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

2019-11-04王旭光周芳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王旭光 周芳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是一个人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一方面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汉字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体现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识字与写字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0/23-0024-03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识字写字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重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指出: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本保障。在第四学段(7~9年级)对初中阶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1.能够使用工具书,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写好正楷字,同时学习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着眼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它从中观层面联系起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我们的学科课程,作为一座桥梁,给我们具体的微观教学实践引导出通往立德树人这一党的大政方针的路途和方向。

对于汉字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和价值,核心素养有如下相关表述:

要培养学生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和魂。具有宽厚的文化基础,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才能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和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这样的学生,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要贯彻落实“核心素养”,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来看,二者是一致的、是高度统一的。

那么,怎样在具体的微观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体现我们文化的传承性,在学生扎实把握汉字这个语文学科中的基础工具的同时,又感悟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

一、从字源学的角度进行识字与写字教学

胡适指出:“汉字乃是视官的文字,非听官的文字。凡一字有二要,一为其声,一为其义。……当鼓励字源学,当以古体与今体同列教科书中;小学教科当先令童蒙习象形指事之字,次及浅易之会意字,次及浅易之形声字。中学以上皆当学字源学。”(胡适《四十年自述》)

从字源学角度学习汉字,就要从汉字字形入手,通过对一些常用汉字的字形分析与解说,揭示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古义和今义,以及这些汉字所表示的诸多意义的内部联系,为读者进一步探究某个汉字的意义提供丰富的资料。

现列举一个具体实例: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余老师在教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有这样一个解题环节: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第一个学生:文章。

第二个学生:书籍,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事情的记录。

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在秦朝,包括秦朝以前的一些时期,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书写的材料是竹简,然后把一片片的竹简用细牛皮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册”,《战国策》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上边是什么偏旁?

学生:竹字头。

教师: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这就表示了当时的书写用具。“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这个导入,从字源学角度对《战国策》的“策”字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了汉字,同时完成了文化体验。

从字源学角度学习汉字,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汉字的形体结构进行分析,向学生教授一些汉字的结构知识。

汉字的四种基本类型:

象形:组合笔画形成物体的形状。「日」「月」「山」「川」「木」「耳」「马」「象」「兔」「龙」「龟」「鼠」等。

指事:利用笔画的位置关系表示抽象概念。「上」「下」「末」「本」等。

会意:组合既有的象形文字或指事文字,形成更抽象的概念。「休」「武」「信」「林」「炎」等。

形声:将表示事物类型的意符和表示发音的声符组合。「江」「河」「铜」「晴」「清」「燃」「腰」等。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汉字的书写训练

从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的语文教材统一使用教育部编写的统编教材。这套教材,相对于过去不同出版社的教材,在課文后面的识字与写字栏目进行了一些变革。

首先,把过去的“字词积累”“学一学,用一用”等栏目统一改为“读读写写”。

过去的“字词积累”等栏目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概念不清、要求模糊。积累什么?怎么积累?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现在改为“读读写写”就在行为上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规范。就是要从两个方面去积累字词:一个是读,一个是写。读,就要读准字音;写,就要写对字形;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

其次,把过去“字词积累”中的汉字由印刷体改为手写体,并且是规范美观的正楷字,同时在汉字的后面印制田字格。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向性引导。把印刷体改为手写体,需要积累的汉字就有了生命,有了活力,一股暖人的力量扑面而来,教师和学生看到优美的由人书写的汉字,自然就产生了亲近感,识字与写字的活动就具有了很强的人文色彩。

这里面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在今后给学生设计预习提纲的时候,可以在字词后面设计田字格,让学生在预习提纲上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加强汉字书写练习。第二,教师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板演,在黑板上进行书写演示,演示书写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第三,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指导学生在黑板上进行书写演示。

三、工具书的使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在1986年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这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合作);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与发展)。这也是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有人指出,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认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独立解决语文学习过程中语言障碍的重要支柱,就是使用语文工具书。小学阶段,要能够使用《新华字典》;初中阶段,要能够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为了突破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初中学生还要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会用部首检字法、汉语拼音音序检字法,能够根据语言环境辨别选择恰当的义项。

四、开设书法课

书法课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写好字、临摹名家书法。

首先要写好毛笔楷书,包括正楷与行楷。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字帖,指导学生临摹。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之上,学习赏析名家的隶书、行书、篆书和草书。书法课要上出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要求。学习毛笔正楷与行楷,是对所有学生的统一要求。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临摹、欣赏名家的行书、篆书和草书。学习的范本是找好字帖,楷书可以使用唐楷颜真卿字体,欣赏名家书法,可以包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曹全碑》、黄庭坚草书代表作品等。

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出书法课相应的课时,这是书法课的基本时间保证。

五、强调古今汉语的传承性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古今汉语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强调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古今汉语是有着很强的继承性的,现代汉语中的大量词汇,都能从古汉语中找到根源。而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正好符合核心素养中对于21世纪中国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指出:古今汉语存在着区别,但是联系和沟通也是必然的。我们过去的文言文教学,过分强调了古今汉语的差异性,而对于古今汉语的联系性与继承性关照不足。比如一个“宿”字,在古代汉语里的本义为“住宿”,引申为“旧有的”“隔夜的”“经验丰富的”,在现代汉语里,“住宿”在部分方言里还能单独使用,上述引申义都已不再单独使用了。“宿将”“宿儒”(“宿”义为“经验丰富的”)、“宿妆”“宿雨”(“宿”义为“隔夜的”)等说法在古代散文和诗词中还随处可见,如果把他们和“宿愿”(“宿”義为“旧有的”)这个词结合起来,使古今词义沟通,教学的成效不是更大吗?

这种观点,已经体现在部编版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的课后练习之中。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强化。比如学习《隆中对》,有“亮躬耕陇亩,好为梁夫吟”一句,可以让学生找出现代汉语中含有“躬”字的词语,在比较鉴别不同或相同的义项中把握字形、字义,积累词语。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