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新科技赋能新职教

2019-11-04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产教职教融合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正式颁布实施的大背景下,第五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以“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科技赋能新职教”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职教专家、业界领袖、跨界精英,共话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前景,共同搭建产教融合交流平台,为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汇聚职业教育新思想,共谋校企协同发展

2019年8月18日至20日,第五届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在广东省佛山市隆重召开。本届峰会由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共同主办。峰会邀请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职教专家、业界领袖、跨界精英,1300多位职教工作者、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企业家、投资家参加了会议并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峰会通过举办主题演讲、高层演讲、专题论坛、职业教育成果展、闭门圆桌会议、高级研修班等活动,全方位展示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理论及实践成果。

在8月1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广东省教育厅主任督学李璧亮、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乔羽、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小增及深圳国泰安教育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国泰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工孟分别致辞。

李璧亮表示,广东省拥有全国最大职业教育规模体系,已通过先后发布关于职业教育的系列重要文件,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规划指引,将进一步把握历史机遇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乔羽表示,进入大湾区时代,制造业是佛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培育集聚更多的大城工匠和技术技能人才,来助推佛山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此,佛山将重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致力把佛山打造成现代职业教育新高地。

徐小增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对于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新时代新挑战,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期,佛山职业教育界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一轮办学理念上,已形成思想的高度统一。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的新机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陈工孟代表组委会致辞,他表示国家出台了相应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但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企业竞争激烈、融资难,缺乏经济实力,也缺乏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校企合作的完整体系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对公共实训基地进行重新的定位,改变过去把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公共实训设备集成基地的观念。通过“技术+人才+资金”三位一体的方式,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面临的难题,促进中小制造业的成功转型。

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助力“职教20条”落地

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劳动学会会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扬南,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等职教专家、企业家围绕人工智能、“职教20条”、产教融合等内容开展主题演讲。从最广阔的视野和最深入的角度,深度剖析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构与发展,共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计,为推动中国职業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发表了题为“AI驱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的主旨演讲。鲁昕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对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职业教育要把“三步走”战略目标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教材上。

鲁昕认为,“职教20条”提出已经半年了,但关于职业教育的问题没有破题,因此职业教育对外的吸引力仍然不足。

鲁昕指出,职业教育体系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念落后。学校面对新形式和新科技,还固守老专业、老课程、老教材、老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难以提高质量。二是企业没有动力,因为学校无法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三是教材陈旧,这是大问题。教材里的原理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前沿技术没有。四是课程滞后。

针对以上问题,鲁昕提出十个方面的举措,包括:对接科技进步发展趋势,跟着科技进步的发展,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高端制造岗位的人才;融入技术迭代进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人才知识结构;重塑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加快教材更新步伐,用活跃的教材、PPT,用新的教育场景教育学生;构建产教科融合教育场景;普及人文教育;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市场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才。

原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俞仲文提出,“职教20条”讲到聚焦高端产业,所以职业教育要对5G新动向保持高度关注。首先广东省也提出了加快5G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里面提到,到2020年5G个人用户数达到400万,到2022年要建成5G宽带城市群,5G个人用户达到4千万,可见其发展非常迅速。

俞仲文呼吁,5G强大的生命力不在于5G本身,而在其大量的应用场景。而这些应用场景恰恰是跟职业教育的各个院校、专业背景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国务院“职教20条”为高职院校重新定位,其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这是一条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定位,要用新技术赋能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职业院校不光要成为人才源,更要成为技术创新源和产品开发中心,直接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力。

但目前,职业教育难以承担这样的使命,原因在于,职业教育还带着世界工厂的痕迹,没有完全适应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要求。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没有强烈响应新技术、教师不熟悉企业的需求、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脱节,使我们的职业教育难以承担中小微企业的研发和产品升级。

因此,基于“职教20条”的精神,俞仲文提出要做好以下“六项改革”:

教学设计不仅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起点,而且要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起点;重构和更新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强化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技术训练;实务教育和创新教育并举,以培养学生技术革新和产品开发的素质和能力;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要打造技能训练基地,而且要打造为技术研发基地;重构学生大赛的架构,让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意大赛同时举办,重点考察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重新明确高职院校的定位。

打出利好政策“组合拳”,力促校企“双元”育人

本届峰会聚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新商科专业群建设、VR技术等热点问题,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代表在峰会上深入交流,发挥各自的主体优势,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一批产教融合的教育创新项目在峰会现场举行签约仪式。举办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高级师资研修班,邀请行业协会专家论述人工智能发展先机。“职教20条”政策解读研修班,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深度解析“职教20条”,助力“职教20条”实施与落地。

职业教育近年来屡被提及,特别是在2019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国务院印发的“硬核”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第一句话就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产教融合,痛点则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对此,“职教20条”拿出了份量很重的激励措施,包括鼓励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目前,产教难以顺畅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难点。学校很愿意与企业合作,但“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为此,“职教20条”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出了激励机制。其中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投资额一定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职教20条”还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

在师资力量方面,“职教20条”甚至倒逼企业与学校的融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同样,对于学校也有激励措施,“职教20条”提出,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

现在,伴随着相应的配套文件落地,我国打出了办好职业教育的政策“组合拳”,职业教育正步入快车道,迎来黄金发展期。

中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经过五年的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思想汇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峰会通过发挥平台的集聚作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服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切实助力“职教20条”实施与落地。

责任编辑 魏家坚

猜你喜欢

产教职教融合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刚柔并济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破次元
融椅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