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机制设计

2019-11-06刘世强李丽李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刘世强 李丽 李灿

[摘 要]精准扶贫是对我国几十年扶贫工作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本文分析总结河南科技大学对接汝阳红里村脱贫经验,重点是设计“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机制,此机制以“全方位、多主体、厚基础、重产业”为指导,核心工作围绕“11225工程”展开。该机制可为其他高校和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校农对接”;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深刻关系到中国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习总书记面向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和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出详细部署以来,我国的脱贫工作已取得巨大成效,在精准扶贫攻坚阶段,如何解決脱贫地区发展后劲不足和返贫问题,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精准扶贫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高校的优势在“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模式中已明显显现,一方面,高校作为先进的文化知识高地,在国家筹划的扶贫工作中,具有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是高校对其社会责任职能的体现,在解决高等教育服务农村资源不足问题的同时,还可以给在校师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先天”条件不足,又缺乏“后天”优势,在如何解决生活生产问题中缺乏有效对策,通过“校农对接”,发挥高校独特的资源,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快速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步深入,急救式、运动式扶贫对那些“顽固贫困”已不再奏效,探索“校农对接”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浴火重生”,彻底摘掉贫困这顶帽子,高校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河科大)对接汝阳县红里村的精准扶贫经验,设计了“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机制。

2 汝阳红里村扶贫基本请况

2.1 红里村基本情况

红里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洛阳市汝阳县境内,是历来已久的贫困村,全村占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50亩,由红里村、牛沟村、九间房村、肖村和霍家沟村5个自然村组成,下设1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621户、3021人,其中建档立卡63户、255人,全村党员60人。红里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形复杂,资源匮乏,水资源严重短缺,山多地少,再加上基础设施薄弱,使得该村一直受贫困困扰。

2015年8月,河科大派遣第一位书记入驻红里村,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共争取各项资金800多万元,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困绕村民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完善基础设施之外,还通过发展产业来整体消除贫困,使得全村能够良性发展,避免走入“运动式帮扶——脱贫——返贫——再帮扶”的死循环。红里村通过引入1亿元投资已建成占地303亩的佳嘉乐食用菌分布式基地,建设15个基地单元150个大棚,实现375个劳动力就业,每月收入可在2000元以上;投资2000万元兴建养鸡场,结合村里现有的畜养情况,发展养殖业;投资600万元建成600千瓦的光伏产业;结合该村种植红薯的历史,已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汝阳红薯,发展优质红薯产业,脱毒红薯每亩地可收入4000元以上,增收在40%-100%。

2017年1月1日,红里村顺利通过洛阳市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成功脱贫,并获得了“汝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汝阳县农业农村先进村”等称号。截至2018年底,全村未脱贫的还有11户19人,其中五保户6户6人,低保户5户13人,贫困户发生率下降到0.63%,已远低于国家2%的标准。

2.2 河科大的扶贫举措

河科大作为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特有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发展。自学校派驻第一位驻村书记以来,集全校之力,助力红里村脱贫,采取的扶贫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与扶贫融合发展。河科大及其二级教学单位依托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在研项目,精准把脉,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红里村的脱贫工作中,例如,农学院与红里村共建优质旱地小麦示范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指导红里村粮食深加工;动物科技学院专家对畜牧养殖产业进行跟踪指导;艺术与设计学院对该村特色的农副产品进行外包装设计。

(2)整村推进与结对帮扶相结合。争取各项资金修建基础设施,引入企业投资发展集体产业,解决贫困村民在家门口的就业问题。同时,各结对帮扶单位给贫困户提供定制的脱贫方案,打造机械化磨坊、红薯保鲜窖和家庭超市等小产业。

(3)探索“扶贫+合作”新模式。学校通过吸引企业到红里村开展产业扶贫,后勤集团公司为学校师生采购红里村的农副产品,一方面解决了红里村企业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全校师生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

(4)动员学生参与扶贫。学校通过积极动员在校学生,每年有大量志愿者加入到寒暑假专项活动中,以义务支教、理论宣讲、医疗扶贫、科技支农等多种形式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助推红里村脱贫。

(5)注重精神文化脱贫。红里村村民文化思想相对保守,平均文化素养较低,长期受政府扶持,“等、靠、要”思想严重,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缺少主动性。为了消除贫困文化对脱贫的阻碍,河科大采取多种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对该村老、中、青、少群体进行帮扶,以精神文化脱贫带动物质脱贫。

(6)党建带动脱贫。基层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驻村书记通过以党建为抓手,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培养选拔能力强、素质硬的青年党员和致富带头人,把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3 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红里村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在脱贫后的工作中,发现一些突出问题,对巩固脱贫成绩、稳定扶贫成效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发挥有待提高

目前,红里村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普遍偏大,个别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较浅,思想意识观念较弱,在村里关键事务中担当意识不强,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从而在脱贫攻坚关键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够。

3.2 村风民风有待提升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还有待提高,个别村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有待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意识;个别村民仍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村风民风仍需进一步提升。

3.3 村干部纪律观念相对较差

农村工作复杂多变,许多村干部在参与管理工作中又受家庭事务影响,个别村干部在一些村级重大事务中存在一定的推诿、逃避心理,容易出现开会迟到、无故缺席等现象,纪律观念相对较差。

3.4 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发展壮大,但在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上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良好的集体经济运营经验和有效管理模式,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效益相对不高。

