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在中职Excel会计应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9-11-04邱远铭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会计科目自学探究

邱远铭

一、翻转课堂的教學理念

翻转课堂雏形始于2006年美国可汗学院教师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的视频教学,他将教学辅助内容录制成短视频后,上传至互联网,为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提供帮助。真正提出“翻转课堂”概念并将“翻转”模式引入课堂教学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铂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他们将PPT演示和语音讲解结合的短视频上传至网络,供学生在家完成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中探究式解决学生疑问,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个性化成长,彻底重构学习流程。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翻转课堂模式在美国被广泛运用。在中国,更早出现的山东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在理念上近似,但受限于当时的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微视频、互联网等学习工具尚未被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反传统“先教后学”的学习流程,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资源,在课前完成讲授知识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高效探究,促成知识的吸收内化,课后学生进行个性化知识拓展和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学形式以问题探究和讨论分析为主,引导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和拓展应用。

二、《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课程分析

《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是我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孙万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按照“够用、必需”的原则,根据财会工作中的实际需要,突出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典型会计业务,以34个单元训练为主线,每个训练任务配有训练步骤和训练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掌握Excel基本操作和会计理论知识,借助Excel工具完成记账和财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中职会计专业第五学期学生。他们经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已经掌握了Excel基本操作,具备了基本的会计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每学期48课时,全部为实训实践课。结合教材的训练项目式章节设计和学生学情,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加之实训室信息化教学工具配备齐全,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础。

三、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以下以“训练16—输入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项目为例,展示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1.课前

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网络平台的资源自主学习。教师提前一周将学习资源上传网络平台,包括训练内容、训练目的和要求、教师录制的短视频、参考教材和教辅资源、学习任务和教师提问,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自学任务,回答教师提问,并提出疑问及时反馈。教师在此环节设计中主要给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会计基础知识和Excel操作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会计科目余额表中的数据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整理会计科目期初余额和总额的公式或函数设计。教师提问主要是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比较简单,但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弄清会计科目余额表中的相互关系,为Excel数据录入和公式函数设计做好铺垫。教师提问的问题包括:①“会计科目及期初余额表”中的会计科目之间有什么样的隶属关系?②科目编码有何规律?③期初借方和贷方余额的总额如何计算?④如何设计“期初借方/贷方余额总计”的计算函数?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并及时反馈自学疑惑,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答疑问和引导探究。

2.课中

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完成知识内化。教师先用15分钟时间通过提问、学生总结等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并根据学生对提问回答的情况和反馈的自学疑惑,对函数SUMIF的定义、结构、参数和通配符的使用作全面答疑。然后以小组讨论和演示的方式,用25分钟时间对课堂实训任务进行讨论和输入操作,教师让每组学生代表轮流完成操作演示。讨论和演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讨论中去,发挥引导和答疑作用,并对演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和讲解。最后教师用5分钟时间进行课堂小结并展示下节课学习任务。

3.课后

课后,拓展学习,灵活应用。学生将课堂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上传网络平台,与同学交流分享。课堂中仍然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继续与教师沟通,并获得帮助。在本训练项目的拓展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增加明细科目、录入本期借方/贷方发生额、将表格进行美化设计和打印等任务,拓展学生在数据变化、Excel数据输出等方面的的应用能力,并为后续训练任务的学习预热。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由学生课前自学20%、课堂表现40%、学习成果30%、课堂出勤10%四部分组成。

四、翻转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实训实践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练”的方式开展,教师对于学生Excel操作和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了解,课堂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讲解基础知识,挤占了学生实训操作时间,学习疑惑也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翻转课堂”将“教”与“学”倒置,有利于学生提前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发现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的师生探究,课后考核评价机制也趋于合理。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同学感情和师生感情,课堂互动和操作演示也让学生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学生课前自习、课中探究和解惑、课后拓展中适时出现,帮助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让学生的角色更加突出和主动,教学参与感更强,学生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实践经验表明,“翻转课堂”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训教学中值得继续探索和推广应用。

五、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利用学生课前反馈的问题了解学情

在翻转课堂中,课前的师生准备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课前准备,不但包括教师制作学习资源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自学,还包括教师通过学生自学反馈的问题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储备情况和自学疑惑。在教师备课中,备学情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不会出现学生掌握的知识重复讲或者学生的疑问得不到有效解答等情况。

2.找准教师角色定位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任务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师分别扮演了优质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知识拓展的促进者的角色。同时,翻转课堂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保证翻转课堂的成功开展。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资源的制作上,而忽视了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支配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上探究讨论带给学生的启发和吸收内化提升了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只有教师根据课前学情了解,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因材施教,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存在的疑惑。

3.建立合理的课后考核评价机制

重视课前课中的学习过程,而忽视课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往往是翻转课堂容易出现的问题。课后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检验,也是对教师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检验,能够为翻转课堂的自检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按照课前自学20%、课堂表现40%、学习成果30%、课堂出勤10%的比例构成对学生进行课后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能够最大程度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推动翻转课堂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会计科目自学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轻松编制现金流量表
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科目对比浅析
XBRL下的会计科目探讨
企业环境资源管理与环境报表设计:环境社会学视角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