易:《深化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0期。

③张传辉、欧文希:《聚焦重点、把握关键,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9期。

④黄铭、温慧淇:《思政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支撑点和活跃点》,《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8期。

⑤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