4 “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机制设计

在河科大的帮扶下,红里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面临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校农对接”在河科大和红里村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设计了“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机制,该机制考虑短期扶贫成效性的同时还兼顾扶贫的长效性。

4.1 指导思想

“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机制以“全方位、多主体、厚基础、重产业”为指导,全方位指开展扶贫工作从医疗、教育、产业、文化、党建等多个方面进行;多主体指动员教职工、在校学生、企业、政府、对接单位等共同参与;厚基础指根植于各参与主体的优势资源进行施策;重产业指通过引导产业落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脱贫。

4.2 核心工作

脱贫核心工作主要围绕“11225工程”展开,即打造1个脱贫致富的核心团队,创建1个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牌,强化整村推进与结对帮扶、领导重视与全校参与2个结合,借助产学研转化、“扶贫+合作”2种模式,实施领航、奋进、暖心、丰翼、强基5项工程,打赢红里村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1)1个核心。打造1个脱贫致富的核心团队。扶贫开发推进到目前阶段已经进入攻坚区,还未脱贫的多是“环境+文化”双贫困地区,破解脱贫困境,首先要有可以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根据实际情况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已不具有优势,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多一些老弱病残等群体,思想文化也相对落后。因此,高校要借助丰富的知识资源,为贫困地区进行“文化换血”,通过基层党建为抓手,定期相关培训为载体,优化基层组织结构,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选拔视野宽、站位高、敢担当的领导,培养能力强、素质硬的青年党员和致富带头人,打造1个脱贫致富的核心团队。

(2)1个品牌。创建1个特色农产品优质品牌。挖掘当地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通过改良品种,提升管理技能,创建优质品牌,创新推广方式,把该地区的农产品打造成优质品牌,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由于汝阳县的地理环境处于丘陵地带,阳光充足、土地干旱,造就了红薯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汝阳的红薯种植面积广且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农民种植的红薯品种差、商品性不好,导致收入上不去。通过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汝阳红薯,引进产量高、口感好、商品性强的脱毒红薯,发展红薯产业,种植第一年红里村的脱毒红薯产量达到19.5万斤,给村里农民带来将近30余万元的红薯种植收入。

(3)2个结合。强化整村推进与结对帮扶和(下转页)

(上接页)领导重视与全校参与2个结合。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直接扶持到户的扶贫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短期强势的运动式扶贫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的表象扶贫,要改变以往以贫困农户个体为主的扶贫方式,进而转向消除贫困群体和造成贫困的内外环境为主。为此,高校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强化整村推进与结对帮扶、领导重视与全校参与两个结合,一则可以消除造成贫困的内外环境,对贫困户的脱贫措施更精准,提高脱贫效率;二则能够全面整合高校资源,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师生参与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加快对接单位的脱贫速度。

(4)2种模式。借助产学研转化、“扶贫+合作”2种模式。高校作为高智力群体的聚集体,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现阶段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政策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使得多数科研成果得以搁置而没有发挥实际效用,高校产学研通过在贫困地区转化,既检验了高校的成果又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达到双赢的目的。高校作为媒介,引入的其他企业为主体,当地农民群体参与,开创“扶贫+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通常产出为农副产品,之后学校和当地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高校对农副产品进行采购,解决高校餐厅和教师的部分供应问题的同时,又解决了农产品企业的销售问题,还给部分农民解决工作问题,通过前期的扶贫工作带来后期的多方合作,可以解决运动式扶贫的弊端。

(5)5项工程。实施领航、奋进、暖心、丰翼、强基5项工程。结合红里村实际情况,在该村精准扶贫中形成了五项工程,即领航工程、奋进工程、暖心工程、丰翼工程、强基工程。领航工程指通过抓党建完善村两委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党员干部结构,培育致富带头人,为该村的精准脱贫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致富有绝招的带头人;奋进工程指通过一些列的文化展演、理论宣讲等活动,改变广大群众的精神面貌,破除长久以来的贫困文化的影响,激活党员群众脱贫信心;暖心工程是通过修筑道路、安装自来水、修建小学教学楼、改扩建医疗卫生室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丰翼工程是通过引进企业、合作社等的投资,建立集体经济,完善村集体经济治理结构和模式,扩大村集体收益;强基工程指通过指导村两委依法治村,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贫困治理中农民主体性作用,实现农民主体性的现实归一。通过这五项工程的有机结合,高校为当地搭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格局和工作机制,能够起到缓解短期贫困又彻底解决永久脱贫的根源问题,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5 总结

通过对河南科技大学对接汝阳红里村的帮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校农对接”扶贫机制脱贫效果较为明显。通过精神脱贫破除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束缚,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和脱贫愿望,以培育优势产业为脱贫攻坚的主要载体,以产业化链条带动广大贫困群体和地区永久脱贫;通过立体的脱贫方案,既有短期侧重工作又有长期解决办法,让当地实现真脱贫、根源脱贫。其他高校和地区可以借鉴河科大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扶贫措施,最大化地发挥高校优势,提高脱贫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1] 韩妍琳.河南科技大学对红里村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及模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8.

[2] 吴会菊,师娟.“四措并举”抓党建促脱贫[N].洛阳日报, 2017-10-09.

[3] 蔣永甫.贫困户发展:精准扶贫的价值目标与现实依归[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