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育人为先

2019-11-04林官鸣

读写算 2019年21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林官鸣

摘 要 树木先固本,树人先培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各门课程都要对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思想政治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抓好“德育”渗透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将会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从灵活引入课堂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习模范榜样引领、循循善诱启迪思维、巧妙结合生活实际、改进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策略思考。

关键词 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024-02

古今中外,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在教育办学上都是培养符合国家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我们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因此,各门课程都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治》更是责无旁贷要做好“德育”渗透教育。

“德育”渗透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观点和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引导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我们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调控心理、自主自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德育”渗透教育地位十分重要,内容十分丰富,这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线教学人员更关键的是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使其收到更佳的“德育”效果,完成好“立德树人”使命。为此,笔者在使用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实践中,总结了相应的策略,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灵活引入德育游戏,降低学生知识观点的理解难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并没有实现高度理论化,《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的教学趣味性是首要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初中教学,要以德育游戏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中实现不同层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德育游戏中学习知识观点,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

例如,在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破冰行动”或者进行一些可以增进友谊的小游戏,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热络起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他们对友谊的理解,并且明白友谊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友谊。

又如,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十分了解如何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相处显得既陌生又熟悉。因此,在第三单元“师生情谊”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交往、走近教师等活动,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初中与教师愉快地相处,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之,通过德育游戏活动,让《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观点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让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了良好的确立。

二、合理尊重学生差异,自然接受道德知识观点学习

皮亚杰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同特征。初中的学生是最娇嫩的花朵,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况且这个阶段的学生不适合严肃且板面化的教学,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师生情谊”“同学友谊”等单元进行教学时,要留意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有的学生比较害羞腼腆,因此在进行“师生情谊”“同学友谊”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可能他们表现出来的状态会让教师有一些失望,或者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样子。但是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差异,选择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他们时间去内化课堂知识,让他们以自觉的方式去学习道德知识观点。

又如,七年级下册“青春时光”的章节教学中,教师要留意这一时期部分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和早恋心理,积极地引导他们辩证地正确看待自己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和表现。

三、适当引领学习模范,提升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根据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初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处在第一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阶段。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规则是真实地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东西,而不是内化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学习榜样的方式,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收集各级各类先进人物事迹,以备教学时自如运用。这些榜样模范人物,包括全国性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最美人物、全军挂像英模,还包括“新时代好少年”、也包括身边的先进人物等。

例如,在对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观点阐述时,就可以举例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院士几十年奉献国家国防建设事业,直至生命最后几小时还在病榻上坚持整理好自己一生积累的资料留给國家的先进事迹。也可以介绍学生的同龄人——新时代好少年林奕轩为乡亲们义务送报、接送生病的同学、为不识字的村民读信等事迹。为同学们树立在平凡岗位上敬岗爱业、创造生命伟大的榜样力量,收到更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四、坚持循循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念

在轴心时代,孔子和苏格拉底就阐明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直接提出了“产婆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道德法制知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念。

例如,教师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时,就要充分利用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并不深,并且在他们的眼里,生命始终是阳光灿烂的,因此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命是可以永恒的吗?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哪些行为可以让生命变得永恒,再让学生去理解生命,告诉他们什么样的生命是有韧性的生命,并且教授他们如何去守护自己的生命,如何去敬畏自己的生命。在引导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感受自己现在生命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反思自己当下的生命的意义。思考如何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通过这样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并且对生命的认识也有一个质的飞跃,收到应有的“德育”渗透效果。

五、巧妙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深化道德意识

初中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发展处在萌芽期间,他们对抽象法制观念的理解多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积累得到的。因此,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将知识观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生活审美化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德育”渗透与当下的时政热点相结合,让学生们在时政热点学习中体悟道德观点提升道德品质,让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自己政治上的清醒。在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生活”章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收集全国人大修改《个人所得税法》起征点的时政热点,与学生共同分析《个人所得税法》由什么机构修改、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调高为5000元后哪些社会群体受益,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何重要作用等问题,来让学生们了解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征,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法治意识,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六、发挥教师自觉学习能力,改进课程教学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思政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充分改进自己课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比如,笔者曾设置了将一条某位家属编辑的微信在朋友圈发布的生活情境。这条微信内容为“某学生由于病情危急需紧急转院,考虑到路途交通拥堵将延误抢救,恳请沿途司机们有序避让,为生命打造绿色通道。”然后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辩论:“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一信息,你是否会马上转发?”经过辩论,学生们形成两种观点。观点一:不会转发。因为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会出现一些虚假的信息。在没有证实信息是真实的情况下,马上转发朋友圈信息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观点二:会转发。生命是崇高、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我们要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在他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又如,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宽学生视野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不只为学生教授课本上的道德法制知识,还让学生了解国际的、历史的相关法制知识。如教师在对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治的脚步》章节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对比人类历史上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特点,从而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本质,它是随着奴隶制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为了体现自己的阶级意志,为了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需要,也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处理社会矛盾的需要开始创制法律的。同时,又可以通过古代社会的人治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进行对比,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法治是人类的前进方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包括中国在内都走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努力实现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通过这样生动深入、纵横比较的教学方式,教师把思想政治课的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深入浅出,便于理解。

总之,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将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德育”渗透,努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灵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49-50.

[2]余先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3.

[3]付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方法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8):374-375.

[4]强红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80.

[5]王明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2):73.

[6]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26-27.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